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蓝皮书》辅导会专家讲稿

24.01.2019  11:01
“三看”我院皮书的历练和发展之路 刘  敏             我院的“皮书”是倾全院之力、集众人才智、尽全力打造的应用型研究成果,是院内外精心筹谋合作的结果,是全院领导、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作为院“皮书”倡导者、创办者、参与者之一,对其中的艰辛和付出、成功和喜悦有切身体会。因此,今天我以“三看”我院皮书的历练和发展之路为题,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和心得。           一、      往后看——我院“皮书”发展的昨天           “皮书”是一些特定报告的专用称谓,白皮书作为一种官方文件,通常代表政府对本国、本地区某一方面情况的权威统计和分析结论。而蓝皮书则属于学术研究成果,其观点是来自各方面专家学者对同类问题的看法。早在1681年英国议会就开始编发《英国议会皮书》,代表的是学者观点或研究团队观点。1836年公开出版,这就是最早的蓝皮书(封面蓝色)。我国是在1992年由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寿光倡导,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编写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之后全国各省社会科学院纷纷效仿。到目前为止,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在编写自己的年度蓝皮书,每年全国共编写出版各种皮书1000多种,涉及的行业、领域170多个,其中广东每年出版50多种,在全国居前列。这也成为地方社会科学院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并产生了广泛的共识和良好的效果。           我们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在1992年就提出过编写蓝皮书的建议,1997年曾上报有关部门,后因种种原因未果。2005年,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新一届党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省委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调整、提出了“以科研项目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应用研究为中心、以服务甘肃为目的、以科学管理为保障”的办院方针,在广泛讨论和多方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果断决策,作出了倾全院之力,编写《甘肃省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和《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蓝皮书的决定,并将“两本书”作为2006年全院工作的“一号工程”,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重点保证,全力支持,抓紧抓好。从此时开始至今已过去13年,蓝皮书工程一直作为院工作的“一号工程”,常抓不懈,成果丰硕。通过由少到多(2本-13本)、由小到大(甘肃-西北),由省到州市,由独奏到合唱(厅局、党校),正如王院长在今年1月8日蓝皮书发布会上总结的“4个品牌”,其影响正“由最初省社科院的科研平台(一号工程),发展成为如今的甘肃省内智库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品牌,社会科学的学术品牌,思想文化领域的文化品牌,甘肃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工作成就的展示品牌”。           二、      看当下——我院“皮书”发展的今天           皮书从2006年至今的13年,已成长为一个活力无限、充满希望的“13岁少年”。我们在品味它曾经的付出和艰辛,欣赏它的成功和贡献的同时,更要关注它的身心健康。关注的最佳方法就是“体检-找毛病”。从我的角度和所涉及的领域来看,至少有两个“短腿”问题制约着皮书的质量和水平,亟待重视和改进:           一是理论功底和学术视角的短腿问题。 它虽然不像论文那样去引用、阐述和论证理论,但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具有相应学科的学术视角。一是不重视,二是无理论。           1.皮书的性质决定了理论功底和学术视角的不可或缺性。           ①    权威性,如最早的经济蓝皮书是总理项目,由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王瑞林、李京文主编。           ②    时效性,是当年最新最近的信息。           ③    实证性,用归纳法非演绎法归纳预测,提出做法和建议。           ④    真实性,不准确、虚构,一切从事实出发。           ⑤    前瞻性或预测性。           这些特点客观上要求撰写人员必须是某学科、领域和专业的专家,具有良好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质。           2.皮书的学科和专业属性决定了理论功底和学术视角的重要性。           ①皮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具体理论。