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组图】

19.09.2014  10:39

  敦煌汉长城示意图

  玉门关出土的墨书残纸。

  小方盘城抢险加固前的考古调查。

  玉门关出土的汉简

  玉门关出土的汉简

  玉门关遗址共有汉长城边墙17段,是汉代河西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河西乃至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堪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长城之一。

  河仓城自汉代到魏晋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秣的重要军需仓库,是古代中国西北长城边防至今存留下来古老的、规模较大的、罕见的军需仓库。

  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感,引发人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玉门关也省称“玉关”。

  玉门关遗址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西端最重要的关隘遗存,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丝绸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其见证了汉代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与长城防御制度,及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遗址以小方盘城遗址为中心呈线性分布,各类型遗存包括:2座城址、20座烽燧和17段长城边墙遗址。

  玉门关遗址保存了见证汉代交通与防御保障体系的整体格局;保存了遗址的历史环境与地貌特征,包括戈壁、荒漠湿地湖滩、河流泉水等环境要素;保存了各种类型遗存要素的格局、方位、规模、材料等特征,真实地传递着汉代边疆防御、屯田戍边、交通要隘、中西文化交流等历史信息。

  玉门关遗址各功能类型的遗存代表了障城、粮仓、关隘、长城、烽燧、积薪等丰富的设施类型,承载了居住、屯田、资源供给、候望御敌、烽烟传信等历史功能,集中体现了汉长城防御体系下传烽系统、屯兵系统、驿传交通系统与军需屯田系统的功能综合,为汉代交通与防御制度对人类开展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支撑提供特殊的见证。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玉门关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