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灌区节水发展受困 亟需现代化手段精准用水

11.10.2020  18:45

中国灌区节水发展受困多因素制约 亟需现代化手段精准用水

10月10日—11日,第二届中国节水论坛在兰州举行。百余名全国水利和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节水与社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节水与极限节水、节水技术创新与灌区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水利投融资改革等话题展开交流和对话。 杜萍 摄

  中新网兰州10月11日电 (杜萍 崔琳 黄婉怡)“节水要做到精准,必须要用到现代化的手段。”大禹节水集团首席科学家、大禹研究院院长高占义10日在第二届中国节水论坛上表示,虽然中国节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也存在一定的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量测水、现代化管理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蓄水和供水匹配不够精准,传统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发展。

2018年3月31日,甘肃省敦煌市莫高镇苏家堡村村民在自家的蔬菜大棚中检查节水滴灌设施,滴灌不仅能够节约水,还能精准施肥,提升农作物质量。(资料图) 艾庆龙 摄

  10月10日—11日,第二届中国节水论坛在兰州举行。为期两天的论坛以“节水与社会”为主题,采取一个主题论坛与五个专题论坛相结合的形式,百余名全国水利和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节水与社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度节水与极限节水、节水技术创新与灌区现代化、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水利投融资改革等话题展开交流和对话。

  期间以“节水技术创新与灌区现代化”为主题的分论坛上,高占义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水利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即:从1949年到1979年,中国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用于解决吃饭问题,当时认为水是自然界取之不尽的资源;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无论是农村农业还是城镇工业都发展迅速,如此一来,水不够用了出现了节水概念,引进了以色列滴灌技术,改变了以往大水漫灌的旧习;“时下进入的第三个阶段,则更多从生产、生活、生态系统等理念入手考虑如何用水,提高水的效益。

  高占义表示,灌区现代化与单纯的改造不同,是对灌溉系统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其目的是提高资源(水、土、劳动力、经济、环境资源)的利用率,并提高对用水户的供水服务水平。不但涉及复杂的工程设施、软件改造升级,更重要的是系统整体规划和适宜方案的选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所长、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益农表示,农业节水化以系统治理思维,统筹“水源-渠系-农田-灌区”用水全过程,综合考虑“农业用水–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推进农业适水发展。

  李益农表示,从1949年至2000年的灌排工程建设,到2001年至2020年的“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到接下来的2021至2035年的“节水灌溉+生态灌区”,中国灌区正在步入3.0时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胡笑涛介绍说,全国共有30万亩的大型灌区460处(有效灌溉面积2.8亿亩),中型灌区7400多处(有效灌溉面积2.4亿亩),有效灌溉面积5.2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25%,生产粮食占全国总产量的50%,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

  其中,大中型灌区年均灌溉用水2150亿立方米(大型灌区1200亿立方米,中型灌区950亿立方米),占全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3500亿立方米)的61%,“是我国节水的重要领域”。

  胡笑涛指出,目前我国灌区存在灌区供水保障程度不高、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有效灌溉面积仅达到80%,排水工程设施建设欠账问题突出、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水环境问题突出、盐碱化未得到有效控制等问题。

  胡笑涛对此建议,基于农田信息感知、渠系水量测、气象监测的综合大数据平台、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系统、需用水决策平台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