比如:           《经济蓝皮书》:目的是经济态势分析和发展预测,理论基础首先是宏观经济学,尤其是其中的经济增长理论。其次,是发展经济学和其他经济学科。再次,是能直接运用的如:经济增长理论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非平衡增长理论、发展极理论、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等。           《社会蓝皮书》:首先,必读三本书:社会学概论、社会学学说史、社会学研究方法。其次,基础理论与社会发展、现代化、社会变迁、社会阶层、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与治理等理论。再次,可鉴的理论:结构功能主义(分析)、冲突和风险理论(问题)、阶层理论、社会组织与治理、社区理论等。           《文化蓝皮书》:首先,文化维度理论、跨文化、文化再生产、文化多元、文化适应、文化人类学、社会历史文化理论等。其次,可鉴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政治文化、文化创意、文化传播、文化沟通、文化差异、文化维度(霍夫斯泰德)、文化认同(埃里克松)。           其它,还涉及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微观理论。           二是“预测”短腿。           分析和预测是皮书的落脚点,是精华。古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但13年来的皮书做的不到位、不精彩,相当一部分缺少预测,表现为少腿。为什么如此呢?其实有的认为无需预测,不愿为;有的理论功底薄弱,调研不深入,没底气,不敢为;有的缺乏预测的知识和方法,不会为。可谓是不愿为、不敢为、不会为。           不愿为是认识上的偏误。不敢为是理论功底薄弱、调研不深入、没底气。不会为是缺少工具和手段,即预测方法。           预测是一门科学,有独立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基本方法有:           定性和定量预测法:特尔斐法、主观概率法、交叉概率法           时间序列预测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           因果分析预测法           组合预测法           累积预测法:直线拟合法、抛物线拟合法           回归预测法: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           增长曲线预测法等。具体的预测方法、工具和技术模型就更多了,可根据不同要求选择。           三、      看未来——我院“皮书”发展的明天           在不久的未来,我院的皮书发展将由“少年”进入“青年”,正处在生命的旺盛期,发展的高峰期。往大里说,今后主要有四件事要抓好,即:1.抓好知识储备和创新,要学习、读书,接受新东西,练好基本功。2.抓好新问题调查和老问题的追踪调查。3.抓好深度分析和对策提升。4.抓好预测和建议水平(以被省上、国家采纳为标准)。           再具体讲还应特别关注以下四个问题:           1.  关注皮书结构的年度调整(主线、点、面、板块、链条)           2.  关注个性问题、问题选择和内容设置领域的新拓展           3.  关注方法和技术的新借鉴           4.  关注文体文风表达的新境界(最高境界-深入浅出、小题大作;最低境界-浅入浅出,空洞无物;中间层次-深入深出,浅入深出,应付差事。)           祝我院的少年皮书在未来风雨的洗礼下茁壮成长,再现辉煌!                                                                                                                                                                                                   2019年1月10日

 

漫谈皮书写作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具体问题 ——在院“《甘肃蓝皮书》辅导暨青年论坛”上的点评式发言 (2018年1月10日) 颜廷亮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前段时间,遵照科研处的安排,我先是参加了院皮书文化专题文稿的评审会议,后又参加了院青年同志科研成果的评奖会议,在头次会议上曾针对所评审皮书文化专题文稿在写法方面我认为存在的几多具体问题谈了些意见,在后次会议上也曾针对院青年同志申报参评的成果在写法方面我认为存在的几多具体问题也谈了点看法。总的说,我的发言基本上都是有关皮书文章写作中应当注意的具体问题,偶尔也谈及一般学术论著具体写法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没有想到院领导却要我在今天这个“《甘肃蓝皮书》辅导暨青年论坛”上将其再讲一讲,算是个辅导。然而,说老实话,我从未参加过皮书编写工作,对皮书究竟是什么和皮书文稿究竟应当怎么写也并不怎么了解,是个确确实实的门外汉,对皮书写作应注意些什么本无发言权,在两次会上,其实仅是根据以前在接触一些皮书的过程中对皮书写法的一些领悟,结合我自己以前曾有过的写作一般调研报告的点滴经险,大着胆子感想式地发言的。另外,我还觉得在那两次会议上的发言中,所谈均为写作中应注意的一些具体问题,似乎都是大家都知道的,有点类乎老生常谈,好像并没有多么大的必要。还有,我已是个耄耋老人了,记忆力很差,对在那两次会上都讲了些什么,已很难回忆完全;还能回忆到的,也未必回忆得怎么正确和准确。总之,“门外汉说文,越说越摸不到门”。所以,我并不想、也不敢到这样一个严肃的“《甘肃蓝皮书》辅导暨青年论坛”上来再讲一遍,更不敢做辅导。