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甘肃“两弹”老兵:生死时刻与战友一起发誓

21.04.2016  10:41

    生死时刻他与战友誓言

    死在阵地上埋在火箭旁

  年轻时的徐虹 西部商报记者 强江波 翻拍

  他是将门之后, 17岁弃笔从戎投身戈壁大漠,开启酒泉基地导弹发射军旅生涯。他从事的任务被誉为在刀尖上起舞。当发射进入临界状态,现场人员都撤离之后,他和战友依然坚守在发射台地下室进行最后的操作,而发射台和操作室距离仅100米,如果失败可能会葬身火海。为了心中的信念,在“两弹”结合试验的关键时刻,他与战友义无反顾喊出“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火箭旁!”的铮铮誓言。他就是“两弹”结合试验中被广泛誉为七勇士之一的操作台战士徐虹。如今随着时光的流逝当年的七勇士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健在的还有三位,因此能联系到徐虹老人听他讲述那段亲历岁月,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和责任感。

  西部商报记者 宋芳科 郭秀睿

  将门虎子 投身报国

  低调处世,成为一名出色的士兵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对于徐虹来说,他有着将门血统,显赫家庭。不过低调处世的他,仿佛将这一些都隐匿在酒泉基地的大漠中,以至于在战友眼中,他就是一名出色的兵。

  徐虹的父亲徐光华是江西赣州人,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徐光华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锦州战役中身负重伤。1944年,党的“七大”召开前,身为“七大”代表的徐光华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由于儿子生在延安,并且是在红五月出生的,徐光华就给儿子起名叫徐红。上学后,老师又把“”改为“”。在马背的摇篮里长大的徐虹跟着父母转战南北,直到1957年身为少将的徐光华调任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时,他们才在河南安了家。

  1961年,徐虹正在郑州八中上高一,学习成绩不错非常有希望考上大学。但是当年征兵任务重,作为部队领导,徐光华率先垂范,让徐虹应征入伍去当兵。徐虹告诉记者,在他们那个年代家国情怀很浓,面对国家的召唤,他决定投身报国。

  即使父亲是领导,临行前徐虹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当兵。当隆隆的火车一路向西停靠在戈壁腹地时,呼啸而过的狂风和飞沙走石是他们对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不过当兵没有返回的路,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虽然恶劣环境引发乡愁,但为了坚守的信念他一直都在提醒自己,来了就要好好干!

  1961年入伍来到酒泉基地,那个时候恰好是基地最困难的时候。当年冬天酒泉基地官兵开进新西庙戈壁腹地安营扎寨,以人定胜天的信念和如火的热情开荒自救,不等不靠向茫茫戈壁要粮食。对于已经驻守的基地官兵来说这种日子还有缓冲,而徐虹和新来的战友还没有来得及缓冲,就直接投身大生产运动。徐虹说,他们那一批新兵的训练是从修水库开始的,这也是让戈壁变良田的第一步。当时没有营房,他们一个帐篷里挤着二十多个人,睡觉都只能侧身。而且戈壁荒滩晚间奇冷不说还风大,为了防止大风随时把帐篷掀翻,他们睡觉时都穿着大头鞋,戴着防护帽,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

  而让徐虹记忆最深的老兵调侃便是“出去尿尿要带上小棍,要不就冻上了!”虽然这只是老兵的一句玩笑话,不过徐虹在日常的训练生活中还是领略到了大漠艰苦的环境。他告诉记者,基地风沙大,他们吃饭都要准备一碗水,边涮边吃,不然吃到嘴里都是沙子,再就是冬季极冷气温低至零下30度到40度,这样的温度真是滴水成冰,饭吃着吃着都冻成了冰疙瘩。

  可即使这样,徐虹依然在艰苦的环境中历练着自己,时刻等待着祖国检阅。

  铮铮誓言 坚守阵地

  死就死在阵地上 埋就埋在火箭旁!

