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建设美丽中国

25.10.2017  09:52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以此同时,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比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了进一步拓展。

  目前,我国践行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进展情况如何?围绕这个话题,党的十九大新闻中心10月23日举行第六场记者招待会,邀请环保部党组书记、部长李干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五个“前所未有

  “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李干杰表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进入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也是成效最好的时期。

  李干杰将其概括为五个“前所未有”——

  一是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二是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发布实施了三个“十条”,即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坚决向污染宣战。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在这个过程中,还实施燃煤火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5.7亿千瓦,累计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达到1800多万辆。同时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11万多个村庄完成了整治,将近2亿农村人口从中受益。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

  三是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40多项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对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环境质量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是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核安全法等多部法律完成制修订,土壤污染防治法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审议程序。

  五是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其中,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都下降30%以上。

  李干杰称,我国在解决国内环境问题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迄今,已批准加入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杨伟民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可讳言的是,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的短板,成为人民生活的痛点。

  “要补齐这块短板,治愈这一痛点,就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要改革生态文明体制,而且后一手应该要更硬一些。”杨伟民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38次会议当中,20次讨论了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的议题,研究了48项重大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37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已完成24项,部分完成9项,正在推进的4项,出台改革文件84件。

  杨伟民表示,考虑到生态文明体制缺乏顶层设计的情况,总体来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至少是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个总体方案明确了生态文明体制的“四梁八柱”,设计了“八项制度”。

  “截至目前而言,进展比较顺利,总体方案确定的2015年~2017年要完成的79项改革任务中,73项已经全部完成,6项基本完成。”杨伟民说,目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日益加强,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试点全面启动,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不断强化,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持续推进,环境治理体系改革力度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基本建立。

  但是,杨伟民也坦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有很大的探索性,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改革的确权和管理体制整合难度较大;有的改革落实需要相应修订法律法规;市场作用发挥得不够,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等。

  “我们将按照十九大部署,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改革落地,尽快补上制度短板和漏洞。”杨伟民说。

   中央环保督察推动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随着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完毕,两年多的时间里中央环保督察组完成了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问责了上万人。

  在回答有关中央环保督察的问题时,李干杰说,中央环保督察实行两年来成效显著,大幅提升了各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的意识,切实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促进了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效促进了地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机制的健全和完善。

  关于中央环保督察能取得如此成效的原因,李干杰表示,主要有六个特点: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老百姓的事当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二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三是紧盯党委政府,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五是充分的信息公开,有效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基本上我们收到的问题、收到的举报,有一件算一件都向社会公布;六是严肃严厉的追责问责。

  李干杰表示,在后续中央环保督察中,将重点做好完善相关机制和配套措施,研究推进有关法规制定,针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问题组织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指导和督促地方建立省级环保督察体系等工作。

   打赢蓝天保卫战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对此,李干杰表示,过去是叫打好蓝天保卫战,现在是叫打赢蓝天保卫战,这意味着比过去有更高的要求。

  怎么个打赢法?李干杰回答说,一方面我们在深入地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另外也在边学习、边思考、边推动,准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一步强化这项工作,确保到2020年的时候,污染防治尤其是大气污染防治这项攻坚战能取得明显的成效。

  “其中一个标志就是我们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里面设定的目标一定要实现。全国338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必须达到80%以上,未达标城市PM2.5的浓度要平均下降18%,以2015年为基数。同时,还要为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这个目标做好谋划,打好基础。”李干杰说,要达到这个标准难度非常大,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我们也一定会尽全力把这项工作做好,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据李干杰介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4年多来取得明显成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2016年比2013年下降15.5%;74个重点城市2016年优良天数平均比例为74.2%,比2013年提高13.7个百分点。但总体讲空气污染还是很重,重点地区、重点时段污染程度更加严重。

  “目前,我们正在开展专项行动,探索和建立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并长期坚持下去,努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李干杰说。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正相关

   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持经济增长是否矛盾?李干杰回答说,加强环境保护会对企业产生局部的、微观的影响,但从长远看、从宏观看、从大局看,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经济是正相关的。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两年以来,开展中央无论是环保督察,还是目前正在一些重点地区开展的环境执法专项行动,环境保护并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大家可以看到,这两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非常好,各项指标都非常喜人。”李干杰说,在中央环保督察的过程中,实际上也紧密跟踪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数据,我们发现开展中央环保督察的这些省份,其经济各项指标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某种意义上来讲比过去还要好。

  李干杰称,加强环境保护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对违法违规、污染环境的企业零容忍,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另一方面,按照分类指导原则,一厂一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到了各个方面包括地方和企业的支持,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

   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绿色发展

  十九大报告中称,要发展绿色金融。对此,杨伟民表示,我国在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绿色发展方面还有很大潜力,其中之一就是绿色金融。

  去年,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已经下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意见,而且已经做了部门分工,各项措施正在落实当中。据杨伟民介绍,目前,绿色金融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今年1月至9月份,我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350亿元,占全球发行量的24%。截至今年2月,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1万亿元,占全部信贷比重是8.8%左右,涌现了绿色指数产品等创新型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市场选择。

  “一些改革也正在积极推进。”杨伟民举例说,财政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建设方案,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怎样进一步提升;人民银行将在一些地区组织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积极开展。

  杨伟民称,相对于庞大的绿色市场发展要求来看,发展还是不足的,未来的潜力还是巨大的。

   不让土壤污染影响“米袋子

  李干杰表示,土壤污染防治非常重要,因为它影响“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并且相对大气污染、水污染来讲,土壤污染的防治难度更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下更大的力气、更大的功夫抓紧推动。

  他说,相比大气和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相对比较薄弱。在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后,加快了这方面工作,相关标准和制度正在制定出台过程中。

  “土壤污染要做好,关键要把底数摸清楚。”李干杰说,环保部会同有关部门已制定出台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按照该方案,相关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

  李干杰介绍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两项重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成效较好。一是在农用地分类管理方面,主要由农业部牵头在相关地区开展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的划分试点,同时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印发《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在一些地方推动轮作休耕试点工作。另外,在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方面,住建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已经联合部署利用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多部门信息共享,以此加强执法,严控新增污染。

  同时,李干杰表示,《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开展试点示范,其中有6个地区的综合试点,还有200个地块的技术试点正在积极推进。

  他说,后续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目标考核,力争像大气和水污染治理一样,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尽快见到一些成效。“至少不要让土壤污染对我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产生重大影响,不要对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并且通过努力加快修复治理,使得这块领域尽快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