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速增长将更具质量和效率

23.10.2014  11:33

今年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3%,与改革开放近30年的高速增长相比,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事实上,“新常态”一词首先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份在 河南 考察时的表述中。日前同样是在河南,召开了一场“2014全国金融创新与经济转型博士后学术论坛”,在这次论坛中,中国社科院副院长 李扬北京 大学汇丰 商学院 院长 海闻 不约而同地阐述了对新常态的理解。

  全球进入新常态

  今年以来,在讨论国内外经济形势时,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新常态这一概念。

  李扬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常态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我国不仅将面对国内新常态,还将面对全球新常态。恰如 美国 前财长 劳伦 斯·萨摩斯所说,美国现在或许处于长期停滞时期。在今年6月出版的一部名为《Secular Stagnation》的论文集中,布兰查德(Blanchard)、 克鲁格曼 (Krugman)等十余位著名经济学家在其中表达了同萨摩斯相同的看法,全球新常态成为共识。

  “1987年到2007年,全球经历了一个长达20年的被经济学界称作"大稳定"的繁荣时期,这在世界历史上很少出现。新常态是一个富有历史洞察力的战略概念,它是新的常态,因而会延续甚久。未来的发展,将基于一系列与旧常态相别的实体经济因素,形成新的发展格局,不再会有向旧常态回归的趋向。”李扬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的“大稳定”也带来了一些历史误解。最大的误解就是,有些人误以为如此“美好”的世界都是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以至于有“历史终结”的妄言。历史并未因人们对其误读而改变自己的轨迹,旧常态下潜藏着其走向反面的因素。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为中心的国际经济秩序,本身就深藏着失衡的根源。全球失衡常态化且无对应纠正措施。最重要的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集体崛起,对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主导的旧常态提出了挑战,全球经济开始深度调整,并开始了新常态。

  关注新的增长率

  中国经济新常态首先表现在新的增长率上,正如今年三季度的最新数据所显示,7.3%的增速,基本符合经济界此前的预期,但与改革开放近30年接近两位数的增长相比,降幅明显。专家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结构性的。其中,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要素供给效率下降、技术学习效率下降,并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是主要原因。

  对于中国经济这种结构性的变化,李扬认为是经济成长阶段推移的结果,它区别于周期性,更区别于政策性。这是发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的自然过程。

  在海闻看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将成为常态,同时中国经济转型将朝着低端制造业向高质量制造业、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国外市场向国内需求以及经济增长向社会综合发展四个方向推动。

  李扬分析认为,新的增长率平台为7.5%左右,较过去低的增长率绝不意味着“衰退”,相反,这种“低”是在扣减了经济运行水分之后的真实的经济增长,是一种更有质量、更有效率的增长,是可为人民提供更多福祉的增长。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进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

  因此,可着重关注与经济增长率新平台“内洽”的一系列经济指标,这些指标也呈现出新状态,如储蓄、投资、物价、就业、财政收支(包括赤字)、国际收支、人民币汇率、货币供给、利率等。这些变化将导致企业、居民和政府行为发生重大改变。

  布局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到,围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全面改革任务,新的体制机制也在进一步建立。李扬认为,成功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应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强调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强调政府适当发挥作用、强调建设开放型经济、强调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等。此外,还应转变对出口拉动国内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转变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积极开放服务部门,不断提高本国服务业的竞争力;完善法治国家。

  至于政策框架,潜在增长率、就业、物价水平等是构成决定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因素。李扬表示,以潜在增长率为主要根据,确定实际增长目标,将成为未来我国确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点之一。

  最近,国内外研究机构都在对中国的潜在增长率进行预测。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运行实验室的预测结果显示,2011年至2015年潜在增长率为7.8%~8.7%;2016年至2020年为5.7%~6.6%;2021年至2030年为5.4%~6.3%。

  海闻表示,尽管中国经济会不断出现波动并遇到很多挑战,但是在未来10年,中国经济仍然有希望以8%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他分析认为,从中长期看,中国仍处在经济起飞阶段,城镇化是未来经济的主要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