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名中医省二院王福林主任中医师:《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风湿病验案系列推介(六)

25.12.2014  15:48

                             

      名医档案:王福林,甘肃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西北民大硕士研究生导师,院风湿骨病科主任,兼任《风湿病与关节炎》杂志编委。从事临床和管理工作3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深受患者信赖。

        研究方向:致力于风湿骨病的临床研究且见解尤为独到,总结为疗痹十法十方,形成以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常规治疗,配合心理、康复等综合治疗的“三联疗法”为主的风湿骨病独特疗法。同时研发了寒痹灵贴、热痹康贴、骨痹舒贴、祛风止痛擦剂、清热活血擦剂等治疗风湿骨病的系列特效制剂。

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风湿骨病及颈肩腰腿痛。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对风湿骨病诊治颇有建树。自2007年,他潜心学习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又拜师于甘肃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张延昌主任中医师,古方今用,勇于实践,善用《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治疗风湿性疾病,在诊治思路、用药特色等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其临床研究成果被收录于《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

                                                痛风性关节炎

患者陈某,男,35岁,农民。

初诊主诉:右足踇趾肿痛灼热,伴踝部肿痛热约1年,加重1周。患者于1年前因居住冷凉潮湿,又恣食酒肉,渐感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肿胀疼痛,继之局部肿痛灼热,并右踝关节肿痛热不适,呈间歇性发作,昼轻夜重,发作时疼痛难忍,足不能履地,行走困难。曾在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给予口服“秋水仙碱”等药,其肿痛有所缓解,但病情时轻时重,近1周突发加剧。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偏高,血尿酸  450umol/L。

中医诊断:痛风,属湿热阻络证。西医诊断:痛风性关节炎。

治则: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

方药:选用《武威汉代医简》“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麻黄、大黄、厚朴、石膏、苦参、乌喙、附子)。”及“瘀方”(当归、川芎、丹皮、漏芦、桂枝、蜀椒、虻虫等7味药组成)”,根据原方加减化裁如下。

处方:苍术10g,黄柏9g,酒大黄9g,苦参9g,川牛膝10g,厚朴9g,当归15g,川芎9g,丹皮10g,漏芦10g,土茯苓30g,萆薢30g,全蝎5g,桂枝6g,蜀椒3g,甘草6g。水煎服,1日1剂。医嘱:治疗期间禁酒,禁食富含嘌呤的食物,如海鲜及动物内脏;禁用浓茶、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多排尿,注意休息,抬高患肢。

二诊:服上药10剂后,患者右足踇趾关节及踝部肿痛热明显减轻,能慢步行走。继如上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三诊:又服上药7剂后,患者症状消失。嘱继服中药10剂,口服别嘌醇100mg,1日2次,定期复查。3月后复查:患者病情痊愈,右下肢功能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正常,血尿酸降至151umol/L。

按:痛风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病因多为风、寒、湿、热,但亦与血瘀有关。按一般风、寒、湿、热治疗,奏效缓慢,必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可收到较捷之效。由于患者因多进酒肉厚腻之味,易化生湿热;又居住潮湿,感受外湿积渐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阻滞气机,使气血不畅而瘀血内生,故湿热瘀是导致本病的重要因素。湿热瘀为有形之邪,阻遏经隧,气血不得流通,故患足跖趾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功能活动受限。方中苍术、黄柏、牛膝名“三妙丸”,有清热燥湿之功,又牛膝补益肝肾,引药下行;苦参清热燥湿,厚朴行气燥湿;酒大黄活血通络,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漏芦苦寒,清热解毒,土茯苓利湿祛风,能治“筋骨挛痛”,现代研究提示,土茯苓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配萆薢长于利湿化浊,舒筋通络,增强清化湿浊之力;当归、川芎活血通经止痛;全蝎既能解毒散结,又能通络止痛;少佐桂枝与蜀椒温热之品,一则佐制黄柏之苦寒,二则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旨在温通血脉,引药直达病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湿通络,活血止痛之功,故能取得满意疗效。平时应限制摄入酒肉厚腻之味,慎起居,注意肢体保暖,以防复发。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