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一号工程” 甘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回顾与展望
原标题:盘点“一号工程”
——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回顾与展望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一年来,省委、省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贫困地区党委政府把全部心思和力量用到脱贫攻坚上,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2016年,我省全年减贫1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降至9%左右。全省贫困识别准确率、贫困退出准确率、脱贫稳定率、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均在99%以上。
2016,成效亮点真不少
去年以来,面对“一号工程”,我省配齐了打硬仗的组织架构,配强了到一线作战的兵力,配足了真刀实枪去干的火力。不仅各级领导都切实把扶贫工作放在心里、抓在手中、扛在肩上,而且从省到市到县,都严格按照脱贫攻坚责任状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同时,我省充实加强了一线帮扶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脱贫攻坚“回头看”。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省扶贫开发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社会动员体系、督查考核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完善,全年财政扶贫投入达到113.51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19.76亿元,增长了60.7%,精准扶贫各项重点工作得到了全面展开,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产业扶贫方面,我省贫困地区多元富民产业、乡村旅游、电商等蓬勃兴起,产业收入稳居贫困户增收的半壁江山,陇南“电商扶贫”经验还得以向全国进行推介。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我省整合106.7亿元,搬迁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4.9万人。在劳务协作扶贫方面,我省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42.1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户34.2万人次。在教育扶贫方面,我省在全国率先免除了学前教育保教费,新建贫困村幼儿园2465所,贫困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6%。在健康扶贫方面,我省农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病种扩大到50种,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在基础设施扶贫方面,我省建成农村公路2.1万公里,沥青(水泥)路覆盖到95%的建制村;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改造农村贫困户危房14万户;实现贫困村动力电、标准化卫生室、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在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方面,我省实现了农村一、二类低保与脱贫线“两线合一”,实现了相关部门间的数据共建共享。在东西扶贫协作方面,国家新增青岛、福州对口帮扶陇南、定西,我省实现了“两州两市”东西扶贫协作的全覆盖。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我省具有不少创新和突出亮点,为进一步推进“一号工程”打下了基础,形成了良好的经验和典型。比如,涉农资金整合已经成为制度。去年,仅省级层面就整合568亿元,全部用于脱贫攻坚。我省还积极探索办法,用金融的办法破解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投入不足的难题,在继续做好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妇女小额信贷、扶贫互助资金的同时,启动实施产业扶贫专项贷款工程,由省财政、县市区政府、承办银行按照1∶1∶1的比例出资,设立30亿元风险补偿金,5年撬动银行贷款1000亿元,用于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富民产业和县域经济。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涉农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36.9%。
2017,办法措施更切实
尽管去年我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滞后、基层基础工作还很薄弱等问题,要做到“两不愁、三保障”,圆满完成针对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的38项脱贫验收指标,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在此背景下,抓紧补齐脱贫攻坚的突出短板,着力增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省已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但在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因此,抓紧改善硬件设施、发展教育、实施健康扶贫,就成为我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夯实脱贫基础的关键。为此,我省已明确提出了一揽子计划,用以逐项实现“三保障”。以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建设基金和长期低息贷款为易地扶贫形成融资平台很有新意,而为搬迁地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则更突显了我省对贫困人口的诚意。
扶智是扶贫的关键。在贫困农村,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个孩子通过读书获取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就可以带动整个家庭摆脱贫困。因此,我省今年将采取优化贫困地区学校布局,在有需求的村建设幼儿园(班),保留或恢复教学点,配强乡村教师,落实国家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我省贫困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此,我省今年将采取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报销比例,加强贫困县医院相关重点专科建设和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实行县域内住院先治疗后付费,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等措施,有效缓解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将自身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纳入一、二类低保,并提高补助标准,稳定实现“政策性”脱贫。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能不能稳定脱贫,关键要看有没有产业和就业作支撑,有没有激发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信心和愿望。2016年,产业收入稳居贫困户增收的半壁江山。今年,在调整种养殖结构,做精做优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的基础上,我省将更加注重遵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并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方向新路子。为使贫困人口拥有一技之长,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我省将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集中用工城市设立劳务服务机构,做好信息服务、维权和就业指导工作;同时,拓展本地就业渠道,依托乡村旅游、生态建设、农产品加工等,把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护林员、环卫工和产业工人,使他们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
金融扶贫是我省精准扶贫工作的一大亮点。金融不仅为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带来了急需的发展资金,而且为我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引入了“活水”,做大了“蛋糕”。今年,我省不仅将进一步提升采用金融手段的能力,积蓄采取贴息、担保和风险补偿等办法撬动资金投入扶贫领域,而且将综合利用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等手段,撬动更多金融资金投入扶贫,来解决当前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只有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才能形成脱贫攻坚的“大合唱”。今年,我省将积极衔接,协调对口扶贫区县进行一对一帮扶,推动乡镇、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同时吸引对方的企业来我省投资兴业,谋求在资源开发、劳务输转、旅游推介、干部交流等方面,开展互利共赢的长期合作。同时,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的力量,深入实施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行动,组织开展爱心帮扶活动,动员社会组织及个人通过扶贫助学、支教助医等多种形式支持扶贫事业,以求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最光荣、扶贫受尊敬的风尚,让人人支持扶贫、参与扶贫成为陇原大地最靓丽的风景。(记者孙海峰)
( 编辑: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