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儿童一儿医为啥这样“ 荒 ”?

01.03.2016  12:20

    每1000名儿童仅0.53名儿科医生;每名儿科医生日均门诊17人次;儿科门诊缺人,急诊贴出“仅收治危重患儿”的信息……近来,全国多地出现儿科医生荒,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6年2月24日新华社)

    各地普遍存在“县医院不收,市医院没床位,大医院要排队”现象,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带孩子去儿科就诊是一个备受煎熬的过程。江西省儿童医院是全省唯一一家三级儿童专科医院,除夕当天,呼吸科主任李岚的门诊病人近百人,住院患儿也达到70多。陪着女儿在设在走廊的床位上住了一个礼拜的南昌市民邓冬香抱怨说,加床太多,走廊里走路都成问题。女儿原本只是咳嗽,后来因为空气混浊经常头晕、恶心。“但是,没有办法,全省只有这么一家儿童专科医院,其他医院不太放心”。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儿童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胡梅英已经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加强儿童专科医院建设的建议。“床位不足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更大的问题是没‘人’。儿科如今陷入一个困局——病人越来越多,医生却越来越少。”国家卫生计生委24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共有儿童医院99所,设置儿科的医疗机构共有35950个。医疗机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11.8万人,每千名0至14岁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3人,而美国的这一数字是1.46人。

    与人短缺形成对比的,是繁重的诊疗任务。据统计,我国儿科门急诊量年诊疗人次4.71亿,占全国门急诊总量的9.84%;出院近2162万人次,占医疗机构总出院人次数的10.3%。医疗机构每个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日均承担的门诊人次数约为17人次,是医疗机构其他执业(助理)医师工作量的2.4倍;年均承担的出院人次数近200人次,是其他执业(助理)医师的2.6倍。

    “事实上,实有儿科医生数要比上述数据更低,因为这其中还包括了一部分已经转岗从事非儿科临床或行政工作、辞职、调离或退休人员。”胡梅英说,全面两孩放开后,原本不足的医护人员更加捉襟见肘。江西省儿童医院全院有811名护士,但孕产人员达156人,在岗人员只能“连轴转”,一名护士去年全年值了120个夜班。

    何以至此?三大主因。一是钱少。2015年全面取消“以药补医”前,一个体重10公斤孩子的用药量最多只有一个成人的四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同样的工作量,儿科医生的奖金可能只有其他医生的四分之一。二是活“”。由于孩子小,看病难度大,每个病人耗时也长,工作强度非常大。”三是险大。最让儿科医生纠结的是一个“”字——担心医疗风险大、担心医疗纠纷多、担心患者家属不理解。

    显然,正是因为儿科具有职业风险高、薪酬待遇低、医患矛盾多、工作时间长、负荷重等特点,才出现了儿科医务人员荒。尊重儿科医师就是爱护我们的儿童。要解决问题,一是要扩大招生规模。二是应建立能够合理衡量实际医疗服务付出的价格激励机制,使儿科医生在为社会提供优质儿科医疗保健服务的同时,获得合理报酬,从而有效地增强儿科岗位吸引力。

    解决儿科医生紧缺需从制度发力

    国家卫生计生委今日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儿科医生培养和使用等有关情况。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介绍,我国共有儿童医院99所,医疗机构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约为11.8万人,儿科执业(助理)医师存在较大缺口。

    (2月24日中国新闻网)

    儿童患者看病难,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作为医疗资源相对丰富首都北京的来说,儿童医院也一直是人满为患,有的专家号甚至要等上半年也未必能挂得上,我国其他城市医疗机构的儿科就会更显得紧张。目前我国多地爆发“儿科医生短缺”的危机,此前有医院被迫实施儿科“限诊”,有的省会三甲医院也因为儿科医生紧缺而“罢诊”儿科急诊。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53位儿科医生,儿科医患配比严重不足。笔者分析认为,儿科医生出现如此大的缺口,一方面在于儿科的经济效益不好,再加上儿科的医患矛盾较为突出,导致诸多人不愿意从事儿科;另一方面是医生培养的机制不科学,尤其是对专业儿科医生的培养院校的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医院儿科医生的人才需要。

    很难想象,一个大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都因为儿科医生奇缺而导致一个科室“罢诊”,足可看出我国儿科医生的紧缺程度是如何的严重。一些医生不愿意从事儿科事业,主要还是儿科并不是挣钱的科室,尤其是业内流传着“金眼科,银外科,马马虎虎妇产科,千万别干小儿科”的共识,更是让诸多的医生对儿科专业产生了排斥心理。

    出现儿科医生紧缺的问题,一方面除了医生培养机制不科学之外,另一方面还在于社会对儿科医生的认同感。作为家长来说,孩子得了病,心情都非常烦躁,都想及时得到准确的诊治。可事实是,孩子得了一次小小的感冒,每次看病要花整天的时间挂号排队,而医生看病时不足三分钟,药开了一大堆却病总治不好,这种不对等的矛盾关系,不仅很容易产生医患矛盾,也造成了社会对儿科医生的不信任感。而当一个医生得不到社会的认同,总被患者家长指着鼻子责骂时,诸多的儿科医生有委屈却说不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儿科医生的流失。而一个医院的儿科如此,恰恰也折射出当前儿科管理机制上存在的普遍问题。

    维护儿童患者看病的权利,让每名患儿都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是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国家必须全面加快发展儿科,不仅要加大儿科医生培训教育力度,提升医疗从业人员水平,平衡医疗人员结构,更要配足配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儿科医生,切实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问题。尤其是在将要全面实施国家计划生育“二胎”政策的今天,为迎接“二孩潮”的到来,提前做足儿科门诊的大文章,切实解决好儿科医生的紧缺问题。同时,要大幅度解决好儿科医生的福利待遇问题,真正的实现同院同酬、同行同酬,给予儿科医生更好的福利待遇标准,让他们愿意留下服务于儿童患者。另外,要加强对儿科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道德仁义常驻医生心田。

    国家卫计委近期已明确指出,争取到2020年实现户均有一名签约医生。这是国家卫计委对人均享有医疗资源、提升群众医疗健康的总体目标。对我国儿科建设发展来说,更要从根本上改变医药挂钩的现状,切实治理大处方大检查问题,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重方面考虑,要大力改革儿科医生管理机制不够科学的问题。另外,还要更加规范儿科医生的诊治标准和专业素养,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改善儿科医生的从业环境,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打造起健康有序的社会医疗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