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中小学校心理软环境在“预警线”之下

14.07.2014  12:38

    在优化学校硬环境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学校心理软环境的建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国中小学现阶段学校软环境究竟如何?什么样的学校软环境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召开发布会,依据北师大首创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对我国中小学校积极心理环境质量的“体检结果”,并率先提出设立“学校心理环境预警线”,从而有助于及时发现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风险因素,为学校心理环境的监督和改善提供科学依据。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在国内率先提出对中小学校心理环境进行全面体检,把脉学校心理软环境的理念。该指数以国家科技部基础工作重点专项“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建立的全国代表性数据库为依托,以其中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00个区县600多所学校的7万多名中小学生对于学校学习、人际交往、活动的报告为基础,第一次客观反映了全国小学和初中学生对学校环境的直接感受,揭示了义务教育阶段全国中小学校心理环境存在巨大的校际、区域和城乡差异。

  研究表明,不同地区、城乡、学校之间在软环境质量上差异巨大,约11%的中小学校心理软环境处于“心理环境预警线”之下,在学校纪律秩序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自主发展等软环境指标上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并及时督导改进。

  指数依据学生在学校、生活、交往中的实际感知和体验,从安全与秩序、接纳与支持、公平与公正、鼓励自主与合作4个方面10项指标入手,系统评估学校的心理环境。“为学生提供安全和秩序良好的校园和班级环境”“有效防止校园欺负、违规违纪等问题”“在师生、生生和学校总体上建立接纳、支持、信任和友好的人际氛围”“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必要帮助”“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积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等均成为检验学校心理软环境的重要内容。

  研究显示,学校积极心理环境可以有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抽样调查数据表明,良好的学校心理软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业成就,激发积极的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显著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与问题行为,并提升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

  虽然学校心理软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教师学历和职称等因素有一定正向联系,但是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否为发达地区,也不论学校教师平均学历和职称的高低,学校软环境质量上都普遍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在抓紧学校优质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学校优质软环境的建设,从资源投放、教师培训、学校制度和文化建设多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学校中体验到安全与秩序,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接纳和支持,得到平等的发展机会和个性化的关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本报记者 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