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引领集体林区走向生态美、百姓富的生态文明新时代

17.07.2017  10:51
  要发展林业,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1958年11月,毛主席这样评价林业工作。早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时,党中央就高度重视林业事业发展,在尚不健全的机构设置中成立了专门管理山林的部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林业事业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不断进步。然而,受制于多种因素,世纪之交的中国林业,在耕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多年后,仍然存在权属不明、责利不分的突出问题,万顷森林并没有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生态、富民效应,林业也被称为计划经济时代最后一座堡垒。
  2002年,一声春雷在闽粤赣交界处的小山城福建武平炸响: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由此发端,传遍八闽大地,走向大江南北。在此后的15年间,这场被誉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又一场伟大革命”的改革运动,释放出了集体山林强大的生产力,带领万千林农走上了靠山致富、以林增收的小康路。截至目前,全国已确权集体林地面积27.05亿亩,发放林权证1.01亿本,1亿多农户直接受益。林业带动了3000多万农村人口就业,农民纯收入近20%来自林业,重点林区林业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今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红利仍在源源不断释放,给全国的集体林区带来取之不竭的发展动能。而这项改革,从一开始就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注,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亲自抓起、亲自主导,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前发展,持续不断改善着集体林区广大林农的生产生活条件。
  改革发端于武平,面对各种不同意见,习近平一锤定音
  因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武平县捷文村不经意间走进了历史舞台。
  捷文是一个只有17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全村耕地680亩,林地却有2万7千亩,山林是捷文百姓千百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然而,2001年前的捷文村像我国集体林区的众多小山村一样,山林是集体的,老百姓只有管护的责任,却无法分享绿水青山带来的经济效益。面对大山外面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小山村的人们只能守着万顷山林过着闭塞、贫穷的生活。
  许多人开始耐不住性子打起了山林的主意,盗砍滥伐的案件每天都会发生。李永兴是当时的捷文村支部书记:“当时,我这个村支书实在没法干,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看山、看人,再这样下去,不是山上的树木被偷砍光,就是村里的青年劳力因盗伐被抓光。
  山林原本是山区百姓增收致富奔向新生活的最大盼头、最大资产,怎么反而成了最大的麻烦?如今已是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的严金静,当年在武平担任县委书记,是武平林改的具体操刀者。他告诉记者,山林是集体的,你有我有其实大家都没有,集体山林就是唐僧肉,谁都想多砍几根,运到相隔不远的广东或者县里的木材加工厂。
  据了解,2001年,武平这座小小的县城,大大小小的木材加工厂竟然有160多家。苦于致富没有出路的农民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偷砍树。
  2001年11月,武平县委、县政府组织工作队蹲点捷文村开展集体林地林木产权改革工作试点。捷文村村民欢欣鼓舞,村小组会、村民代表会、全体村民会议,所有人都积极发言,几乎没有人缺席。会议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山要怎么分,山要由谁分”等林改方向性问题上。在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武平提出“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正确抉择,把集体山林按人口平均分配到户,破天荒的改革从捷文率先开始。之后,武平县委要求每个乡镇书记都要抓一到两个村进行改革探索。
  2002年4月3日,武平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改革的意见》,从产权入手部署推进林改工作。“文件是下发了,但是改革推进艰难。”严金静回忆,“许多干部觉得,分山分林是比计划生育还难做的事情,有畏难情绪。大部分人担心,国家、省里没有明确的改革政策,分山到户后万一像20世纪80年代‘林业三定’一样,一夜之间把林子砍光了,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武平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陷入困境,严金静等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2002年6月21日至22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到武平调研农村税改工作。武平是距离省会福州最远的县城之一,那时高速公路还没有开通,从福州到武平单程需要走整整一天时间。这已是习近平就任省长两年多来第四次来到武平。
  让严金静没有想到的是,吃过晚饭,习近平将严金静等人叫到房间详细询问武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第二天,走村入户开始调研,并在城厢乡召开了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会,作出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8月29日,习近平再次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指示:“林改的方向是对的,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关键的时刻,在进则全胜、退则全败的十字路口,面对各种不同意见,习近平的指示为武平林改一锤定音。武平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开始在全县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改革逐步在全县推开。
  如今回头再去翻看武平《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改革的意见》,许多条文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其确立的“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和“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实施,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被2003年4月4日福建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吸收借鉴。2008年6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再次将武平提出的工作机制写入文件,武平林改经验在全国落地生根。
  “武平县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立了头功,要认真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并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林改司抓的试点,如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美丽乡村等都要把武平列入。”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曾这样评价武平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的重大贡献。
