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甘肃“两弹”老兵:我的爱人和周总理合过影
原标题:我的爱人好运气 她和周总理合过影
徐尊信老人 西部商报记者 强江波 摄
三代慧珍(第二排左二)和周总理的合影
·重访甘肃“两弹”老兵(2)
18岁参军到酒泉基地,参加过两弹结合发射,又执行组织命令到冰天雪地的东北执行任务,现年75岁的徐尊信老人青春可谓如火激情。不过和当年同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从事后勤服务工作的老伴代慧珍比起来,徐尊信总感觉在一件事上他确实没有老伴幸运,因为老伴代慧珍当年有幸和前来视察基地的周恩来总理合影留念。能和敬爱的周总理合影成为代慧珍最美好的回忆,也成为这个戈壁军人家庭见证历史的最好影像。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酒泉基地军人徐尊信的家庭,请他们这对夫妻讲述那段难忘的大漠戈壁岁月。
西部商报记者
宋芳科 郭秀睿
不惧困难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2016年4月15日下午,西部商报记者根据事先预约,在西站柳家营十字附近见到了徐尊信老先生。虽然老人今年已经75岁了,但身体硬朗思维清晰。老人带记者走过一条小巷,就到了老人家。老人家屋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徐尊信告诉记者,在这座房子里他和老伴已经生活了30多年,感觉很好也很满足。
徐尊信老家在河南西华县,1959年征兵之际,18岁的他尚在西华二中初三年级读书,还是班上的团委书记。徐尊信说那个年代应征入伍是最光荣的事,应征的同学很多,经过严格筛选,层层考察,他们县上只有7名同学踏上了那列开往西部的闷罐车。机缘就是这么巧合,他和从河南郾城县入伍的史良踏上了同一列列车。徐尊信说,1960年1月1日,列车还行驶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大地上,他们隐约听到好像已到达兰州,就这样又经历了三天三夜西行,列车缓缓停在戈壁大漠,放眼望去黄沙漫漫。在这之后他们又转乘大卡车颠簸两个小时才到基地。说是基地,其实只是庙宇和民宅。他们这批兵宿过庙,宿过民房,也搭过地窝子。但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他们都乐观、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身上也总有使不完的一股劲儿。
经过新兵训练,徐尊信被分配到酒泉基地某发射中队。艰苦繁重的训练之后,他们将承担祖国和人民嘱托的一件大事。徐尊信告诉记者,部队交给他的任务在发射台,就是打开发射架,将弹体转运到发射塔架上,然后装上弹头等一系列工作。现在大家通过电视直播看“神十”“天宫一号”“嫦娥二号”的发射转运等工作都是机械完成,但这些工作当初由于技术限制多数都由人工来完成,他就是发射台上的发射技师,为了熟练操作,他们进行了无数次的演练和实战。
1961年1月下旬,酒泉基地粮食告罄,余量只能维持6天的伙食。面对严重危机,官兵挖野菜,打沙枣勉强维持。徐尊信告诉记者,那个时候他们都是年轻人,饭量大,吃不饱,有些同志身上浮肿,还有同志患上了夜盲症。敬爱的周总理、聂帅得知基地缺粮的消息后,很快筹措4车皮大米、白面、猪肉罐头、黄豆等运往基地,聂帅还特意指出,这些食物特供试验部队一线人员。基地的科技人员最讲知遇之恩,尤其当他们看到基地专给科技人员补助了一些黄豆之类的副食,而基地人员甚至连司令员也享受不到的情况时,更加感动不已,从事科研工作的热情愈加高涨。有些人饿晕在地,醒来后仍然坚持出院回到岗位。