门外汉说文,越谈越换不到门但想推掉,又似乎推不掉,便只好勉为其难,把能回忆到的在这里讲一讲,所讲的也许有点用处,也许没有什么用处,还可能有讲得并不正确的地方。故请大家千万不要将其当成“辅导”,只要当成和大家的一次交流,参考参考就是了。           对那两次会议上评审的皮书文章和申报参加评奖的成果,我的印象是,大多数都写得挺好,总的说比以前有进步、有提高。但确实有少数从写作方面看还不夠理想,写得好的文章、成果当中有的在写法方面也还存在某些需要斟酌的具体问题。关于好的一面这里就不多说了,我这里仅想针对我自己以为从写作角度看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谈谈看法,提几点建议,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和建议有如下五条:           (一)要准确把握皮书文体的特点。           现在常见的皮书,大约是白皮书、蓝皮书;另外还有绿皮书、红皮书、黄皮书等,但似乎不怎么常见。它们虽然名目不同,撰写者身份和读者对象不完全一样,但从文体特点方面讲,并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特点,没有独一无二、固定不变的格式。总的说来,它们既不是理论文章,又不是报告文学或其他记叙文章,也不是新闻报导,更不是剧本小说。大致说来,大同小异,其共同的文体特点,就是均为调研报告式文章,即在就某个问题某一件事进行调查和研究后形成的报告,尽管其中的、由像我们院这样的学术研究单位编撰的蓝皮书是带有较多学术味道的调研报告。所以,皮书文章作者必须先进行调查和研究,既总结经验,又发现问题,还要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有些皮书文章还要有预测,然后进行文章撰写。           正由于此,一般地说,皮书文章至少得有两大部分:现况叙述分析和对策建议。然而,我所看到的院皮书文化专题文稿和参加评奖的青年同志科研成果中,并不是都注意了这一点的。比如,参加评奖的院青年同志科研成果中,有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的对策》,文章的正文也只是讲“对策”,而没有现况叙述分析。当然,这篇文章看来不是为皮书撰写的,也不大像是我院同志写的,但无论是还是不是,只讲“对策”而不讲是针对什么情况来谈“对策”,岂不是有点“无因而为”、“无的放矢”?总之,不仅不合皮书文体要求,而且不合其他调研报告的应有写法。又比如,前几年参加皮书文章评审时,就看到有相当多的文章,一开始用相当多的文字讲国外国内研究状况或就相关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论述,而不是尽快进入主题。今年我所看到的院皮书文化专题文稿中,仍有同样情况,一开始用相当多的文字讲述“新型文化业态”、“精神扶贫”等概念的出现和界定,对其在界定上不同意见争论的进行评述,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正和对皮书文体特点把握不够有关。皮书文章不同于理论文章,是不需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对在概念界定方面不同意见的争论也是不需要评述的。皮书作者在撰写自己的皮书文章时,应当把其文章题目表明的文章的中心概念、诸如“新型文化业态”、“精神扶贫”之类,当成对读者来说已经通晓、因而不需和不可在这类概念问题以及对与之有关的理论上的纷争进行评述方面纠缠。           (二)要紧紧扣住文章主题。           这是说,皮书文章中每一部分都应当是和主题有直接关系,而不要离开主题。在前几年评审皮书文章时,就看好些文章有离题的文字,前个时期评审皮书文章和参加评奖的院青年同志科研成果时也有同样情形。其具体情况大约有两种: 1、未能尽快入题。 比起前几年来,我觉得这种情况今年已经少了些,有进步,但仍然有。我们写的是甘肃皮书的文章,只讲甘肃,一般不必先国外如何如何、再省外如何如何,然后才讲到甘肃,使文章不能尽快入题。实际上,国外也好、省外也好,人家恐怕很少有人关注到我们甘肃皮书所要涉及的问题,从国外讲到省外,有时也很难讲出什么,硬讲的话,也只会使文章一开始显得空洞无物。另外还有一种未能尽快入题的情形,就是前面己经讲过的,一开始用相当多的文字讲国外国内研究状况或就相关概念和理论问题进行论述,也使文章不能尽快入题。总之,一定要尽快入题。 2、未能注意紧扣副题。 有好几篇皮书文章有副题,但看一下文章就会发现,其中有的文章写作时作者似乎忘记了这样一条:既有副题,那么副题就是全文所要围绕的中心,全文所有部分都必须和副题有关,因为一般地说,副题实际上规定了文章的写法,规定了文章应当全篇都围绕着副题即表现来写,从而造成离题。比如,有一篇关于甘肃乡民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繁荣的皮书文章,副题是“以++村为个案”,实际上就是要以++村作为做好甘肃乡民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繁荣方面工作之典型,以点带面,启示和引导一般。既然如此,那么全文就都得讲++村做好甘肃乡民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繁荣方面工作的情况及其全省村庄在做好同类工作时可以作为借鉴的经验。但文章本身呢?文章共有三节,却只在开头一节讲了++村做好甘肃乡民文化自信与乡村文化繁荣方面工作的情况,后面两节再未提及++村,从而使后面两节成为与副题无关的文字,当然也使之成为离题文字。           (三)要注意文章结构。           文章主题已定,文章就要围绕主题定结构,要讲层次。全文要讲层次,全文中每一部分要讲层次,每一部分中的每一段也要讲层次。而所谓要讲层次,就是要做到完整、有序、分明。 首先是结构要完整。 前述那篇《++++++++的对策》,从结构角度讲,就是一篇很不完整的文章。 其次是结构要有序。 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安排合理,秩序井然。