  对改革的精准把握,源自总书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情、对林业事业的长期关注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场源自基层百姓愿望、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抓起的改革运动,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最广大林农群众的一致支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认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新世纪以后中国“改革的第一声春雷”,是改变“三农”生态的伟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准确把握,来自于总书记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情,是他长期调研林业发展、关注林业事业的结果。”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曾在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与习近平共事的陈增光告诉记者,那时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陈增光是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宁德又称闽东,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大陆黄金海岸中段,土地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八山一水一分田”,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490.3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6%,活立木总蓄积量4617.7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67.18%。2010年9月,习近平在回宁德考察时说:“宁德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对于与总书记的零距离共事,陈增光向来引以为傲并感觉受益匪浅。“那时的宁德,要路没路,要电没电,要钱没钱,机关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正是在这样困难的时候,组织上为宁德派来了习近平。”陈增光说,“一到宁德,总书记就深入到最基层调研,跑遍了9个县(市),调研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到一条适合宁德地区发展、宁德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路子。
  经过深入调研,习近平总书记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指出,闽东的振兴在于林,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发展林业是闽东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1989年2月,宁德地区召开了规模空前的林业工作会议。习近平在会上指出,林业不但蕴藏着很高的经济利益,而且还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林业在发展经济和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强调:“闽东山地多,但林业基础差,覆盖率和蓄积量都比较低。我们应采取积极的方针,把林业置于事关闽东脱贫致富的战略地位来制定政策。”这次会议影响深远,会后,宁德地委、行署提出了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要求“苦战七年,荒山披绿装”。
  如何因地制宜,制定振兴林业的发展战略?习近平强调:“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林业自我发展能力;以林为主,加强管护,立体开发,加快造林步伐,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大办林业,把林业发展同粮食生产、出口创汇、脱贫致富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这个指导思想出发,闽东发展林业的基本要求是:狠抓统一思想认识,多方筹集资金和落实管护开发措施等三个重点,解决林业政策体制和祖宗山权两大难题,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种效益。”从总书记的这段论述不难看出,早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对通过改革激活林业体制机制、解决山林权属问题就有着非常深入的思考。
  “总书记说,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这样生动精彩的论断让大家耳目一新。之前,大家看身边的大山,认为大山阻碍了宁德的发展,总书记说不是这样,宁德的出路在山上,这是宁德发展的最大优势。总书记到寿宁县调研,叮嘱当地的官员,不要攀比GDP,要种果、种树发展林业,要把这样的想法告诉群众,还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陈增光说。
  “总书记一有时间就沉到基层,问计于民,倾听最基层的群众声音。总书记还特别注重抓典型,让人民群众、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在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调研时,总书记考察了村民黄振芳的造林事迹,后来他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到:周宁县的黄振芳家庭林场搞得不错,为我们发展林业提供了一条思路。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访贫问苦,调研林业发展情况,深刻认识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如今,宁德市的老百姓按照总书记谋划的蓝图,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发展林业生产,建设美丽家园,逐渐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在武平,林农百姓都说,当年跟着红军、跟着毛主席翻山入林闹革命,现在跟着共产党、跟着习主席分山到户奔小康。
  改革15年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福建林改创造多项第一成为全国标杆
  5月26日晚,记者在福州见到了退休多年的福建省林业厅原厅长黄建兴。2002年5月,黄建兴到林业厅走马上任,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而这也成为老厅长退休后最牵挂也是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总书记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极其关心,不时过问。那时候,只要是向总书记汇报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他必然过问的事情。”黄建兴回忆,因为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2008年卸任林业厅厅长后,黄建兴受国家林业局党组委托担任国家林业局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将福建改革的经验带到国家林业局,指导全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黄建兴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党领导下的草根革命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是以政治家的眼光,亲自主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总书记多次强调,集体林地的问题不单单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事情,必须广泛调研,听取各方意见,并要充分尊重老百姓意愿。
