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登县七山乡长沟村特色产业让农民的精气神足了
原标题:双联一线来自脱贫村的报道
特色产业让农民的精气神足了——永登县七山乡长沟村致富路是这样走出来的
“七山羊”已成特色产业
今年是全省双联攻坚的关键年,也是兰州市完成全市所有贫困村整体脱贫的最后一年。截至2014年底,我市已有200多个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对于已经完成整村脱贫的大部分农村来说,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保持双联成果的延续性,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等手段实现农民的可持续发展。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双联一线来自脱贫村的报道”,记者走进脱贫村,通过与农民座谈、采访乡村干部和联扶干部,了解脱贫村的真实情况,反映我市三年来在双联、扶贫工作的上的亮点和典型。
4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永登县七山乡长沟村,了解整村脱贫巩固提高情况。一进村,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一盏盏漂亮的太阳能路灯挺立在路旁,沿村主干道灯蜿蜒数里;新建村委会门前的文化广场上篮球场、乒乓球台及健身器材等一应俱全;村道旁,已清淤整修的涝池内波光粼粼,一群群羊在池边饮水……
“双联行动这3年多,长沟村真的是大变样了。”说起村里的变化,长沟村党支部书记吴国明心里有本账。吴国明告诉记者,长沟村是一个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的村,有的自然村在山沟里,有的自然村在山上,全村的长沟、七旦沟、井直沟、煽马沟、岱井沟几个自然村,原先一些村社因道路狭窄、土路难行,村民出行和农业生产都受很大影响,在双联单位市城管执法局和永登县政协的大力帮扶下,该村先新建了村委会办公阵地,接着配套建成了占地1276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动广场。硬化村社道路3条,总长7.5公里,砂化道路4.4公里,现在最偏远村社路都修好了,彻底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和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
长沟村是典型的干旱少雨山区,年平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现有人口1376人,是七山乡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多年来,这里持续遭遇干旱,导致山上无草、窖里无水、仓中少粮,群众生产生活一直都很困难。虽然干旱偏僻,但是空气质量好,没有污染。这里的农民有养羊的传统,而七山所产的羊因无膻味、肉质好而小有名气。3年多来,双联单位及乡村干部一起帮扶村民大力发展舍饲圈养,采取集中养殖和分散养殖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实施“母羊入股、输造结合、年底分红、持续增收”的精准扶贫模式,一下子让七山羊名声大噪,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原本默默无名的“七山羊”的品牌效应越来越明显,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遇到兰州连洋工贸公司陈万和董事长一行人,他们已经多次来七山乡考察,准备建一个肉类深加工生产企业,这次来他们就是选址的,厂房地方就选定在长沟村。“找准路子,以七山羊品牌带动长沟村的整体发展,是一个长效工程。和几年前相比,现在长沟村的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等条件都已经具备了,作为企业我们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给当地农民提供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实现双赢。给脱贫村一个机会,其实也就是给企业一个机会。这对发展当地肉羊养殖规模,带动长沟村后续发展是一个特别好的契机。”陈万和说。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为旱作农业的一项技术革命,非常适用干旱地区玉米种植发展,长沟村在“双联”单位的倾力帮扶下,着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产量连年增长,种植面积也有逐渐扩大。村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在全村8750亩耕地上,已推广种植双垄玉米5300亩,这也是增加村民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增加粮食产量,还给养殖业提供了饲料保证。2014年起,为了巩固脱贫效果,他们村又开始引种经济作物,大接杏、文冠果已经种植成功,部分村民在经济林方面有了收入。目前,已经种植文冠果2000亩,大接杏400亩,已经有300亩开始挂果,大接杏每年收入在2000元。他坦言道:这些经济作物5年就开始见效益,将来村民收入的一个主要部分来自于经济作物,这是改变单一种植结构的尝试,也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路子。
“七山杂粮品牌已经成功注册,正在推向市场。”七山乡党委书记陈光华告诉记者,虽然环境干旱,但是七山种植出来的杂粮品质非常好,这里的玉米面、荞麦面深受城市人们的喜爱,乡政府借此大力推广杂粮种植,同时,在生产加工、品牌注册、产品包装等方面入手,使农民种植的杂粮附加值提高,村民收入增加。目前,以玉米面、荞麦面为主的七山杂粮品牌的注册、包装和设计已完成,产品已经生产出来。(记者 瞿学忠 彭维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