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工匠”杜永卫:与莫高窟的“新不了情”

11.05.2018  10:22

   中新社甘肃敦煌5月10日电 题:“飞天工匠”杜永卫:与莫高窟的“新不了情

   中新社记者 南如卓玛

  1977年冬天,17岁的杜永卫骑着自行车,带着后来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骑行了几十里,去当时杜永卫下乡的村里争取让他进敦煌研究院。由此,他的一生便与莫高窟结下解不开的情缘。

资料图:敦煌莫高窟。 王斌银 摄

  “那时,敦煌研究院百废待兴,人才青黄不接,条件非常艰苦,正在就近招人才。”58岁的杜永卫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回忆“初遇”莫高窟说,当时“招干”考官是樊锦诗和孙纪元先生,经过简单画素描和面试后,自小有美术特长的他被选中,从此成为“洞中人”,学习画画、临摹、雕塑……

  “每天站在洞里临摹,常常一个人一站就是一整天。晚上10点停电后,在煤油灯下看书、画画,一点儿不觉得累。”初入洞窟,自小痴迷美术的杜永卫被莫高窟内古人的艺术震撼、感动。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曾形容当初的杜永卫,对敦煌文化知识的渴求就像“牛进了菜园子”。

  18岁时,杜永卫被当时敦煌研究院美术所所长孙纪元相中收徒,开始学习敦煌彩塑临摹。

  在师父的指导下,杜永卫完整传承了敦煌彩塑制作技艺。期间,他还多次公派赴中央美术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进修,技艺日渐精湛。

  在莫高窟临摹22年后,1999年,杜永卫的创意意外中标,为台湾慈济静思堂做362身世界飞天雕塑,需历时三年。“在敦煌研究院是体制内的人,不能请假这么久,但当时很想把这艺术创意做成,就只能辞职了。

  时至今日,谈起当时的“离开”,杜永卫坦言是他一生的遗憾。“真正感到不舍和难过是三年后完成了台湾的雕塑,猛然感觉失去了自己最热爱的莫高窟,无所适从。

  无法重返莫高窟,他选择留在“离窟最近”的敦煌创业,开公司、成立工作室,做敦煌彩塑临摹,并把自己的工作室变成了敦煌彩塑的传习基地,为海内外慕名而来的大学生、爱好者教授制作技艺,讲述佛窟故事。

  离开敦煌研究院后,他再进洞窟就变成了“甲方乙方”的合作。“每次一听说有活儿,就高兴得不得了。”杜永卫用“初恋”比喻自己与莫高窟的不解之缘,失去了才格外懂得珍惜。

  阔别多年后,令杜永卫永生难忘的是,2015年与莫高窟“再续前缘”。当时,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博物馆合作要在美国展览,请杜永卫做展览的彩塑。“当我再次站在佛窟前时,眼眶湿润,内心欢喜。”他说,“再见”莫高窟时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余生只想做莫高窟的临摹匠。

  杜永卫从事敦煌雕塑40余年,作品曾在法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印度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他还重修了敦煌石窟第一大佛双手、榆林窟6窟弥勒佛像等,为敦煌研究院制作了百余件彩塑。

  如今,年过半百的杜永卫,从戈壁滩上找红柳搭架、用麦草扎芯、和泥巴、上泥、塑造、敷彩,不厌其烦地向每一位来访者讲述敦煌彩塑的制作工艺和文化。

  “只有这样,让更多的人关注敦煌彩塑,关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这种自豪感才能冲淡我的遗憾。”杜永卫说,他的使命就是让敦煌彩塑这门艺术“活着”。在他的心里,和莫高窟“从未分开过”。(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