团结一心,其利断金。在高涨的建设热情支持下,基地不等不靠,开荒种田,生产自救。1961年11月初,酒泉基地总动员,从机关连队抽调数千官兵,开进新西庙戈壁滩安营扎寨,掀起一场向戈壁要粮要菜的大生产运动。徐尊信就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之一,他说数九寒天夜晚冷得睡不着,每天晚上他们就在帐篷外点堆火,先烤热身子,然后把炭火盆端进去再睡觉。在戈壁开荒要先挖水塘,可是流沙不止,遇到岩石还得放炮,一炮响过,炸下的岩石堆积如山,几天的工夫算是白费了。而且这里的地下水位很高,一般要挖到10米才见水。水塘里的水晚上结了冰,到第二天就只能站在刺骨的冰水里挖,实在不行就上岸搓一搓脚。就这样的水塘他们挖了8个,以保证开垦土地浇灌。到了1962年,随着垦荒粮食蔬菜的收获,基地的缺粮难关算是过去了!至今在徐尊信看来,那段时光虽然艰苦,吃不饱,但是大家无怨无悔,高昂的战斗热情成了他们青春的主旋律。
难忘影像 总理喊她“小鬼”
1966年10月26日,“两弹结合”发射试验集合挺进发射场,徐尊信就是其中一名战士,他出色完成了操作,在激动和泪水中见证了震惊世界的9分钟。
这之后的1968年,他在酒泉基地和基地幼儿园老师代慧珍结为夫妻,至此相伴至今,走过近半世纪风雨人生。代慧珍说,她是1964年通过应征到酒泉基地的,刚开始在基地幼儿园上班,中间还被借调到基地招待所当服务员,后来又回到了幼儿园。当初同事介绍她和徐尊信认识的时候,她就感觉老徐这个人朴实,谈了一年多就结婚了!开始她也羡慕老徐当兵的经历那么精彩,不过老徐在看到她的一张照片后还是认为她比较幸运。
这事还要从1966年春周恩来总理到基地视察说起,那时代慧珍就在餐厅当服务员。代慧珍说当时她还年轻,见到敬爱的总理光激动也不敢说话。晚餐后的舞会,总理看到她们几个站在角落看着不敢跳,便亲切地招呼她“小鬼,不要害怕!”。一位大国总理关心她这样一位平凡的服务员本身就让她很感动,没想到感动的还在后面,在和基地官兵合影的时候,又是敬爱的周总理招呼她们服务人员,都过来一起照,每人一张。于是这张在代慧珍眼里超幸福的合影就诞生了,在众多基地人员之中代慧珍就站在离总理最近的第二排,笑得很开心。徐尊信说,酒泉基地倾注了周总理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太多心血,他也在执勤的时候见到周总理,不过真没有妻子代慧珍那样的好运气,还能和总理合影,真是让人太羡慕了。
2016年4月15日下午,记者在徐尊信老人家见到了这张珍贵的照片。代慧珍说这张照片她一直妥善收藏,即使几次搬家也小心保存。一般情况下她从不拿出来,就怕弄坏了。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东方红的歌曲在太空响起。这之后徐尊信接部队命令到冰天雪地的东北执行任务,一去就是八年。徐尊信说,这八年妻子代慧珍一直在酒泉基地工作,他们夫妻两地分居,孩子都是由妻子照料。那个年代舍小家为大家是天职,他们没感觉有什么委屈,反倒用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安度晚年
不曾忘记牺牲战友
1978年,徐尊信转业到兰州,进入铁路系统工作。爱人代慧珍后来也调入兰州,夫妻俩终于在兰州团聚。但是每每回想起在基地奋战过的日子,两人依然有着深深的眷恋。
徐尊信和爱人一直在岗位上工作到退休。上了年纪,在生活上他们没有太多要求,徐尊信说,现在他身体不错,精神也很好。每天早晨他都带着老伴一起到附近的小广场,领着一帮老同志做保健操,小录音机就由他们提供,大家只要高兴都可以来参加。
徐尊信说,他们那一代人对物质要求不高,经历了这么多人生难忘时刻,已经是他们最大的财富。还有一些战友将生命都奉献给了基地,和他一起踏上闷罐车的老乡王来同志,就是他们西华县一起到酒泉基地参军的七人之一,入伍后进入加注消防分队,经过刻苦训练成为分队技术尖子,任液氧班班长。1965年10月20日,一次火箭加注试验结束后,王来和战友将剩余液氧运送到戈壁滩上处理。期间有一名战士不慎点着骆驼草,惊慌之下猛踩灭火不料引发液氧(已蒸发成气体)爆燃,面对战友的险情,王来毅然从10米开外的安全处冲过来,拽掉战友的衣服,将战友推到安全处。战友脱险了,可是王来却深陷火海,面对众多战友的呼叫,王来毅然选择向远方跑去,10米,20米,30米,战友和车辆都安全了,王来为了救助战友保护集体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所以徐尊信说,想想战友为了挚爱的事业宁愿献出生命,他们用一生去爱基地又有什么怨言呢?
( 编辑: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