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一代乡村医生带给大山希望

22.10.2015  16:12

  中国兰州网10月22日消息 “你什么时候喊她都方便,身体不舒服,一喊她她就来了。”贵州遵义市绥阳县黄杨镇洗马池村村民胡芝碧说。

  和胡芝碧一样,洗马池村的乡亲们一说起“80后”村医方晓美,都赞不绝口:“满珍很关心我们,十天半月就来看我们。”

  “满珍”,是村民们对晓美亲切的称呼。只要乡亲们打来电话,不管多远,也不管什么病,她都会背起药箱为病人上门服务。

  位于贵州大山深处的洗马池村有3100多人,其中很多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2002年,19岁的方晓美卫校毕业后,回到家乡洗马池村,租了一间民房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诊所。

  方晓美肩头的责任很重。作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村卫生室要尽量保证让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协助医院护送病人。此外,她还承担着洗马池村适龄儿童的计划免疫、地方病防治、孕产妇情况调查建卡、妇女两癌普查、0至3岁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监测、65岁以上老人的健康体检等工作。

  特别是每年的体检,仅入户体检一项就要耗时两三个月。白天,方晓美头顶烈日上门服务,晚上还要忍受蚊子叮咬加班完善资料。这些年,方晓美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光是解放鞋,方晓美已经穿烂了十几双,用坏的手电筒,总共有十几支。

  村里的方正老人双目失明并有高血压,儿子长期在外打工,方晓美心里一直牵挂着,给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隔十天半月就要上门给老人量血压、送药品,方正老人说“满珍比我的亲生孩子还要关心我!”

  “我们村医面对的是农村群众,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有限,需要不断沟通,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亲切,才能减轻患者就诊的心理压力,减少村民的负面情绪。”方晓美说。

  在方晓美的悉心关怀下,村里很多老年患者身体得到康复,而她的医疗技术也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小病不出村”在洗马池村落到了实处。

  “我知道,选择最基层的村医工作,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方晓美说。

  由于条件艰苦、收入待遇低等原因,年轻村医“留不住”一直是困扰中国偏远乡村的一大难题。然而,像方晓美这样的乡村医生并没有离开,他们的坚守为大山带来了希望。

  据统计,中国现有64.9万个村卫生室,138.1万名乡村医生,他们组成了中国农村医疗体系的“基石”,是国家医疗预防保障体系的“神经末梢”。

  50岁的赫章县财神镇中田坝村村民彭彩群说,以前看病要坐班车去县医院,现在去村卫生室走路就到了,不但看病方便,服务态度还好。

  为解决乡村医生严重的流失问题,近年来,中国出台了多个文件,旨在改善乡村医生的收入待遇和生活水平。

  2015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提高艰苦边远地区乡村医生待遇等保障乡村医生合理收入。

  “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以前一个月收入只有几百元,现在实行多劳多得,医疗服务好的一个月能收入四五千元,比外出打工挣得多。”31岁的贵州毕节市赫章县城关镇河边村村医徐朝芬说。

  “我们将更加重视乡村医生群体,不折不扣落实政策,将乡村医生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吸引更多年轻村医在基层工作,让基层群众拥有一批防病治病的‘多面手’和健康‘守门人’。”贵州省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