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地球故事 助推社会文明

01.02.2018  17:30

(本报记者 秦锦丽  特约记者 贾金萍)

新年伊始,甘肃地质博物馆开门迎喜——荣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优秀集体称号,列入全国获此殊荣的三家地质博物馆之一。

2018年,甘肃地质博物馆举办甘肃省“十二五”地质勘查成果展,把沉甸甸的一批采撷自戈壁荒野、高山峡谷、河流冰川的矿产勘查、基础地质调查、水工环地质调查成果公诸于众。

向社会传播文化。向大众传讲科学。向行业传递正能。这,正是甘肃地质博物馆几十年矢志不移的秉承与贡献。

擦亮文化窗口  放射地学之光

甘肃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43年,时称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陈列室,是我国最早的地质博物馆之一。风雨沧桑七十载,斗转星移志不移。如今已是甘肃省最大的综合性地学专业博物馆。

“‘十二五’,甘肃投入100多个亿实施了2000余个各类地质调查项目,大手笔,大手笔!”

  “因为找出大桥金矿,吸引上海刚泰集团在甘肃投资超过20多个亿,了不得!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改变了地质找矿思维,未来也将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改变我们的生活。”

正在举办的“甘肃省‘十二五’地质勘查成果展”上,观众不时发出感慨。一传十,十传百,由个人到家庭,从国土系统到各行各业,惊叹,称赞,感动,自豪。有些老“看客”说,这里每半年就有新展览的。不假,甘肃地质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坚守国土资源“文化阵地、文明窗口”职责,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意识为重点,以普及地学科学知识为媒介,重点传播国土资源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聚焦全省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依托基本展陈,坚持常年开放,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处养心休闲、启迪思想的好去处。为了营造舒服、精致、温馨的参观环境,全方位维护、更新常设展览、主要展品和辅助展品。在省国土资源厅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开展辅助教育活动,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内涵。比方积极组织“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遗产日”、“全国土地日”、“科技活动周”等重大节日主题科普宣传;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普知识讲座”、“地学知识竞赛”、“免费公益讲解”等公益活动。不断聚焦新时期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开展一系临时展览。包括《我为陇原献宝藏》图片展、《找矿突破成果展》、《守护家园—甘肃省地质灾害防治与可持续发展》临时展等等,宣传先进思想,倡导科学理念,培育了行业文化,为全省国土资源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了营造良好参观环境,提供一流服务,该馆特别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讲解的水平和质量,讲解员在省内外讲解大赛中多次获奖。丰富的馆藏、清雅的环境、一流的讲解,参观人数逐年提升,近五年来,共接待30万人之多。

夯实科普基地  创建校外课堂

2016年上半年,每个周末,省地质博物馆徘徊着一个少年的身影,或凝视图板、或翻阅电子屏、或端详“恐龙”,沉浸在对地球科学和未知领域的渴望、探求之中。原来他是兰州市一只船小学的一名学生,因着学校曾组织的一次到省地质博物馆参观活动,为他小小的心灵打开了一扇透光的窗,从此每个周末他准时来到地质博物馆,因着他,他的父母、奶奶,他的同学、邻居,都好奇地走进这所地学殿堂、知识城堡。甘肃地质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的功效渗透到更多的心灵。

建馆初始甘肃地质博物馆就立志建成全省最好的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人员走出去,广泛学习交流、接洽沟通,从硬件上着手、从思想上契合,逐步被中宣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等牌匾。为了把基地建成美丽的校外课堂,工作人员积极走出去,与教育部门联络,与兰州市各大、中、小学校联系,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为专业教学提供服务。目前已与兰州市39所大、中、小学校签订了教学实习基地协议,免费为其提供讲解和校外课堂,使“走进博物馆”成为广大青少年一大乐趣。

一队队一拨儿一拨儿青少年及散客的访问,竟感染了地质博物馆的近邻——城关区雁南街道滩尖子村社区,2017年夏季也主动上门签订了科普教育协议。人人需要科学,科普为了人人,甘肃地质博物馆积极地担当起义务科普的神圣职责。

