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沿线文化旅游的新发展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丝路沿线的文化旅游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热点。而文化旅游对丝路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认识丝路沿线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如何科学发展、挖掘潜力?记者采访了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把多勋。
记者:丝路沿线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有何重要意义?
把多勋:近年来,丝路沿线地区尽管经济总量和旅游产业产值在全国的位次都比较靠后(陕西除外),但其旅游产业产值对经济的总体贡献还是比较高的。以2014年为例,陕西的旅游产值与GDP之比为14%,甘肃为1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快速推进,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必定迅速升温。目前,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西北五省区,都期待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实现本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质的飞跃。另外,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承担着本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使命。
事实上,丝绸之路沿线几个西部省区的文化积淀都比较深厚,从产业比较优势的角度讲,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对经济普遍欠发达、发展的区位和基础条件都欠缺,并且新型产业成长缓慢的西部地区来讲,发展文化旅游成为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中的“不二选择”。
记者:近年来,丝路沿线的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把多勋:研究表明,丝路沿线西部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有一些基本特征:一是由于都处在丝路沿线,文化资源有一种天然的性质和外观上的“同构性”;二是这些地区的文化播撒在广袤的西部大地,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特征;三是有些主要的文化资源的单体,如伊斯兰民族风情、石窟、民俗、长城文化等在丝路沿线都有分布,但高度同构。
不仅如此,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地区争先恐后地对本区域内的资源进行开发,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资源雷同导致开发雷同,使丝路沿线的一些景区景点相同或相似;二是同质化导致无序竞争,有些景区景点来不及回收成本便已走到产品生命周期的衰退期;三是有些省区的文化旅游营销不考虑文化旅游资源的跨区域性和整体性,对本来有着高度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的宏大文化资源随意“解构”。
记者:借力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丝路沿线的文化旅游如何抢抓机遇、科学发展?
把多勋:借力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丝路沿线西部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应当具备几个特质:一是必须提高区域旅游协作和协同水平,打破行政区划对整体资源的人为切割,在开发中保持资源整体性、文化完整性和景区规模性;二是要建立跨区域甚至跨省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定位、规划、开发、运营和管理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和有效配置的主体作用;三是将开发和保护并举,选择那些有绝对比较优势、单体资源价值最高且有可能产生最优要素组合效应的资源整体开发或重组。
记者:您认为丝路沿线的文化旅游还在哪些方面具有潜力?
把多勋:丝路沿线在历史上就是东西方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和民族相融相通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遗存丰厚且多姿多彩,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巨大潜力。
比如,甘青两省的撒拉族、土族、保安族、东乡族和裕固族都是西北地区独有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藏在深闺人未识”,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潜藏着巨大的民族文化旅游价值。这些资源的逐步有序开发,将对丝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发挥积极作用。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1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