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民族地区群众的安康 ——兰州军区临夏医疗所数十年如一日服务驻地群众纪实

21.09.2015  10:37

  他们的驻地聚集了藏、回、东乡、撒拉等20多个民族,汉族反而成了“少数”民族;他们与服务对象之间虽然语言文字不通,但倾情帮扶的大爱无疆,用心把党的温暖传递给各族群众;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几十年来,他们的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始终如一,在藏区回乡薪火相传。

  他们就是兰州军区临夏医疗所,其前身为解放军第七医院,成立于1948年,1962年移驻甘肃省临夏市,是临夏、甘南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四川西北部、青海东南部地区唯一一所军队医疗机构。60多年来,该所在倾力守护驻地各族群众健康的同时,主动担负起民族团结的责任与使命,用真情服务架起各族群众融合的“连心桥”。在保驻地群众安康的基础上,他们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积极开展结对共建,帮助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

  做好群众健康“守护神”

  9月15日,秋雨绵绵,气温骤降。早上10时许,甘南州合作市佐盖曼玛乡加科村村民陈玉珍家里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身着军装,手提药箱,一进门,便忙着为陈玉珍量血压、测心率,询问病情。

  “解放军的医疗队来巡诊了,哪里不舒服就跟医生说。”村干部在一旁介绍,陈玉珍今年63岁,今年8月份因脑溢血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现在病情有所缓解,但左腿依然抬不起来,走路艰难。

  “你的血压偏高,要按时吃药,如果控制不好,很容易再次发生脑出血。”医疗队队员兰州军区临夏医疗所外四科主任赵占先边检查边嘱告陈玉珍。随后,赵占先又示范了几个简单的锻炼动作,嘱咐陈玉珍没事就自己做一做。

  临走时,赵占先留下一盒药,在上面写上详细的吃法,并细心地将自己的姓名电话注上。“我姓赵,是专门看脑子病的医生,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给我打电话,也可以直接来医院找我。”走出陈玉珍家,医疗队马不停蹄赶往下一站。

  这是兰州军区临夏医疗所开展的一次普通巡诊。几十年来,这样的巡诊已经数不胜数。从最初的由三四十人组队、一次巡诊个把月的“大兵团大纵深作战”方式,按照驻地群众实际需求,逐步改进为每月抽出两个双休日,组成十来个人的小分队,带上便携设备,集中为一个地区群众义诊服务。每一次出发前,他们都要与当地有关部门联系,通过多种途径告知医疗队巡诊信息。

  巡诊中,对轻症患者,现场诊治,开方给药,细细交代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遇到重症患者,有条件的随车接回医院安排住院救治,暂时不方便的,留下住院治疗联系卡,随时候诊。几十年来,医疗所为驻地群众义诊40多万人次,免费发放药品价值60多万元,足迹遍布我省临夏、甘南地区以及四川北部和青海南部的乡村牧场,服务范围达7万多平方公里。

  “来我们医院就诊的患者,40%是藏族群众,40%是回族群众,做好交流沟通太重要了。”医疗所副所长鲜耀国介绍。

  年近古稀的贡保做专职导医已经10年了。10年前,原任夏河县甘加乡仁爱村村干部的他退休后,便被医疗所聘为专职导医。精通藏汉双语的他为藏区群众看病带来了诸多便利。

  此外,医疗所还专门设立了藏族群众就医联络处、藏族群众就医免费旅社,开设民族病房,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患者建立清真餐厅和穆斯林礼拜堂,开通临夏市区患者免费接送车,推行“无假日、全天候”服务制。

  鉴于不少藏族群众习惯吃藏药,每次来医疗所看完病后,还要拿着检查诊断结果,到当地寺院找藏医开药,今年4月,医疗所专门从当地知名的卡加曼寺聘请行医30多年的藏医丹巴来所坐诊,并引进了藏族群众信赖的多种藏药,解决了藏族群众“吃药难”问题。

  于细微处见真情。贴心的服务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赖和好评,医疗所成为驻地群众最放心、最喜爱的医院,医护人员也被群众赞誉为“草原吉祥鸟,生命保护神”。

