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精神”启示当今世界相处之道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记者 桂涛 王艳明 张文静)据西方历史记载,公元前53年,古罗马人在与西亚安息人的战斗中第一次见到丝绸。色彩斑斓的东方织物制成军旗,让罗马军团眼花缭乱,最终大败。仅50年后,穿着丝绸已在古罗马蔚然成风,宫廷执政官身披紫红丝袍,视之为无上的奢华与荣耀。
轻盈曼妙的丝绸为西方人的身体和想象力带来了新的解放,它承载了一种崭新的、来自东方的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观。
这种美丽的商品经由一条横贯亚欧大陆的古老商路蜿蜒而来——2200年前,张骞出使西域,连接长安与罗马的“丝绸之路”正式打通,后来还逐渐发展到海上。丝路上,中国丝绸、印度香料、波斯蕃锦随着商人的驼队和商船转运流通,造纸术、印刷术西传,佛教、基督教东渐。
人们将丝绸之路与欧洲人开辟的新航路并称为打通世界的两大要道。但与后者时常伴随的血腥征服和殖民掠夺不同,丝绸之路并没有成为中国借以对外侵略扩张的通道。相反,它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见证了不同经济体系的独立并行与遥相呼应,成就了中华、印度、巴比伦、阿拉伯、希腊罗马等文明的交流融合。
“贸易之路畅通时,沿途的汉、羌、匈奴、突厥、回鹘、契丹等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没有战乱。”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郑炳林说。
遵循古老丝路“通过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实现共享和平”的理念,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亚欧非40多个国家和地区,辐射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空前。但亚欧两大经济圈之间的“凹陷地带”也面对发展失衡、战乱、恐怖主义等挑战。
无商难成路。持续的商贸往来核心是平等互补、合作共赢,这是古丝路兴衰的关键。
在丝绸之路重镇甘肃张掖,河西走廊的阳光一如2000年前那样炽热。祁连山甘美的雪水,再加上充足的光照、分明的昼夜温差,让这个当年的军事重镇成为如今优质蔬菜的出口基地,洋葱、马铃薯等良种销往俄罗斯及中亚诸国。
张掖人吴多志为亚洲、欧美的几家大公司繁育番茄种子。“番”茄——这种一望即知是从外邦传入中原的果实——是当年繁盛贸易的明证,又在见证丝路上新的商贸往来。
十几年前,当吴多志开始自学番茄育种时,这个高中辍学的农民梦想着能靠卖种子开上一辆时髦的摩托车。现在,他的种业公司年生产面积已达1000公顷,他的目标是收购一家美国种子公司。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带来通关、贸易、税收等方面更加优惠的政策,吴多志这样的农民企业家将在中亚、欧洲市场找到更多机会。目前,中国和中亚五国间的贸易额较1992年它们建交时已逾百倍。
吴多志的种子基地旁就是兰新线。一辆辆满载货物的列车奔驰在这条连接中国内地与新疆的铁路线上。即将开通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也为被称为“新丝绸之路”的“渝新欧”国际货运提供了便捷的陆桥大通道。
距离兰新线不远,是明长城的残垣断壁。筑墙还是通路,古老中国与外界的两种相处方式让今人思考。
与丝绸之路以“开放包容实现长久和平”的理念不同,“峻垣深壕,烽堠相接”的长城以武力防御异族掠扰。丝绸之路为中国带来汉唐盛世,而长城却随着明王朝的倾颓日渐衰败。
古丝路的开放包容集中体现在敦煌。这座名字取意“盛大辉煌”的城市是千百年来中原王朝经略西域的前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门户,地位相当于今天的深圳。
唐代的敦煌壁画上,时髦的长安人穿着开领衣衫,食用西域传来的新颖食物,使用金银器、玻璃器。
“敦煌是历史形成的器皿形城市,敦煌的活力源于它的兼收并蓄。”敦煌市委副书记王永宏说。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的多个机构在壁画修复工艺、人才培养、洞窟游客承载量研究等方面与中国的敦煌研究院开展合作。
其中,中美合作已经有20多年。两国科研人员查明了有“壁画癌症”之称的酥碱等壁画典型病害的原因,摸索出一套壁画保护的科学方法。
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首席项目专家内莫·阿根纽说,莫高窟的每幅壁画都像伦勃朗的名画一样珍贵,这里是世界上保护最好的文化遗产之一。
敦煌研究院院长、守护敦煌51年的樊锦诗认为,开放包容催生了伟大的敦煌艺术,不同文明间要相互尊重、交流借鉴,不能说谁占主导,谁消灭谁。在与国外机构的合作中,敦煌研究院吸收借鉴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管理经验,但也根据敦煌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并非照单全收。
西出长安,古丝路沿线的地名显露出中原人对西域疆土安定昌盛的向往:定西、通安驿、定远、永昌……
带着和平与发展两大梦想,中国人率先走出了丝绸之路。今天,在两大梦想的牵引下,美国、俄罗斯,以及不少中亚、西亚国家都在亚欧腹地开展自己的丝绸之路构想。这些计划动机各异,各有侧重。
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教授潘志平认为,古丝路从来不是排他与封闭的,今天的丝路建设也应如此。
“应该寻找各种丝路计划中的利益共同点,寻找最大的交集,建设开放包容的丝路。”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