  充分尊重老百姓意愿,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这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初总书记对改革的要求,也是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够顺利推开,并从东南一隅走向大江南北的不二法宝。
  三明市梅列区陈大镇砂蕉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增对当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分山到户的情况仍然记忆犹新。“前后四次村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是介绍集体林改相关政策,并就推进改革进行初步讨论;第二次是村里拿出初步方案,大家讨论完善;第三次是对村里的集体林改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我记得当时是百分之百通过,没有反对意见;第四次是张榜公示后再开会听听大家的反馈意见,确定没有反对声音了才开始在全村推开。” 陈国增说。
  砂蕉村位于三明市经济开发区边缘,全村168户638人,耕地1260亩,林地1.8万亩,去年人均收入1.2万元左右,林业收入占到1/3强。陈国增已经当了15年的村支部书记,当书记第一年第一件大事就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他说,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哪件事情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样,调动全村老老少少的参与热情。即便村里被开发区占了土地,大部分人也就是听听村里的意见,不像当年集体林改那样参与讨论以及方案的制定。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的基础上,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在改革的许多方面取得突破,成为全国改革的样板和标杆。
  2004年5月13日,全国第一笔林权抵押贷款在三明永安市发放,林业与金融之间的坚冰第一次被打破,沉睡千年的山林开始由不动的资源变成了农民手中活的资产,为老百姓不砍树能致富奠定了基础。
  福建是全国最早放开竹林采伐管理的省份,也是全国第一批林木采伐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为创新体制机制、调动林农生产积极性积累了经验。
  福建是全国第一批森林保险试点省份,全省森林综合保险承保面积超过9000万亩,参保率75%,林农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目前,福建也成为首个开展花卉保险试点的省份。
  福建是全国第一个进行森林旅游试点并成功注册“森林人家”商标的省份,由省林业厅统一授权林农经营,为林农靠山依林致富、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提供了保障。
  福建是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改革的省份,为化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矛盾打开新的突破口。
  福建是全国率先成立省级林权收储机构的省份,2015年3月,福建福人林木收储有限公司在福州成立,目前全省林权收储机构已有38家,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评估、担保、收储等服务,有效防控林业金融风险。
  ……
  “分山到户,充分尊重农民的权益,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改革中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做法,很多举措在全国没有先例,是福建的首创,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了贡献。现在,我们在林改中遇到难题和矛盾,仍然继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要求,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制定政策和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陈则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启动以来,集体林区生态更美、百姓更富
  自然健康的古铜色,花白的头发,满脸褶子的憨厚笑容,今年69岁的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是典型的中国南方山区农民形象,身上透着大山的质朴与敦厚。2001年12月30日,李桂林成为全国第一本新林权证的所有人,勤勤恳恳与大山和树木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成为历史的见证者,淳朴的笑容背后代表了几亿期待着靠山致富的农民群像。
  “我家有5口人,200亩山,有杉木、竹林,也有阔叶林。杉木生长快,采伐后不用造林可以自然萌发;竹林每年可以挖春笋、冬笋;阔叶林不砍伐,有补助,每年我从林子里的收入不低于3万元。现在养老不指望儿子闺女,就靠着我的山和树。”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桂林刚从山东济南的儿子家坐飞机回到村里,住回了更加习惯的自家四层小洋楼里。
  思乡心切,外出看儿子、带孙女的李桂林总是隔不了多久就惦记着回到捷文。他告诉记者:“相比于外边的大城市,我们村的山更绿,空气也更好,吃的饭菜都是最新鲜的。我也放心不下自家的林子,虽然村里有专业护林队,但是时间久了不去林子里转转,总觉得不自在。大山就是我的绿色银行,树木就像我的另一个孩子,走到哪里都惦记着。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变着集体林区的生态状况,树越种越多,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空气也越来越新鲜。据统计,2002年以来,福建植树造林面积累计达3530.5万亩,年均造林面积超过200万亩。林改之后,林农把山当田耕、树当菜种,15年间,全省活立木蓄积量净增1.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60.52%提高到65.95%,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福建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连续37年水、空气、生态环境全优的省份。
  2015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始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探索,计划将位于交通主干线、城市周边一重山以及水源地等重点生态区位的商品林,通过政府主导、林农自愿参加的方式逐步进行赎买等改革,既保护重点区位的生态,也照顾农民的利益,一举多得。“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福建省委、省政府下了非常大的决心,各级财政也承担着一定的压力。但是总书记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良好生态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花钱是值得的,老百姓也赞同。”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陈则生说。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改变着林区百姓的生产生活。铁皮石斛、金线莲种植,林下养蜂、养鸡,发展森林旅游……林业产业越来越火,林区百姓的收入越来越高,思想更加开放,生活更加安定。据统计,2016年福建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616亿元,占全国的1/10。以林农为主体的福建农民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9元,同比增长8.7%,增幅同比高于全省城镇居民近1个百分点。
  在集体林改第一县武平,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山下转向山上后,一种学名朱砂根的林下小灌木却被林农从山上请到了山下,培育成了一个年收入过亿元的花卉产业,朱砂根也因此得了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富贵籽”,喜欢做生意讨彩头的生意人也叫它“黄金万两”。
  “林改前,富贵籽就是山上随处可见的小灌木,果实红彤彤的,老百姓觉得喜庆好看。林改后,我们请福建农林大、林科院的专家对野生富贵籽进行了驯化,目前已经成为市场颇受欢迎的观赏植物,寓意红红火火、富贵吉祥。”武平县副县长钟发贵介绍。钟发贵在担任副县长前,曾担任县林业局局长,对武平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非常熟悉。
