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才读懂的史书——《晋书》(下)

19.08.2015  12:01

  用近三十年寻找破解的钥匙
  直到2003年冬,一场少见的大雪将大地封冻,应朋友的邀请,我去古城镇上河村去拜访一位老人。那天,上午9时许,我坐上去古城镇的客车,出凉州城南门、经高坝镇、过六坝河滩、到武南镇拐弯一直向南。随着汽车的前行,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开阔起来,我极力地向远处望去,欣赏着雪后的美景。突然间,远处的山岗变成了一条龙,越来越清晰,我擦了擦眼睛,再看,由杂木渠首到杨家山延伸的山峦果真象一条龙。我顾不得再去拜访朋友了,让司机停车,向龙头所在地方走去,步行了一个多小时,我终于到了“龙头”。“龙头”地只有数十户农庄,散落在山脚下,我向村民打听后,村民告诉此地我叫杨家山,当我再问山上是否有城市遗迹时,村民只说了声“你上去看吧”,便匆匆离去,我当时总觉得村民怪怪的。当我登上杨家山所在的山岗后,想象中的城市遗迹果真独立在皑皑白雪中,近距离去嗅,无可辩驳,城市遗址无疑……
  随后我又数次来到杨家山考察,对杨家山有了准确的认识。杨家山所在地其实叫磨嘴子汉墓滩,是凉州区最大的汉墓群,埋藏着数以千计的汉墓,著名的“王杖汉令”、“白马”毛笔就出土于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地形独特,东西各有两个台地,台地中间有蜿蜒穿过的小河,从两岸残留的冲刷痕迹看,以前河水较多,而现在只是一条小溪了;从现在的地名来看,从南到北依次为古城镇的上河、中河、小河村,河水从远处的祁连山流出,沿杂木渠首经上河、中河、小河村注入六坝河。
  西面的台地东西窄、南北长,台地偏西处有几处残留的城墙遗迹,最高的只有两米多,但城墙较厚,仅存的有三米多厚。城墙构筑规制较高,由炒熟的黄土夯筑而成,里面夹杂着许多鸡蛋大小的土疙瘩,土疙瘩非常坚硬,硬度可以同石块相媲美,估计是糯米与水加热培土粘合而成。这样既可以增加城墙的坚硬程度,又可以防止城墙土质风化。与凉州现存的高沟堡汉代古城遗迹、张义汉代古城遗址相比较,磨嘴子古城遗址可谓是汉代城市建筑的精品,历经两千年风雨侵蚀仍然独特。古城的东、南、北面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坟墓,多数是汉墓,新旧盗洞有近百个。古城的西面紧邻山峦,没有发现墓葬。台地上面现在已成为田地。
  东面的台地比西面的要小,没有发现任何建筑遗迹,但墓葬更多,盗洞也更多。通过盗洞可以看到,墓葬多为汉墓,一个挨着一个,有些层层叠压。
  站在“龙头”的山峦上,东西两个台地很像飞鸟的翅膀,而中间蜿蜒穿过的小河恰似飞鸟的身躯,鸟头正在两个台地的北面,略有些偏西,呈现飞鸟回目的姿态。我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古城,在古城的四周又进行了考察,又有了新的发现。在古城的西面不远处是凉州著名的亥母洞遗址,土质是红色的,面积至少在10多平方公里以上,在古城的东面和北面几十公里全是黑色土壤。“赤乌镇”可能与这里所处的地貌有关。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磨嘴子古城,这座古城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我无意中发现了破解这个秘密的线索,既高兴,又不安,这毕竟是存在了两千年的秘密。
  印证姑臧城
  历史毕竟是历史,不能用任何猜测和推论来验证历史,也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来分析历史,必须有确切的证据来证明,否则,将于历史真相更远。
  对磨嘴子古城是否就是姑臧古城,综合来看,至少有以下证据:
  其一,考古界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墓葬寻找城市的遗迹。经过几千年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人类许多活动遗迹逐渐消失和更替,但掩埋在地下的坟墓却留下了历史的印迹。特别是汉代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运输不发达,因此,汉代的墓葬多在距城市五里的范围内。磨嘴子发现的汉墓数目之多、密集度之高、文物之多在凉州大地上没有第二处,而且集中在两汉期间(尽管也有其他时期的墓葬,但数目非常非常少),因此磨嘴子一带必定出现过城市,而且是凉州最大的城市。换句话说,磨嘴子汉代肯定有城市出现。
  其二,“遗迹直接确定法”也是考古界常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做探方的方式来完成鉴定。我认为这种方式对文物的破坏较大,也不利于文物保护,而且费用较大。磨嘴子地面现存的遗迹仅有几个土墩子,土墩子之间是有连接的,绝非各自独立的建筑物,构成的区域面积也比较大。从厚度来看,至少在三米以上,因此也绝非房屋建筑,更不可能是营寨之类的,城市印迹明显。和地下墓葬相联系,属汉代的城市无疑。
