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砖雕:试解传统技艺三重困境
新华社兰州4月1日电(记者谭飞、张钦)48岁的沈占伟正在一方方青砖上“绣花”:数千块精雕细刻的青砖将组合成一面九龙壁,有两层楼高,400多平方米大。
这是沈占伟带领50多人赶制3个多月的心血,打算作为他们所在的砖雕公司今年10周年的“庆生礼”。
砖雕是我国独特的建筑雕刻和装饰艺术,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是这10年对沈占伟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以前是各干各的,有一搭没一搭地接活干,现在我们有了公司,有了团队,关键是有了规模。”
沈占伟的家乡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是大西北的一座砖雕之城。至少从北宋时期和金代起,当地的能工巧匠就在一方方青砖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牡丹、葡萄等花鸟虫鱼乃至古朴幽远的山水画,当地不少宗教场所和古宅院的门头、照壁,至今仍留有数量可观的砖雕精品。
起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时期的临夏砖雕是中国砖雕艺术的七大流派之一。“相比苏州、徽州等南方砖雕的细腻、精致,临夏砖雕更粗犷、大气。”沈占伟说。临夏砖雕还因为拥有马忠良、绽成元、穆占魁等一批穆斯林名匠而独具民族特色。2006年,临夏砖雕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问题是砖雕等传统技艺的普遍性困扰之一。砖雕虽为装点富丽的文化奢侈品,但一方青砖“绣”乾坤的绝技也是一项苦活、累活和脏活。现在,临夏州成立了砖雕协会,政府和协会都鼓励像沈占伟这样的大师多带徒弟。“过去大多是家族传承,现在没有了门户之见。” 沈占伟说,“只要你喜欢,就教给你。”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沈占伟觉得自己“有义务去教年轻人”,不仅是他,当地每个砖雕大师都带有二三十个学徒。
市场问题同样会对传统技艺造成困扰。在漫长的演变史中,砖雕经历了从地下墓室装饰变为地上建筑装饰,从平面到立体,从浮雕到镂空雕刻等重大变迁,但2000多年来,富贵人家和宗教寺院始终是其“最大雇主和买家”。
73岁的毛兴文原来是一名政府干部,退休后将沈占伟等4名砖雕大师撮合在一起,合资办厂,10年间将一个作坊经营成了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公司,并成为临夏砖雕的龙头企业。目前当地砖雕上规模的企业有20多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这种规模化、产业化、公司化的发展既促进了砖雕技艺的竞争,也促进了交流。
“因为是做商品,自然就要考虑市场喜欢什么,如果是搞艺术创作,个人能创新的空间更大。”沈占伟说。
“手工制作”、“纯手工雕刻”如今正在重新成为各家砖雕公司的竞争新策略。这相对抵消了人们对机械化批量生产会吞噬掉手工技艺的过度担忧。“精良的手工制作正在重新成为最大卖点。大家更有钱了,自然对品质的要求就更高。”毛兴文说。
砖雕也正从最初的单纯建筑装饰品变成小个头的精美艺术品。“过去雕一根线条有筷子那么粗,现在比火柴棍还要细。”毛兴文说,从动辄建成一面砖雕照壁到一方青砖雕乾坤,画面需要打破常规精心设计,雕刻需要更密、更细。
雕刻绝技也在推陈出新。“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雕刻手法远比前辈多。”沈占伟说,当地保存至今的民国时期砖雕精品中,雕刻最深的也只有三四厘米,属浅浮雕。而当代雕刻者雕刻深度可达13厘米,并打破单面雕,能在清脆的青砖上“镂空”双面雕。就连难度最大的镂空圆雕,沈占伟也凭借自己的耐心最终琢磨出来。
“以前局限性大,现在砖雕在材料、图案、色彩、刀法、样式等的创新空间更大。”沈占伟说。
砖雕的未来令人担忧吗?“多收徒弟,多创作作品,多创新技艺。”沈占伟笑言并不害怕。
( 编辑: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