  目前,武平富贵籽种植面积已过万亩,小小林下灌木走出深山,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以富贵籽为代表的武平花卉产业种植面积已达2.89万亩,年产值10.1亿元。
  “武平是中央苏区县,是距离省会福州最远的县城,是人们印象中的老少边穷地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撬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支点,2002年以来,武平通过坚持不懈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藏富于民,发挥后发优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已经连续3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十佳县’。”武平县委书记陈厦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02年至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过了15年的历程,这接近传统意义上我国主要用材树种杉树的一个轮伐期。数字往往有奇妙的耦合,当年改革后种下的树木已经逐步长大成材,为林区群众生活改善、为山区百姓致富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财富。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深入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在福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5周年之际,2017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福建林改作出重要批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充分肯定,并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要求,要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为契机,深入总结经验,不断开拓创新,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更好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上取得更大成绩。
  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林业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饱含了总书记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殷切希望,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遵循、总指针、总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出批示后,国家林业局迅速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进行传达学习。端午节小长假没过完,张建龙又带领调研组前往武平,就贯彻落实总书记批示精神、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专题调研。
  张建龙说,习近平总书记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高度重视、亲自抓起。每当改革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总书记总是恰逢其时地作出批示指示,给予关心指导。当年,没有总书记的直接肯定和明确要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可能在武平、在福建顺利推开,也就没有后来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运动。如今,15年过去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分山到户的基础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许多地方包括林业部门的同志或多或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林改工作已告一段落的懈怠心理,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就像一剂强心剂,必将引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生态福祉和改革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传到八闽大地,这场轰轰烈烈改革运动的参与者、决策者、实践者、受益者都激动不已,奔走相告。福建省林业厅林改处处长徐文辉得到消息是5月25日的下午,当时他正陪同国家林业局林业改革发展司的调研组在武平调研,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徐文辉打了10多个电话,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除了激动喜悦之情,福建省林业厅厅长陈则生更感受到了沉甸甸的担子。陈则生认为,15年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势如破竹,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改革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如今,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福建省委省政府、国家林业局也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安排部署,作为具体的执行者,福建林业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必须百倍努力、打起千分精神,勇于先行先试,继续努力闯出一条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福建新路子。
  陈则生说,下一步,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福建将首先进行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加快培育林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林场、家庭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加大标准化建设和推进力度,促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因为城镇化是大方向,农村年轻人向城市流动是大趋势,需要有专业的市场主体经营山林。二是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如抵押贷款、资产评估、林权收储、森林保险等,引导金融资本上山入林。目前,福建在全国率先探索花卉保险,目的就是降低花农应对各种灾害的风险。三是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要求,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这是福建的首创,对全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福建将完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
  2012年12月24日,新华社发布的《习近平特稿》中有这样一段话:2002年,他对武平县的林改工作给予肯定和支持,福建由此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来成为全国的标杆。
  改革没有休止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历久弥新,持续不断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成为集体林区发展的不竭动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再次批示,必将引领集体林区走向生态美、百姓富的生态文明新时代。(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