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石油贸易到底吃亏还是占便宜?

30.12.2014  12:10

    虽然中国政府自加入WTO以后,不少对外重大经济谈判与决策是在纸上谈兵,成效不大,需要擦屁股的事情不少,但是此次《中俄石油贸易协议》的签约及履行,却是大功一件,很多人的盲目怀疑和责备,显然是没有道理的。一直以来,“石油问题”不仅是国家之间、利益集团之间的一张经济牌,更是一张政治牌,在人类生活日益全球化、全球利益关系日益透明化的大趋势下,石油这副牌越来越难打了。最近一个时期,国际油价暴跌不止,深深刺扎着很多利益集团、政治集团的神经,特别是自11月底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宣布石油产量保持现有产量不变以来,国际油价进入下降快车道,原油已经累计下跌超过30%左右。按理说,对于中国这样的石油消费大国,这应当是一件“偷着乐”的好事,但这几天舆论界却有这样一种强烈的声音:国际原油价格大跌,直接导致:高达2700亿美元的中俄石油贸易协议,使中国损失惨重。甚至有人说,中国被俄罗斯耍了,俄罗斯借势将经济泡沫输入到了中国。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公开做了一番说明:中俄石油协议价格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一致,且不会超过国际油价。

    其实,“中俄石油贸易协议”的履行,不能简单滴用“吃亏”还是“占便宜”的思维来考量。对此,我个人有三个层面的看法:

    第一,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中俄石油贸易协议”的签订及顺利履约,已经远远超出贸易层面,而是一项基于政治考量的金融谋略。应当说,这是在习李执政集团手里走出的一步好棋。怎么理解呢?首先,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讲,中国毫无疑议会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大国,自然而然成为俄罗斯石油输出的首选“大客户”,敲定了与近邻俄罗斯的石油合作,等于大大缓解了欧美及石油输出国组织可能带来的石油供应制约的压力。近些年来,中国为了拓展海外石油供应渠道,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也吃了不少哑巴亏,获得的收益却不好意思摆到桌面上来,而中俄石油贸易的敲定,算是大大缓解了未来数年的石油消费需求之压力;其次,中国是当今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大国,而且人民币的购买力一直相对坚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及全球机构及个人人民币持有份额的不断增加,“印钞票、玩进口,适度输出通胀”无疑具有一定的单行空间。这一招也是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玩得最熟练的策略。从这个层面来讲,中国从俄罗斯大规模进口石油,与其说是一个贸易大单,不如说是一个金融谋略。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是,油价大跌严重打击了产油国的货币,近期墨西哥比索、巴西雷亚尔、挪威克朗、加拿大加元及卢布都跌得溃不成军,直接导致石油生产国的金融风险及贸易违约风险在不断上升;再次,从当下地缘政治格局来看,俄美关系的“恶化”和“中俄关系”的热乎,以及中国发展的巨大潜能,直接导致俄罗斯“凉拌了”对日石油贸易关系,使对日石油管线建设工程及对日石油贸易协议的夭折(俄罗斯一度中止与中国谈判,并加快与日和合作,曾导致中石油的管道工程搁置许久)。现在看来,中俄友好结出了实质性的成果,而其中滋味,大家都心知肚明。

    第二,从贸易合约层面来看,由于《中俄石油贸易协议》的内容无法公开,所以,在不了解石油协议条款的前提下,不好判定也不能盲目判定其好与不好。现在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大跌,中俄签订协议时国际原油价格正处于高位,因此现在吃亏很大。其实,一个两三千亿美元的国家原油贸易中长期合约,谈判双方有诸多各类专家,对于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这样的常识性问题,不会没有双方都认为妥当的约定条款;再说,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履约的实物贸易合同,不是石油的预期衍生交易,每批物料的贸易及支付交割,都有不同的关于交易时间、地点、检验、价格等等具体支付约定。因此,按照原油交易的贸易常规,如果说有价格变化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只能体现在一个交易周期(批次)期间,并不会产生长期影响,而这样的风险对于贸易双方而言,都是很难预料和无法规避的。

    第三,主权国家政府及国际财团要谨慎把握此次石油“危机”的成因及投资风险与机遇。其实,此次国际原油价格急跌,有多方面的原因,要从政治、金融、贸易及全球化规律几方面深入研读和总结经验,比如:全球运行及走势的特征、石油与美元关系的“微妙变化”、长期的石油期货衍生及投机操、特定期限内的供大于需的积累效应、黄金金融属性的逐渐褪色、全球货币的超量发行、大国之间及财团之间的利益博弈,等等。在这种态势下,既要看到及时抄底的机遇,也要看到持续下跌的风险,历史上也有过国际原油从每桶一百多美元跌倒三四十美元的情况,现在判定是否跌倒底部,还稍显早。因此,巴菲特抄底石油的新闻,恐怕更多只是造势而已,实际上也未必会有太多资本进入。对于中国政府及国有石油财团而言,面对如此巨大的石油价格波动,一方面要梳理与俄罗斯方面感情,调整完善合约条款;另一方,不要忽视“优化和调整”与其他国家的石油贸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