  在服务驻地群众的同时,医疗所还坚持硬件投入、技术支持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积极推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几十年来,该所先后帮助地方培训了2200多名乡村医生和技术骨干,建起了37个乡村医疗站。近几年,又通过“军卫Ⅱ号”远程医学教学会诊系统、专家授课、免费来院进修等形式培训了驻地医务人员,每月还安排4名科室主任到帮扶医疗机构坐诊。如今,他们帮扶的夏河县阿木去乎中心卫生院已成为当地的标杆卫生院,经他们培训的医护人员,不少已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骨干。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驻地少数民族多、寺庙多、喇嘛多、信教群众多,面对这些实际情况,医疗所迎难而上,积极寻找突破口。

  卓尼县的刀告乡是甘南藏族自治州最偏远的一个乡,交通闭塞,医疗条件十分有限。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医疗所的服务。几十年来,医疗所每年都定期数次派出医疗队前往该乡巡诊,每次需驱车100多公里、历时2个多小时。在一次次的巡诊中,当地群众与医疗队结下了深厚友谊,无论谁看病就诊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临夏医疗所。

  2011年4月,当地贡巴寺活佛宗周加措突发脑溢血,家人急忙将其送往临夏医疗所。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宗周加措顺利康复,不仅可以下地行走,语言功能也逐渐恢复了。此后,每年宗周加措都要来所里康复疗养一段时间,医疗所也定期派专家上门为他查体诊疗。如今,73岁的宗周加措精神矍铄,还经常主持重大法事活动。

  今年9月15日,得知医疗队要来,宗周加措一家早早备好了奶茶、藏餐。见到队员们,宗周加措非常高兴,一一握手祝福。医疗所副所长鲜耀国是他的老朋友了,第一次住院就是鲜耀国为他接诊治疗的。两人见面后,宗周加措始终拉着鲜耀国的手,在紧握的双手中传递着亲如一家的深情。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作为当地唯一一所军队医疗机构,临夏医疗所深知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像宗周加措活佛这样的宗教上层人士影响力大,与他们交朋友,就会影响一方群众。多年来,医疗所先后组织数十批次医疗队,走进甘南、临夏两州23座寺院,为近4000余名回藏宗教上层人士开展义诊查体,免费送医送药,建立健康档案1300余份,并与包括宗周加措在内的14名活佛和28名阿訇成为好朋友。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他们始终不忘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讲解党的各项惠民富民政策,并为每名来所就诊患者发放宣传小册子。

  党的十八大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医疗所及时派出医疗队,赴临夏、甘南开展“心系中国梦、服务当先锋”主题活动,服务与宣讲并举,增强了驻地群众爱党、爱国、爱军意识。医疗所先后被国务院、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拥政爱民先进单位”和“军民共建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拓宽结对共建“致富路”

  临夏、甘南地处偏远,信息相对闭塞,经济发展落后,贫困人口多。近年来,医疗所积极投身驻地双联行动中,与临夏县营滩乡标山村结为帮扶对子,多次进村义诊,为村民减免住院费用5万余元,免费体检100余人次,还先后投资近10万元为他们改造饮水工程,修桥铺路。同时,医疗所还为临夏县先锋乡敬老院捐赠被褥、桌椅、电视机、洗衣机等生活物资,使孤寡老人得到更好的赡养。

  在授人以鱼的同时,医疗所还注重授人以渔。在为标山村捐赠60只种羊和价值6万元的啤特果苗后,医疗所专门联系河南省焦作市大型农资企业,为该村养殖的羊找销路,为啤特果种植户联系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帮助他们种植,还帮助收售冬虫夏草的农户在焦作市设立了专卖店,形成种(养)、产、销一条龙致富链。

  在医疗队员的鼓励下,牧民才让塔一家贷款建起了娱乐藏包和马场。如今,才让塔一家靠开发旅游年收入达6万多元。据统计,通过医疗所的帮扶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目前,标山村70%以上的农牧民走上了致富路。

  “多年来,兰州军区临夏医疗所扎根民族地区,视少数民族同胞为亲人,以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过硬的技术,救治了无数患者……在此,我们代表夏河人民向医疗所表示感谢,向军区首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愿军地友谊之树常青,愿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前不久,夏河县委、县政府专程向兰州军区领导写的一封感谢信道出了各族群众的心声。(记者 宜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