有一部申报青年成果评奖的书,是讲舞蹈编创的,可以看做专著,实际上可能是教材,不是为皮书写的,也大概不是我院青年同志写的,但无论如何,总得讲究结构的有序、分明吧?但却不然。作者先是讲舞创的一般原理,接着讲少儿舞的编创,然后又讲舞创的一般原理,接着又讲多个舞类编创,……。仅从全书目录来看,就觉得杂乱无序。其作者可能是一位理论写作功夫还欠佳的青年人,他这本书无论是作为学术专著还是教材,还是下了功夫编的,也不是没有价值,但从结构上看显然不够成熟。在评审的皮书文章中也有类似情况。比如,有一篇文章,其中有一个部分(一节),是要讲某个方面工作的成绩的,但却在突然半中腰讲起了所讲某个方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又接着讲成绩,且在该部分(节)之后来了一个专讲某个方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部分(节),从而使人读起来感到无序和别扭。还有一篇文章,是写我们院:文章的头一部分本来是应当讲我们院在某地进行的精神扶贫工作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是怎么做的、有些什么经验、存在些什么不足和问题的,但讲的却是我院在某地做好精神扶贫工作方面的“优势”;第二部分呢?从该部分标题为《影响和价值》来看,仍然不是讲我院在某地精神扶贫的情况;该部分共写了五条,实际上也不像是要专讲我们院在某地进行的精神扶贫工作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是怎么做的、有些什么经验、存在些什么不足和问题,而是还要讲什么“影响和价值”。总之,从结构方面讲,缺了绝不可缺的内容,多了可以不专门讲或只可在别的适当之处简略提及的内容,并非结构完整、层次有序之作。顺便讲一句:该部分的五条,每一条都是先写一段要讲的内容,然后在该段文字之下孤零零地摆上两三个例子,对例子与其上正文之间有关系,没有一字交待,使得该部分文字显得未能浑然一体。看来,大约由于某种原因,比如接到任务比较晚,准备和写作时间不怎么充裕吧,提供评审的该文文本,当是尚未完成之作。昨天从电视上知道,今年的皮书已经出版并举行了首发式,我想这篇文章的作者已经在修改和定稿时对此做了必要的处理吧!           (四)要注意行文中用字用词用语的准确、明确和完整性。           用字用词用语是否准确、明确和完整,似乎不是太过重要之事,其实不然。大的道理就不说了,仅以我忽然想起的两件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件事:季羡林先生去世后不几天,有记者就季老和敦煌文化研究之关系问题采访过我。采访过程中,我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季老在学术会议上,一般喜欢坐在不显眼的位置”。但在报载的记者访稿中,这句话中缺了一个“不”字。一字之差,季老为人从低调变成了高调。第二件事:几年前在师大主持研究生答辩,有位同学的答辩论文中有一句话,大意是:“台湾学者和国内学者……”,把“大陆”写成了“国内”,虽然相信那位学生并非有意为之,但显然是个不应有的错误,若是在重要的正规场合岀现,可就麻烦了。可见,不仅是皮书文章,而且所有文章,行文都必须讲求准确、明确和完整。在提供评审的院皮书文化专题文稿中,也多见行文略欠准确、明确和完整者,兹略举几例:1、在一篇皮书文章中,有“十三届三中全会……”一句,但是这个“十三届三中全会”是哪个党派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文章作者自己当然是知道的,但却没有在行文中点明,从而使用语既缺乏完整性,又进而缺乏明确性。2、一篇有关甘肃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皮书文章,在谈及甘肃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时说,甘肃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困境”。单就文字表达来说,这样的表述当然可以。然而,从甘肃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所遇困难的程度来说,用“困境”二字是否准确呢?我觉得,作者恐伯是把困难说得过于严重了。3、有一篇皮书文章在谈及我省某个方面的发展时,写了“高于全国水平255.9元”一语,但这样的表述其实是有欠完整和准确的,正确的表述应当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5.9元”。总之,此类例子不少,在皮书文章下一步的修改中一定要在用字用词用语的准确、明确和完整方面再下些功夫。           (五)要使文章有骨有肉。           任何文章,没有立好骨架是不行的。但是,光有骨架没有肌肉也是不行的。现在好像流行“骨感美”,也许许多人会认可这种“骨感美”。但是,除过提纲式文字外,任何文章如果只有“骨感”,恐怕很难说是好文章框架搭起来了,但却似乎无话填充于所有框架之中。而在我在评审中所看到的院皮书文化专题文稿中,有的文章就有这方面的不足。从现有的文稿看,虽非全文都是有骨缺肉乃至有骨无肉,但有些部分却是如比:作者显然是想写某一观点,但却没有对之进行又深又透的论述,使得文章又干又瘦。我想,这大概同调研工夫还不够、资料掌握不足有关,也可能同思路打不开有关。但无论如何,都得使文章有骨有肉。             以上就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内容。现在,今年的皮书已经出版,我在以上发言中所举一些文章中的问题,也许已经不再存在。但是,我想和大家交流的五条建议,可能仍然还是有可能并不怎么大的参考的意义的。           请原谅我絮絮叨叨,浪费了大家这段时间,就到此为止吧!           谢谢大家!                                                                                                                           (2O19年1月20日整理)

 

