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观众从宣传视角中跳出来用更宽广的视野来审视它。
《河西走廊》摄制组在取景拍摄
从3月3日起,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登陆央视科教频道,截至3月9日,已播出7集,观众在领略河西走廊无限风光的同时,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也让观众 充满了幻想,让人不禁联想起书写这部千年历史解说词的是何许人也。他,就是《河西走廊》学术总顾问——沙武田。作为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的沙武田,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希望观众们能从传统的宣传视角中跳出来,用更深的眼光和更大的视野来审视它。”
10集、42万字的文字资料,历经整整一年的时间,这是沙武田带领他的学生奉献给《河西走廊》的精品之作。
据了解,沙武田出生在甘肃会宁,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现在,他担任敦煌研究院文献研究所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历史学会理事,甘肃省敦煌学会理事。
沙武田告诉记者,因为他在业内有着较高的专业知名度,2012年6月,在《河西走廊》拍摄计划成形时,剧组辗转找到他,提出邀请他担任该片的学术统筹。得知这个消息后,对河西走廊历史概况了解颇深的沙武田用一篇文章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河西走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地位,并谈了自己对这部纪录片的想法。不久,沙武田正式担任《河西走廊》的学术统筹。正是因为这样一个邂逅,让我们有缘在纪录片中感受到河西走廊的厚重感和独一无二的地位。
作为生长和工作在甘肃的一位学术研究者,甘肃对沙武田而言,始终都有一种荒凉和沉重的感觉。他多次到过南方和东北地区,也曾到日本、法国游历。虽然那里的绿色世界对他来说很新鲜,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更喜欢西部尤其是甘肃地区所特有的那种荒凉的自然环境。河西走廊的戈壁、湿地、沙漠、绿洲,祁连山上的冰雪世界,同样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财富,同样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就像导演赵启辰所称,“这里是地球上除了海洋以外,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里呈现!”
如何把河西走廊的厚重感展现给世人?如何让世人了解河西走廊?如何让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动脉焕发出新的活力?面对这三个命题,沙武田力图把河西走廊是华夏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的见证者的主题勾勒出来。
沙武田告诉记者,自汉代以来,河西走廊一直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中心,也是历史上多民族交融互动的地区。这里曾活跃着羌人、龟兹人、粟特人、吐蕃人、于阗人、吐火罗人、回鹘人、突厥人等众多的民族,著名的“丝绸之路”也从这里经过,中国传统文明与外来文明的融合从未停止过。它们共同创造了河西地区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此外,这里还是吐蕃文化与佛教文化发展的重要而独特的地区,直到今天,这里仍是我们对接历史、吸收华夏文明营养的最直接的宝藏,以敦煌莫高窟最具代表意义。河西走廊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这里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它对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
在沙武田眼中,《河西走廊》是一部认真的作品,因为涉及的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大,所宣示的内容也极其复杂。三年多的时间,单就学术本就有60多万字,其认真程度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另外,他对《河西走廊》的定位是一部高大上的片子;从甘肃文化品牌推介的角度看,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片子;从华夏文明宣传和价值挖掘的角度看,它又是一部具有带动意义的片子;而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大战略的角度看,《河西走廊》无疑也走在了前面。对河西走廊来说,它应该是目前为止最为全面、最具有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的一部片子。沙武田希望观众能从传统的宣传视角中跳出来,用更深的眼光和更大的视野来审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