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当学林则徐
林则徐,福建侯官人,生于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1785年8月30日),14岁考中秀才,20岁中举人,27岁以殿试二甲第四名高中进士。青年时期的林则徐对民族英雄十分崇敬。23岁在巡抚衙门做文书时,林则徐就力主重修了李纲墓。后来他在浙江和江苏做官时,又分别重修了当地的于谦墓和韩世忠墓。林则徐总是以这些历代爱国的仁人志士为自己的楷模,终于成为一位名垂青史、受人尊敬的伟大的民族英雄。“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林则徐为李纲祠题写的这副对联,也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回眸林则徐的光辉业绩和崇高风范,有许多值得为官者崇敬和学习的地方。
为官当学林则徐的博学多才。少年林则徐不仅聪慧过人,有着过目不忘的天赋,而且勤奋好学,备受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他以“静坐读书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自勉,把读书当作天底下最快乐的事。步入青年后,他便将谋生与学习拧成一股绳。在给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做文书时,白天处理公务,晚上挑灯夜读,除了学习有关洋务贸易知识外,还自学英语和葡萄牙语,这为他日后处理洋务和组织翻译外文资料打下了基础。不久,23岁的林则徐为福建巡抚张师诚所赏识,招入衙署,负责文字工作。他边工作边勤奋学习,不仅诗赋水平有很大提高,而且小楷也练得很好。如今,珍藏于林则徐纪念馆内的一册小楷佛经就是这个时候写的。林则徐成为封疆大吏后,虽然公务繁忙,但仍手不释卷,尤其是常年组织有识之士翻译欧美各国的相关资料,以供参考。后来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和幕僚们翻译的文章编辑成书,发行全国,这便是著名的《海国图志》。这部译著对清末民初的洋务运动、实业救国和民智启蒙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静阅佳书感墨香,独品香茗韵诗行”。林则徐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刻苦学习的态度,而且还在于他的学习方法和目的。由于从小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林则徐善于把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学习真本领,为社会作贡献。林则徐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今天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立志做事业上的成功者不仅要勤奋好学、终生不辍,而且要紧贴实际、注重运用,才能渐入学习的佳境,于己于社会有所裨益。
为官当学林则徐的担当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以民族大义为重、勇于担当的真情流露,更是他留给后辈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林则徐的担当精神,每每表现在他临危受命之时,尤其是广州禁烟更是把他推向了人生的高峰。早在湖广总督任上,林则徐就在汉阳江夏县开始收缴烟枪和烟土,并在武昌校场当众销毁。后来,面对贩卖鸦片日益猖獗的形势,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林则徐的禁烟活动十分艰难。在腐朽的吏治与烟毒猖獗横行的面前,林则徐把这场斗争看成是为国尽忠的大事,以“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的决心和胆识,顶住重重压力,战胜种种诱惑,经过坚决的斗争,最终迫使英国鸦片贩子交出鸦片237万多斤。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将缴获的鸦片当众销毁。当时,“沿海居民观者如堵”、“其远近人民来厂观看者,端午前后愈见其多,无不肃然凛畏”。“禁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虎门销烟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同时,也使林则徐的名字威震天下。至今,在英国伦敦的名人蜡像馆里,还陈列着林则徐的蜡像,以示对这位禁毒英雄的敬畏。“大事难事敢担当”,林则徐正是这样的国之栋梁、民族英雄。对于当今的共产党人来说,勇于担当更是不可或缺的责任意识和政治品格。只有如林则徐那样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举过头顶,将个人祸福荣辱置之度外,平时敢于负责任,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勇于为国家和民族大义牺牲自己的一切,才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重托,书写出壮丽的人生篇章。
为官当学林则徐的爱民情怀。纵观林则徐的一生,贯穿于其中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他对民情的体察、对民生的关注。还在他10岁时,就写下了“家少楼台无地起,案余灯火有天知”,相信今天的求学,将来一定能报效国家和黎民,及至长大为官后,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为民鼓与呼,为民谋福利。道光八年至道光十年间,在外任职的林则徐回福州守父孝,看到家乡的水利状况不佳,心里十分焦急,即与福州的地方官、绅士商议,重新疏浚了福州西湖。林则徐还代闽浙总督孙尔准、福建巡抚韩克均撰写《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和《重浚福州小西湖禁把持侵扣告示》,明文告知:湖身历年缩小,现在重新划定湖界,制定工价,严禁官吏工头从中牟取暴利。后在河南、江苏、湖南、两广、云贵等十余省任职,他所到之处,关心民间疾苦,整顿吏治,兴修水利,赈灾救民,有着“林青天”的美誉。即使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发配到新疆后,仍以“宠辱皆忘”的胸怀关注民生,为民造福,先后修建了“坎儿井”和“龙口水渠”,新疆百姓称之为“林公井”、“林公渠”,还把林则徐推广的纺车称为“林公车”,把引进的树苗长成的绿林称之为“林公林”。人们对林则徐念念不忘,常怀景仰爱戴之心,无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政声人去后,政声在民间。古往今来,人们有立功德碑的习俗,但石碑记录的功德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掩没,而矗立在人们心中的丰碑则与江河俱在、与日月同辉。作为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共产党人,更应常怀爱民之心,多尽为民之责,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塑造好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
为官当学林则徐的高洁情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题写的另一副名联,当年高挂在总督府的正堂上,至今仍为后人广为流传。这副对联既体现了林则徐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眼界,更是他不染世俗杂念高洁情操的生动体现。在晚清官场污浊横流的环境中,“清者自清,浊者自浊”,难得林则徐对人生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和定力,他在50多岁时写了一篇“十无益”的修身帖,即“存心不善,风水无益;父母不孝,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为不端,读书无益;做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时运不济,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不惜元气,医药无益;淫恶无度,阴骘无益。”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为人处世的准则,也是他教育子女的原则。在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中,林则徐官至朝廷重臣却不失清廉本色,且治家严谨,教子有方。他留给子女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是何等的正气和睿智!相比之下,古今那些溺爱子女,千方百计为其营造“安乐窝”的人显得何其可怜和渺小,最终难逃“遗金满籝常作灾”的结局。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月,林则徐病逝于广东潮州普宁县,归葬于福州金狮山。一代民族英雄将他伟岸的身躯融入他故乡的土地,附葬在他父母墓旁。按他的官位本可以营造比这更气派的官墓,但他没有这样做,他一生恪守“清廉”二字,留一身清白给大地。“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清则心境高雅,清则正气充盈,清则百毒不侵,清则万众归心。我们共产党人应学习林则徐清廉自守的高洁情操,做到时时清白、事事清白,生前清白、身后清白,才能赢得百姓夸奖,获得青史留名。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向贤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