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因何伤害萤火虫?

25.08.2015  12:22

    潮白

 

    明天是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传统的七夕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少游的句子是对七夕最精辟的概括。然而昨天却看到这样一条被普遍转载的消息,说是一到夏季,全国各地就会刮起一股萤火虫热潮,临近七夕,网络萤火虫贩卖也愈演愈烈。江苏青环志愿者服务中心调查就发现,今年网络销售萤火虫的数量已经超过千万只,比去年同期翻了十多倍。

 

    萤火虫我们都不陌生,当年生态普遍比较自然的时候到处都能见到。萤火虫与其它昆虫不同的奇特之处,在于它的尾部能发出黄绿色的荧光,夏夜中盘旋舞动,催生了诗人的浪漫遐想。当然,现实中总不免带些残酷。《三字经》列举家贫而不废读书时提到“如囊萤,如映雪”,前一个说的就是晋代车胤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借那点儿微弱的光亮来读书。最残酷的,莫过于如今的捉之贩之了。但是,七夕因何与萤火虫关联在一起,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联在一起的,我一概百思不得其解。要说牛郎织女相会的媒介,那是鹊桥,喜鹊搭成的桥,萤火虫“躺枪”的因由何在?

 

    在传统七夕的文化内涵里,我们也觅不到萤火虫的踪影。爱情因子之外,七夕还有乞巧的一面,“望月穿针”嘛,妇女们向传说中的织女学艺求巧,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宋朝七夕过得非常热闹,根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的描写,“七夕前三五日,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与此同时,人们还“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奇巧百端”。倘若现代人真心弘扬传统文化的话,该有多少发力点?

 

    传统节日诚然需要推陈出新,需要注入时代内涵,但是可惜,许多人的所谓“另辟蹊径”,做的却是祸害萤火虫的文章。有记者调查也发现,网上不少贩卖萤火虫活体的商家,都是针对七夕节推出的活动。每只萤火虫的售价大约四五元,有的还弄出一套俗不可耐的讲究,推出所谓“萤火虫套餐”:装20只,表示爱你;装55只,是我爱你;装99只,是天长地久;装199只,表示海枯石烂。由于萤火虫在寄送过程中容易死亡,有的卖家还多送20%。好端端的七夕节,就这样无端端地给异化成了萤火虫的“七夕劫”。如果说打萤火虫的主意就是在拓展七夕外延的话,我要说,真亏得那些叫做人的人能想得出来、做得出来!

 

    萤火虫是益虫,水生萤火虫捕食金螺,能控制血吸虫的数量,陆生萤火虫则能控制蜗牛残杀植物。前两年看过一部日本关于萤火虫的动画片,记不起片名了,但不是《萤火虫之墓》,那是讲日本战败后一对战争孤儿如何生活的,我看的这个是讲和平年代因为一条河流改造,导致了萤火虫的数量锐减,当地老师和学生如何尽一己之力来保护生态环境。但我们许多人,显然还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七夕之外,我们看到一些城市在搞所谓“萤火虫主题公园”,不管萤火虫水土服不服,但求捉满足游客的兴致。有识之士已经指出,这种大规模捕捉,对捕捉地的萤火虫将带来不可预计的伤害。由此看来,生态文明岂能只在保证天蓝、山青、水绿上发力?

 

    “万叶敲声凉乍到,百虫啼晚烟如扫。箭漏初长天杳杳。人语悄。那堪夜雨催清晓。”七夕之夜,没事可干的话,诵一诵欧阳修们这些关于七夕的句子,横竖要比伤害萤火虫浪漫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