2017年下半年,甘肃地质博物馆特意在二楼走廊一角建起休闲书吧,温馨、宁静、时尚,设立了甘肃省国土资源——地学科普论坛,每周末开展活动,成为都市中一处芳华不谢的读书角。

该馆负责人表示,今年起甘肃地质博物馆也将带着标本带着视频带着热情深入各个签约学校,发起科普进校园活动,创办活跃在市内39所大、中、小学美丽的“地学流动课堂”。

此外,该馆不断开展对外合作,曾先后与日本、台湾等相关机构联合办展,主动指导省内国土资源—地学博物馆、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建设。2016该馆与张掖市国土资源局合作,在张掖丹霞地质博物馆举办“龙腾丹霞”大型恐龙展,让甘肃恐龙群重回同时代的丹霞彩丘,二者完美结合,重现了古老的神话。展览一年多来,吸引了50万中外游客不远千里万里来参观,对宣传甘肃恐龙及张掖七彩丹霞、发展张掖旅游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践行科学精神 狠抓项目建设

陇原大地坦露着不同时代的地质体,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矿物和岩石是固体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产物,是美的化身,也是地球的记忆符号,是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基础。但随着资源消耗,一些老矿山(矿床)已经闭坑或濒临闭坑。抢救性采集矿物标本就是抢救性采撷地球的记忆,成为全省广大有识之士的共识。甘肃地质博物馆作为全省实物地质资料和珍稀地质矿产标本典藏和研究的中心,从2014年起实施甘肃省典型矿床岩矿石标本抢救性采集项目,抢救性采集、鉴定分析我省19个有代表性的,已经闭坑或濒临闭坑矿山的岩矿石陈列标本、大体量标本和观赏性标本,同时,对标本的地质特征和科学内涵进行总结归纳,填补我省典型矿床不同成矿体系、不同成矿部位、不同成因类型岩矿石实物地质资料典藏和研究的空白。从科普角度总结和探讨甘肃省典型矿床矿物学、成因矿物学及找矿矿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认识这些矿床提供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探索和总结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征集、保管、著录和数字化等方面的经验,为构建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体系奠定基础,最终全面提升甘肃地质博物馆科普能力建设水平,丰富和填补馆藏体系空白,培养和煅炼一批能够适应新时期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和具协同创新意识的科普技术管理人才队伍。

抢救矿物,堪比地质找矿之艰辛。但甘肃地质博物馆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风餐露宿,东进西出,经过三年努力,截至2017年底, 野外标本采集已经完成,共采集标本2077件。

胪陈科学,科普创作为要。只有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科研的作用才能最终彰显。 于是,2017年甘肃地质博物馆主动策划了甘肃省国土资源—地学科普系列作品创作重大专项。通过创作科普作品、拍摄制作科普视频、采集科普教学系列标本,以可听、可看、可触摸的手段,繁荣全省国土资源—地学科普与文化。

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赐给人类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不仅是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探索地球环境演变规律、探索宇宙发展的材料,还是特殊的地质文化资源、科普教育资源和地学旅游资源,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部,特殊的地质环境和漫长的地质演化,在这里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是我国化石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比如临夏地区就发现化石点达100多处,产出的化石超过3万件。陇东华池县及其周边地区产出的化石量上万件。然而由于认识的缺乏或偏差,一部分化石已流出省外,更多的散落于乡野柴禾间,失却了它应有的价值和使命。依法加强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调查研究与登记建档,是开展科普教育和资源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 2017年3月1日,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了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具体履行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管职能。甘肃地质博物馆义无反顾承担起《甘肃省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项目,包括甘肃省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研究和甘肃省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登记建档与数据库建设两个子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填补了我省古生物化石系统调查工作的空白。

远古与现代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甘肃地质博物馆将以新的姿态开启讲好地球故事、助推社会文明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