  其三,建筑方式独特。城墙主要成分是黄土,夯筑而成,但里面夹杂着许多鸡蛋大小的土疙瘩却比较独特,土疙瘩是糯米与水加热培土粘合而成,硬度堪比石块,既起到固定城墙土质,防止风化的作用;又如钢筋一般,增加城墙的抗击力。在河西地区的汉代古城多是直接用黄土夯筑,采用这种方式也仅在磨嘴子出现。从建筑特点来看,高于一般的郡、县规制,或者说至少是郡城。
  其四,地形特征突出。东西窄、南北长的台地刚好符合姑臧古城“东西三里、南北七里”条件,仿佛磨嘴子西面的台地就是为姑臧城量身定做的;从杂木渠首到杨家山数公里起伏不大的山峦从远处看就像一条卧龙,印证了“凉州城有龙形,一名卧龙城”的说法;东西两块台地和中间穿过的河流构成了鸟形状,印证了“(凉州)又名鸟城”的叙述,而东西台地像飞鸟的两个翅膀,又印证了“(凉州)亦名翅城”的记载,由此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姑臧城又独叫“凤城”的缘由了,“谷水出焉”也有了依据和解释。如此多的巧合,也印证了《晋书》纪录姑臧城的真实准确性。
  其五,地貌特征明显。虽历经两千多年,但有些是很难改变的。从磨嘴子东西数十公里呈现的地貌颜色来看,磨嘴子正处在红土和黑土的交汇点上,印证了姑臧城是在赤乌镇的基础上建造的传说。
  其六,地理位置重要。从凉州目前发现的汉代遗迹和遗址来看,可以连成片的只有一处,西起西营镇的二沟村,沿松树乡和柏树乡的旱滩坡,顺金塔乡的老爷山一带,过原来的南营乡、入新华乡至磨嘴子,然后折而向南达张义镇,而磨嘴子恰处在连接东西、勾通南北的节点上。进,处在居高临下的台地上,如猛虎下山一般攻击来敌;退,利用台地的优势和城市的坚固,进行死守;进退都受挫时,还可以逃,只要翻过西面的城墙,就可以遁入山岭。因此,磨嘴子是最好的城市建筑地点。
  以上足以证明磨嘴子古城就是凉州的姑臧城。
   印证武兴郡
  对现在的凉州城是否就是武兴郡,综合来看,至少有以下证据:
  其一,武兴郡在姑臧城的西北面。现在的凉州城在姑臧城的北面偏西处。符合“于姑臧西北置武兴郡”的位置,也是凉州姑臧城遗址之外最大的一处历史遗址,符合郡的建制标准。按郡的建制,汉晋时期为东西、南北各三里,约有现在的不到1.5平方公里方圆大小。在磨嘴子西北面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这样大的遗址。凉州城是唯一符合这项条件的地方。
  其二,按凉州大云寺的一块古碑记载:唐朝武则天时,颁布《大云经》,天下广修大云寺,凉州将原来的宏藏寺改建为大云寺,而宏藏寺就是张轨的宫殿遗址,由此说明前凉王张轨在现在的凉州筑过城、建过宫殿,在《凉州府志备考》中也明确有记载,张轨除了增修姑臧城以外,只新建了武兴郡。因此凉州城为张轨所建是可以肯定的。
  其三,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灵钧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仞”。并详细记述了它的修建过程: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二月,张茂筑灵钧台,在开始筑台时,有个叫阎曾的人,深夜去敲张茂的宫门呼叫:“你的老子武公(张公死后的谥号),派我来告诉你,为何劳民伤财,修筑灵钧台”!司法官判定阎曾是在装神弄鬼,罪当斩首,可是张茂不然,他说:“我确实干了劳民伤财的事,阎曾假托亡父的话来规劝我,怎么能是妖人”!他遂下令停止筑台。但过了两年,张茂不停臣僚劝谏,又筑灵钧台。从这段说明中我们可以得到两条信息。一是张茂所筑的灵钧台,比他爷爷张轨所筑的台更为高大豪华,超过了张轨的,因此得到了张轨旧臣阎曾的讽谏,从侧面说明了张轨也筑过高台;二是灵钧台在现在凉州城的西北2.5公里处(海藏寺内),张轨如果筑台,筑台的位置肯定要比张茂所选的位置好,按照“南市北宫”再加“后园”的格局,张轨在他的宫殿后面修园的可能性最大,而雷台恰好就在张轨宫殿遗址后面偏西处,雷台应是张轨所筑。
  其四,就现在凉州城附近发现的墓葬来看,主要分布在麻纺厂至教育学院一带,早期的墓葬多为一些砖室墓,几乎没有发现土洞墓,这和磨嘴子一带的墓葬正好相反。从全国情况看,这种规制的砖室墓兴起于西汉,鼎盛于东汉,沿用至隋朝。但从地处魏晋边陲的凉州来看,两汉时期几乎全是土洞墓,很少见砖室墓,也就是说,中原一带盛行的砖室墓凉州一带在魏晋时才开始出现。现在凉州城附近发现的砖室墓,我认为是晋墓。除此以外,现在凉州城一带没有发现晋朝以前的墓葬,从而也就印证了现在凉州城最早建于晋朝,不可能在晋以前有郡城出现。
  其五,从凉州城的地形来看,杂木水系和西营水系的两大河流汇集于雷台北面,在地势平坦的凉州城一带有可以耕种的大片土地。早期的姑臧人,多以畜牧业为主,少有农耕,因此多在沿山一带活动。但到了东晋时,从中原一带“日月相继”多达数万人的难民全部为已掌握了农耕技术的农民,凉州城附近一带可供耕种的田地,恰是他们避乱的最佳地点,而武兴郡就是为安置这些难民所建的城市。
  以上难道不能证明现在的凉州城就是张轨所建的武兴郡吗?
  找到了姑臧城,也找到了武兴郡,因此,破解雷台墓主人之谜还会远吗?
 

 

 

白银市靖远县获“全国文冠果之乡”称号
   中新网甘肃新闻电  据甘肃林业网披露,商务之窗
兰州新区旅游接待量创新高
     2019年“十一”国庆黄金周期间,兰州新区旅游市场火爆,接待量再创新高,接待游客突破15.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