“舞”出山乡新风采 陇南康县“乡村舞台”建设侧记

01.04.2015  11:09

  原标题:“舞”出山乡新风采康县“乡村舞台”建设侧记

  记者 周者军 通讯员 张毓文 焦杨红

  “康县农民有福气,家门口上能看戏;康县农民真现代,电脑旁边学种菜……”这段流行在康县农村的顺口溜,正是当下康县依托“乡村舞台”建设,农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康县把“乡村舞台”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抓手,以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不断提高“乡村舞台”及农村文化建设质量水平,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取得良好成效。

  以设施建设带动乡村文化繁荣

  每逢夜幕降临,康县阳坝镇龙潭村的村民们便会三五成群前往“文化乐园”读书看报、健身锻炼、跳舞下棋……

  “自从乡村舞台相关设施建好后,我们一有时间就赶去看书、看戏、看电影。”龙潭村村民刘玉梅说。

  近年来,康县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精耕“文化沃土”。目前,全县共建成乡村舞台172个,乡村文化大院8个,精品农家书屋50个,乡村农民健身工程145个,文化小广场166个,民间自办文化社团136个。村级党员活动室、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场所在全县350个村达到了全覆盖。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乡村舞台已成为康县惠民政策宣传场、科技致富评比场、群众文化演出场、健身休闲运动场、邻里纠纷化解场和村风文明评议场。”康县文体局局长巩林说。

  以特色文化彰显不同地域风格

  连日来,康县三河坝乡三河坝村的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12支代表队共计500多人正在参加农民运动会,展开激烈角逐。

  参加拔河比赛的村民吕占涛开心地说:“吃完早饭,我就叫亲朋好友前来观战,农民运动会就是我们自己的‘星光大道’。”

  在“乡村舞台”建设中,康县坚持突出地方特色,积极引导各村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培育打造以梅园沟景区、百公里生态风情线等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文化,以古道古镇、古桥古庙等为主体的茶马古道文化,以地域特色文化品牌霸王鞭、锣鼓草等为主体的民间民俗文化。按照生态旅游、传统民俗、红色文化、休闲健身等不同类型,适宜舞台的建舞台、适宜广场的建广场,分片分区域按类别因地制宜改造建设。在“乡村舞台”的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等方面力求特色,培育“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品牌。大南峪乡的“开心驿站”舞蹈队、阳坝镇油坊坝村的梅园神舞舞蹈队、王坝乡王坝村的棒棒鞭演出队、豆坪乡豆坪村的唢呐演出队等民间自办文艺社团,坚持常年演出,发挥本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传统优势。

  用丰富的内涵贴近群众生活

  在加强对村级自办民间文艺演出社团开展文化活动进行指导的同时,康县文化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送文化下乡力度,坚持月月送、常年送,采取有效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文艺培训,去年至今,全县共开展文化下乡演出117场次,送电影4800场。

  同时,各乡镇村社把“乡村舞台”作为引导农村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学法律的大舞台,广泛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开展农村实用科技培训,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星级文明户”“六争六评”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各民间自办文艺演出社团充分利用重大节日、民俗节会和农闲时间开展文化演出活动,使乡村舞台宣传政策、凝聚人心、娱乐群众的作用日益显现。

  “过去,更多的时间是看电视、打麻将。可如今,闲暇生活丰富多彩,学跳舞、唱秦腔、看演出、打乒乓球,想参加哪样都行。”今年48岁的大堡镇村民赵得明说起自己的文化生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座座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拔地而起,一家家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支支文艺队伍闪亮登场,一次次文体活动有序开展……沉甸甸的“文化果实”让康县农民真切感受到了“乡村舞台”带来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