怎样理清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安 江 林             课题研究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研究的思路不清晰。主要表现是:框架、结构凌乱,该讲的没有讲到,不需要讲的却讲了很多,核心性、精华性的内容不突出甚至根本没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薄弱。           下面我谈一点理清课题研究思路的个人经验:           一、选题要注重前沿性、创新性、准确性和覆盖范围           题目有如是文章的眼睛。判断文章和研究报告的质量,首先就看题目选得是否成功。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就体现在选题水平上。           (一)选题要注重前沿性           研究者对所要研究的领域,要努力把握全局状况,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知道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在哪里。 一个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研究前沿有很多,就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图一样,前沿就在边界或接近边界的地方。学科“地图”边界凹进来的地方可表示为创新相对滞后的部分,凸出的地方则可看做是创新取得新进展的部分。研究者应当在学科“地图”的边界处选一个点或一个区段,确立题目。学科“地图”的边界以内,则是前人研究的成熟成果,是研究者应当熟悉和掌握的内容。           (二)选题要突出创新性           选题要突出创新性,应当强调一下几点:           别人选过的题目,特别是在报刊上出现过千百遍的题目,一般不必再选;           别人选过但没有做好的,自己可以选,但题目要有一定的改动,增加新内容;           一些标语口号式的大话、套话、空话、俗套话的题目,在学术研究中一般不要选,除非是有关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或者是注重宣传效果的任务。但即使这样,也要在题目中体现出较别人更有深度或有新的见解的特点;           所选题目的题意要新颖,与别人所选、所做的题目有明显新意,而且要能够体现文章内容创新的核心;           注意在有一定预测的基础上,在即将要发生的或必然会发生的事件上、趋势上选择题目,体现研究的超前性;           注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的交叉处选题,如“城镇化趋势与农村空心化现象”这样的题目,就是在两个领域的交叉处选题;           文章或研究报告完成后,要审查内容和题目是否协调、适应,若有不协调或相互矛盾的地方,应当修改内容或题目。           (三)题意要准确无误           题目要简练,文字表述要准确,题意不能含糊不清,不能有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不能有一个多余的字。           (四)题目的覆盖范围要恰当           如果是研究者自己给自己确定题目,所覆盖的研究范围一般由自己划定,但要注意题意的覆盖范围既不要太宽也不要太窄。如“城镇化、城市布局和城市群结构研究”这样的题目,作为一篇文章或一个小项目,显得太宽。或者如“农村产业升级的趋势——以某某村(或乡)为例”、“某某村(乡)农民文化设施的几个特点”等,这样的题目覆盖范围则显太窄。           院蓝皮书的首席专家每个年度要确定十多个题目,则要注意这些题目是否能够覆盖该书所反应的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全貌。这就要有一定的研究视野,要对该发展领域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避免丢三落四或以局部代替全局的失误。           二、把握好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           研究报告的结构是表现其内容的基本形式。结构混乱是研究思路不清的主要表现,也是造成研究内容及其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一)蓝皮书的“四段式”或“五段式”结构             蓝皮书的项目都是小项目,用“四段式”或“五段式”的框架结构足可以承载其所研究的全部内容。所谓“四段式”即文献综述、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这四个构成部分;“五段式”则是在四段式中再加入“发展趋势预测”。这是我们社科院蓝皮书经过好多年的探索、借鉴、总结后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结构模式。比这个模式再复杂一些的没有必要,比这个模式再简单一些的,如减少其中的某一个部分,则会留下明显的缺陷,难以达到研究的目的。           这种结构格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天下文章的普遍性结构。篇幅达到几万、十几万字以上的大项目,不过就是“四段式”或“五段式”结构的进一步展开或延伸,即每一个部分延伸、展开为若干个章节。如“发展现状”一节,可以展开为好多个章节,还可以延伸到“发展历史”、“发展背景”、“发展环境”等章节。如果是基础性研究著作,可能没有对策建议这一部分,其他则大同小异。