  将门之后是荣誉,更是一脉相承的气量!由于低调扎实的训练,基地战士们并未看出自己身边的这位战友有啥特殊背景。但是,基地领导却知晓这一点。除了徐虹身上有胆大心细、勤奋好学的优点外,他是将门之后,在关键时刻会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决心和勇气。因此经过组织严格筛查,徐虹进入某中队承担导弹发射任务,而且其工作在核试验最核心的部位——地下发射控制室。对于这个岗位无论是在当初还是今天看来都是一种荣誉和信任,但是谁也无法回避,这个地方事实上是最危险的地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爆炸试验,从此打破了核大国对我国的核垄断,我们再也不用看一些国家挥舞核大棒带来的眼色。不过面对我们取得的成绩,国外又嘲笑我们“只有子弹没有枪”,美国甚至“担忧”至少5年中国都研制不出运载核武器的工具。于是“两弹”结合试验就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历史的重任便交给了徐虹这一代军人。

  1966年10月,两弹结合试验即将进行。经国防科工委专门批准,基地政委高震压、参谋长王世成、发射二中队中队长颜振清、控制系统技术助理员张其彬、加注技师刘启泉、控制台操作员佟连捷、徐虹等七个人,在两弹发射时留在地下发射控制室里,担负两弹试射时的指挥、测试、检查、燃料补加、点火发射等任务。这就是史称的“两弹试验七勇士”。

  徐虹说当时选择他进入发射控制室,部队已找他谈过话,并且告知了其中的风险和困难。不过面对这些他坚决表示参战,绝不退缩。而多年后老父亲徐光华无意中说出,当年他被选为发射控制室人员后,家里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是他被选中参加一项重要而光荣的任务,但也有危险可能会牺牲。

  面对这些徐光华将军没有询问,他也不知道儿子将执行的任务,但他明白儿子执行的一定是一件大事,所以他将所有的担忧深埋心间。

  1966年10月26日,也就是两弹试验的前一天,一大早,戈壁滩天气骤变,大风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能见度非常低,但上级的命令是,试验如期进行,所有人员、设备按计划进场。

  徐虹他们在按规定提前一天进入发射阵地时,都写下了最后的决心书、准备了一个星期的干粮,因为地下控制室离发射点只有100米远,万一发射失败,原子弹巨大的震动力与冲击波将会把地上所有的一切震碎、烧焦!进入阵地的当天,令徐虹他们想不到的是聂荣臻元帅亲临第一线,并来到他们面前看望他们。晚上,国防科工委的首长还为他们一一戴上毛主席像章,为他们加油鼓劲。

  徐虹说,至今他都难以忘记当年进入阵地时喊出的誓言“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火箭旁!” 那是一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坚若磐石没有什么能够动摇。

  1966年的10月27日上午8时50分,离发射时间只剩下10分钟了。这时,十几平方米的椭圆形地下控制室里只有徐虹和佟连捷坐在仅有的两把椅子上忙碌着,其他人都站在他们身后聚精会神地观看着。随着倒计时的来临,徐虹和佟连捷全神贯注地按照程序拧动钥匙。只听一声巨响,随着地面上一阵火焰喷出,导弹携着原子弹冲向了无垠的天空……

  牵挂战友 深情回忆

  通过报纸找战友就说班长喊郝解放重聚呢

  9分钟后,导弹携着原子弹试射成功的消息传来,徐虹他们顾不上欢呼,就冲出控制室,迅速地完成了随后的工作。当晚,基地举行庆功宴,“两弹试验七勇士”被安排在主桌,聂帅带着大家轮流给他们敬酒。庆功后,徐虹因这次两弹试验中的出色表现荣立了二等功。1968年,徐虹转业回到了河南郑州。他选择了默默无闻的生活,甚至连他的儿女们都不知道他的事迹。

  时光匆匆,当年徐虹是基地年龄最小的兵,如今也已72岁。2016年4月19日,西部商报记者拨通徐虹老先生的电话。听到是兰州的媒体采访,他激动地说自己难忘战友佟连捷。就在发射的当天,与他一起担负发射操作重任的战友佟连捷身体不舒服,闹起了腹泻。为了确保佟连捷能够顺利完成两弹发射任务,不但发射某中队特地制订了七套预案,而且基地首长还向队医下了死命令,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确保佟连捷在发射操作时的两个小时内不拉肚子。佟连捷在战友们的帮助下,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硬是撑着病体与他一起圆满完成了发射操作任务。

  他难忘担负抢险任务的战友。他们为了在发射失败时能在第一时间把他们救出来,制定了一套又一套预案,演习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还纷纷写出保证书!所以在发射团队中他只是普通一员,如果真要铭记就请铭记这个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团队吧!

  最后徐虹得知我们的报道会有很多人关注,所以他也想寻找一位战友。这位战友的名字叫郝解放,是山西人,1965年到酒泉基地当兵,当时他是郝解放的班长,在他的印象中郝解放特别能吃苦,特别爱岗敬业,在两年的时间里,就连续荣立了三次三等功。后来他转业之后便和郝解放失去了联系,这些年他也一直在打听都没有郝解放的消息,所以他就想通过报纸找一下战友,就说班长喊郝解放重聚呢!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