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医改:惠及大民生 持续释放“健康红利”

27.12.2018  06:41

  

 图为甘肃山丹县家庭医生上门为居民开展健康服务。 魏玲 摄

  中新网兰州12月26日电 (记者 南如卓玛)建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级保障网、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基本公共卫生体系、公立医院改革……甘肃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郭玉芬近日接受媒体专访时一一细数甘肃改革开放40年以来医改成果,尤其是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结束了医院60多年来“以药养医”的局面。

   分级诊疗分流患者 “倒逼”医疗机构提升能力

  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甘肃全面全面建立了省级医院负责50+n种疑难危重疾病、市级医院负责150+n种常见大病、县区级医院负责250+n种常见病多发病、乡镇卫生院承担50+n种一般疾病、村卫生室承担50%的小病门诊的医疗机构分级分工制度。

  

   12月25日,甘肃启用电子健康卡便民就医,结束多卡就诊历史。图为首张电子健康卡发放仪式。 钟欣 摄

  郭玉芬说,通过病种动态评估管理,倒逼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全省37家三级公立医院、176家二级公立医院全部开展医联体建设,共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2803个。其中,城市医疗集团117个、县域医共体393个、专科(技术)联盟1861个、远程医疗网5个,其他形式的医联体427个。

  甘肃医改中的分级分工诊疗制度,从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市县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分流部门病人,使其“能在家门口看的病不去省医院抢专家”,也不同程度为患者减少了诊疗费用负担。

  郭玉芬披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甘肃全省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64万个,常住人口签约1120.4万人,签约率为42.94%。为186.26万名贫困人口实施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率达99.80%,其中“送医上门”74.25万人次、“送人就医”1.26万人次,慢性病签约管理13.1万人。

   公立医取消药品加成 三级“保障网”破解看病贵

  甘肃医改中,全省133家县级公立医院和146家城市公立医院实行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同时,全民医保制度不断健全。

  郭玉芬进一步解释称,截至目前,该省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97%以上,财政人均补助标准由2012年的240元提高到490元,人均筹资额由280元提高到710元,看病就医有“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级保障网”。

  其中,甘肃将城乡居民医保重特大疾病病种扩大到50种,实现省级直接结算,并实现大病保险城乡居民全覆盖,将无第三责任意外伤害、门诊慢特病纳入大病保险报销范围,重大疾病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甘肃还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实行医保资金总额预付管理,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型医保支付方式。在会宁、庄浪等5个县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试点,实施差别化支付政策。

  郭玉芬说,贫困群众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先看病后付费”和“一站式”结报得到落实,有效解决了“跑腿”、“垫资”问题。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 供应安全有效药品耗材

  医改中,甘肃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郭玉芬介绍,官方累计投入2.575亿元,建设县级医院重点专科136个,薄弱学科72个。建成连接1.8万个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信息专网,120急救网络覆盖所有农村人口,远程医疗会诊网络覆盖了所有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

  此外,还建成35个深度贫困县县域检验、影像、病理、心电和消毒供应等区域性医学中心,提升了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

  提升村卫生服务能力方面,甘肃还全面落实乡村医生准入、退出、培训、养老和在岗待遇政策,各级政府每年安排2.9亿元将村医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解决后顾之忧。

  郭玉芬说,该省药品耗材供应保障制度不断完善,药品集中挂网阳光采购全面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两票制”得到落实,完成了1.5万条药品数据的品种、质量、价格的动态调整,平均降价幅度16.84%,中标价较全国省级平均价降低7.27个百分点。同时,高值耗材采购顺利启动,与陕、川、蒙、宁等省签订协议,建立高值医用耗材基础数据库,实行集中挂网阳光采购。

  数据显示,通过改革,甘肃人均预期寿命预计比2010年提高1岁,全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4.45人/10万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下降到5.40‰、4.47‰。据监测,甘肃省县外就诊率和县域外基金支出占比与分级诊疗开展前的2014年相比,分别下降10.74个百分点和27.77个百分点,居民就医负担进一步减轻,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由2012年37.73%下降至2017年的29.78%。

  甘肃公立医院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为179.71元和6055.70元,分别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7.17个百分点和34.39个百分点,连续4年全国最低。(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