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民调支持“全国高考一张卷”

15.09.2014  01:04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但增加省份的数量和范围目前还没有明确。21世纪教育研究院日前进行了相关公众网络调查。在回收的5871份有效问卷中,有80%的网友赞成高考恢复“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八成民调支持“全国高考一张卷”,这话要是放在十数年前,简直是要逆天的。因为彼时,高考改革的大势所趋,是“因地制宜”,释放地方的自主性。也是在千禧年开始,我国高考实现了“全国一张卷”到“分省命题”的转身。此后,不少先行省市在高考模式上百花齐放、频频“变脸”,自主命题在探索与争议中一路前行。

    客观而言,高考“分而治之”,本来也是挺不错的想法,既与新课改配套,也契合辩证法。这些年来,分省命题与自主招生相携而行,确实也为人才招录探索了更优路径。当然,恰如专家所言,这样的考试模式,“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掩盖不同地区间巨大的录取优先权的差异”。

    那么,为什么而今会有八成网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张卷”?这个问题如果一言蔽之,还是公平焦虑使然。具体来说,恐怕还在于两大方面:一是在试卷的技术性层面。每年高考,“好事者”总会罗列各色“神题”,分省命题的舞台大了,出现的试题质量差距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譬如2013年高考,浙江语文卷作文题中引用材料的作家国籍被指有误,陕西英语B卷第36题答案选项C、D两项重叠。凡此种种,并不鲜见。在高考具有较强指挥棒效应的当下,命题资源与能力较弱的省份,会否给中学教育带来另一种“马太效应”?当然,分省命题的成本也不低,试卷保密压力更大,加之过于强调“”、强化本地版本教材的“特点”,一纲多本的初衷未必能很好贯彻。二是在考试分数的流通性层面。分省命题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在哪儿学、才能在哪儿考”,因为各地教材与要求是不同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真正的“异地高考”,几乎成了不可能实现的权利。早在2012年10月,北大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等30位专家学者,就曾联名向国务院、教育部及北上广三地的教育部门,递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就读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建议方案》,为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防止“高考移民”,方案建议“建立全国统一考试、公平录取体制”。

    《三国演义》有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高考卷是“”还是“”,似乎也是个轮回更迭的话题。其实,并非分省命题不好,而是实践之后,越发清晰的共识是:中国的高考,还是遵循简单易行、科学高效原则更为妥帖。最关键的是,它是选才定才的“尺子”,一旦失了准星,寄寓其间的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或许就真成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