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中央深改小组27次会议
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中央深改小组”)召开会议。
这是自2013年12月30日成立以来,32个月内,中央深改小组召开的第二十七次会议。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快3年了”,“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也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近3年来,中国突破了哪些“关口”?怎样解决“问题”?透过中央深改小组27次会议,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三年脉络: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
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个半月后,同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会议召开,决定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该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除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任组长外,另外3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分任副组长,4人构成中央深改小组最高指挥决策层。
与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域匹配,中央深改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六个专项小组,“统筹协调处理全局性、长远性、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改革问题”。
2014年1月22日,小组召开首次会议,全面深改由此“开局”。两年之后,在今年1月11日召开的第二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结道:“全面深化改革头3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3年。”
从时间轴看,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央深改小组召开会议8次,审议及通过文件37个;2015年是全面深改的关键之年,召开会议11次,审议及通过文件65个;而到了今年“施工高峰期”,前8个月召开深改小组会议8次,审议及通过文件60个。
32个月来,接近“每月一次”的召开频率渐成“惯例”,每次会议议题的平均数也明显增长。根据统计,2014年,单次会议平均审议通过文件4—5项,2015年增加到5—6项,而刚落幕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文件14项,创历史新高。
工作重点:
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看来,历经30余年改革,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怎样冲破既得利益阶层的阻力,这是关键。”许耀桐表示。
先看“改什么”,即具体的改革方案。
据本报统计,近3年,中央深改小组已审议及审议通过160余份规则、方案、意见等重要文件,从覆盖面看,堪称“全面”。
这些文件中,有的是具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总体方案;有的是涉及多部门、跨不同领域,牵一发动全身的突破口;还有的是具有积极探路性质的改革试点。而文件涉及的领域,既涵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基础性问题,也包含户籍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央企负责人薪酬制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等具体的社会热点。
以推进依法治国为例,据本报统计,这个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在前19次会议中相关议题讨论多达1/4,在既有27次会议中,讨论多达15次,出台了包括完善法律援助、立案登记制、公益诉讼等一系列重磅改革。
具体的时代命题并非一成不变。2014年6月6日,中央深改小组第三次会议提出,“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此后,小组会议还曾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
有关文件甫一通过,相应措施和督促就紧跟出台,是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大特点。比如民生领域的公立医院改革。2015年4月1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4个月后,当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宣布,下半年有两大改革任务要完成,一是10月底前在全国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二是12月底前在100个试点城市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针对改革“方法论”,中央深改小组历次会议均有阐述。
如,要辩证看待“深改”。会议多次谈到“既要”、“也(又)要”。2014年6月6日,中央深改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推进改革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2015年1月30日,中央深改小组第九次会议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取势,又要取实”、“有效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2015年2月27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
如,要“狠抓落实”。2014年6月6日,中央深改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2014年9月29日,中央深改小组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2016年1月11日,中央深改小组第二十次会议指出,“权力运行到哪里,公开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2016年7月22日,中央深改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既要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也要察认识、察责任、察作风”。
再如,领导干部要有“改革思维”。中央深改小组第十一、十二、十四次会议,曾多次关注“改革思维”话题,谈及领导干部要“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 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领导干部要“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管理方法:
年初规划,年底总结,全年督促
从形式看,历次会议要素主要包括:组长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副组长、小组成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审议通过各项文件。无论重要讲话还是会议文件,都与改革时段密切结合,有规律可循。
以2014年为例。2014年初,在首次和第二次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上,习近平分别强调“一年之计在于春”,“起跑决定后程”;2014年年中,在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为今后几年改革开好头”;当年底,在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结展望道,“明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
盘点全面深改开局之年,审议通过的各项会议文件,同样可以发现“年初规划、全年督促、年底总结”的规律。
2014年1月22日,中央深改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将改革任务分解为336项重要举措;2014年2月28日,中央深改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明确了2014年改革的任务和重点。
秋天,2014年8月18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总结现有深改成果,并为未来7年全面深化改革绘制了完整系统的“施工图”。
年底,2014年12月30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等,并指出,2014年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成果。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谢春涛认为,中央深改小组的成立更具权威性,能够保证改革的设计、协调、推进和监督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有助于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落地生根:
顶层设计与试点推广结合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为期4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曾提出了全面深改的“时间表”: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中国改革既要顶层设计,也鼓励不同区域差别化探索。在中央深改小组会议中,“试点”是高频词汇。据本报统计,27次会议上通过的以“试点”为名的方案或意见,至少32份,跨度涵盖巡回法庭、公立医院改革、公益诉讼等诸多领域。
如何选择“试点”,“试点”如何推进?
2015年6月5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十三次会议明确给出答案:对矛盾问题多、攻坚难度大的改革试点要科学组织;根据改革需要和试点条件,灵活设置试点范围和试点层级;试点要同中央确定的大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地方和基层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积极探索;等等。
最典型的“试点”加“推广”,莫过于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
国内的自贸试验区改革,始于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运行。2014年10月27日,中央深改组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进展和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推广意见》。习近平在会上指出,“对试验取得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能在其他地区推广的要尽快推广,能在全国推广的要推广到全国。”
2014年12月,在上海自贸区运行一年三个月之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决定推广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设立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贸试验区,自贸区改革由上海一枝独秀进入到四方竞合的局面。
2015年11月9日,中央深改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若干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文件提出“要进一步优化自由贸易区建设布局和加快建设高水平自由贸易区”。
9个月后,今年8月31日,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了试点探索的新航程。
改革措施推广之后,如何使其落地生根?“目标任务要抓实,精准落地要抓实,探索创新要抓实,跟踪问效要抓实,机制保障要抓实。”今年6月27日,中央深改小组第二十五次会议如此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