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蓝皮书小项目的这种精炼、小巧、准确、实用的结构特点。           (二)“发展现状”是皮书最主要的部分           蓝皮书研究报告中都有“发展现状”这一重要构成部分。分析某一对象的“发展现状”,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找到发展过程的主要特点,并进一步揭示特点背后的规律,说明规律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以及发展主体是如何运用规律或违背规律的。分析发展现状若是能触及到规律,就有一定的深度,也就能够找到最主要的问题,使对策部分更有针对性。但不一定在文字上专门论述规律,而是在思想上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在表述中体现出运用规律性认识解决问题的理论深度和语言特点。 写好“发展现状”这一节的基本思路是:从事实、数据中总结出几个发展特点,从分析发展特点中找出规律及其作用形式,最后得出有深度有独到见解的结论。           (三)“对策建议”是皮书的精华所在           如果我们的蓝皮书不是一般化的成果,那么全院每年就可以为政府拿出上百条重要对策建议,其作用和影响可想而知。           有价值的特别是有重要价值的对策建议,来自于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科学而特殊的研究方法。           1.知识储备           称职的研究者在提出对策时,用到什么知识就可以随手拈来。这种知识包括四大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实际经验知识、研究方法知识。其中的每一个领域,又包括许多的专业知识门类。如基础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就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门类,以及各大门类中的具体门类。研究者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决定自己形成怎样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有的人可以掌握非常宽泛且有深度的知识,有的人可以掌握门类不多但有结构优势的知识。           2.研究方法           应用研究、对策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追溯到 马克思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这可以说是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既包含科学真理又能够反映实际条件、从事创造性实践的知识。           对策研究还有一种素质往往不容易具备,这就是把丰富的、门类众多的知识融会贯通,转变成一种善于创新的战略眼光、战略筹划和应对事态变化的能力。这样才能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针对不断变化的局势和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独创性的对策建议。           三、介绍一种“小题大做”的经验           “小题大做”是提高研究水平的最切实可行的一种途径和方法,也是理清课题研究思路的一条重要经验。有不少的研究者长期研究思路不清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小项目研究中没有下大工夫,没有在多领域的研究中练出成熟的思路来。           (一)把小项目当做大项目来做           蓝皮书中都是小项目,经费较少,当做大项目来做显然经费不够。所以需要自己再贴些钱,把小项目做大,争取做一些必要的实际调研,购买足够的资料,认真刻苦读一批重要著作,下大功夫写出几万甚至十几万字的研究成果,争取在几个重大问题上取得理论突破,获得一个领域的学术发言权。这样就有了自己较为拿手的一块学术“地盘”。 这样做有以下几大好处:把研究报告的精华部分整理成年度应交的成果,而且往往可以达到优秀水平;其余的研究成果可以整理成一篇到几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如此积累两三年,可以形成一部有质量的学术专著;为申报省级、国家级课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争取拿下更多的学术“地盘”           用上述方法拿下一两个学术领域,但不应当就此止步,不要图轻松,年年重复做已经做过的课题。应当用同样的“小题大做”的方法,在拿下新的“地盘”后再向下一个“地盘”进军,每一到三年攻克一个新学科领域。争取在十年、十几年中拿下五六个新的学术“地盘”。这样,你拥有的专业知识就会发生一个飞跃式的提升。这时候你再读书、做课题,效率就会比以前高很多,学术水平提高的速度也就加快了。                                                                                                                                                                                                                                                                                                                                                            (2019年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