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定西"旱塬新韵"梯田满沟壑:土不下山 泥不出沟

20.09.2018  05:40

  中新网甘肃定西9月19日电 (艾庆龙)“种地山坡上,土地肥力差,遇到点雨水,土就流入河。”甘肃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秀随口说出了当地曾经水土流失的状况。

  曾被称为“苦瘠甲天下”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山多川少。境内河流有祖厉河的支流关川河和西巩河,水土流失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91%。祖厉河黄河上游支流,如何治理水土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黄河上游的生态环境。

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村民在青山绿水间享受生活。 赖鑫星 摄

  “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世代生活在此的农户在大山上开垦坡地,受水土流失的影响,广种薄收,辛勤劳作却难以摆脱贫穷。

  为改善生存条件兼顾保护黄河生态,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甘肃定西地区开始以修梯田为主体,配以淤地坝、造林等措施,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一无技术,二无机械,全靠男女老少背背肩扛。”曾参与“战天斗地”修梯田经历的刘玉秀告诉记者,拉开以梯田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序幕后,该村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因地就势、合理规划、埂线水平、埂坎坚固、田面平整、宽度适中、死土搬家、活土还原”的梯田建设经验,并探索科学种田。

  “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安定区率先基本实现了梯田化,告别了‘水来土走粮食少’的尴尬境地,也初步解决了吃不饱饭的历史性问题。”今年71岁的刘玉秀说,他和老伴两人在10多亩开垦出的梯田上种植着土豆、玉米、胡麻、燕麦。“土地变好了,就不能荒废着,简单种植不仅能有收入,还能固土护河流”。

  “截至目前,安定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70平方公里。”定西市安定区水土保持局副局长刘继忠介绍说,经过治理,当地年平均流失泥沙量由2052万吨下降到852万吨,土壤侵蚀量减少59%,“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保证流入黄河泥沙量逐年递减。

  据当地官方公开资料显示,将山坡耕地修成梯田后,自然降水利用率可提高20%以上,粮食可增产30%—50%。梯田种植粮食获得丰收也使得当地村民将其称为“小水库”。

  此后,安定区又被列为国务院“三西”建设重点县和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黄河上中游地区治沟骨干工程重点区。当地借此机会先后建成了官兴岔、花岔、石家岔、安家沟、高泉等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刘继忠告诉记者,经过60多年的水土生态环境建设,当地已形成“荒山封禁造林、坡地退耕种草、梯田覆膜种薯、沟道筑坝拦蓄”的治理与开发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路。

  如今,站在安定区的大山上,沟壑间“披绿覆土”,一层层五线谱式水平梯田装饰着沟壑,一泓泓碧水荡漾的蓄水塘坝中水草茂密,水鸭嬉戏……展示旱塬新韵,农村新景的同时,也“护卫”着远方黄河的生态环境。(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