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驼铃声后的追梦人

01.09.2017  12:35

自张骞出使西域,河西走廊便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便从这里穿过。从2000多年前的驼铃声声到如今的高铁疾鸣,丝路苦旅已成昔日历史。河西走廊,这条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正在“一带一路”下绽放着新的光芒。

河西走廊沿线城市立足自己的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眼光;河西走廊冷艳孤傲、各种地形地貌和名胜古迹令无数游客流连忘返。河西走廊有辉煌的历史,也有灿烂的今天。当人们在城楼、石窟中追寻河西走廊历史足迹的时候,在湿地、公园中感受河西之变的时候,有这么一些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谈着河西之“”,论着河西之“”,追着自己的梦……

金昌“爆帅李”:在花城里卖出特色馍馍

芬芳的花香、别致的摆件,伴随着舒适的古筝曲,几名游客正在金昌花博馆里悠闲地品尝着鲜香酥脆的鲜花饼。“给我拿三盒”,“我也要五盒带给老人”……游客们一边填写地址订购,一边对鲜花饼的口味大加赞赏。一名个头较高,身着白衬衣带着黑框眼镜的男子在一旁忙碌着,听到游客的赞赏,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赶忙取下眼镜捏捏眼角后帮游客下单。

男子叫李刚,金昌人,正是这款鲜花饼的创始人。他告诉记者,自高二辍学一直在打工,去年,决定尝试做鲜花饼。今年1月6日,是金昌市花文化博览馆开业的日子,以“爆帅李”命名的鲜花饼正式在金昌销售。30岁的李刚从此成了当地一个名副其实的帅老板。

金昌现在也是一次大的转型,政府下了不少功夫,现在到处是花草绿树,为我们做鲜花饼打下了基础。总之跟着城市发展走会是很好的创业路。”李刚说,今后发展不打算走公司路线,而是要以连锁店的形式限制销售,挖掘家乡特色,将蒸、烤、油炸的家乡特色馍馍推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金昌,爱上金昌。

金昌,因镍而兴、因企设市。曾经,这里是中国的“镍都”,有世界级的镍、铜、钴等稀有金属矿藏。近年来,金昌实现了镍都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在戈壁荒滩上披上紫色花衣,向世人展示了另一种金昌美。如今的金昌,紫金苑、龙首湖、金水湖、龙泉景观带、玫瑰谷、植物园、十里花海车窗景观带等一批“花样”景区陆续建成。2016年,金昌接待旅游人数33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8亿元。除了旅游产业外,金昌还在香料、花蜜、色素等相关产业布局。目前,金昌人均占有公园绿地约20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超过37%,“城景一体化”的格局逐步形成。

大佛寺“讲经人”:带给游客活的历史

作为河西走廊重要节点城市,张掖一直备受游客青睐。张掖处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结合部,七彩丹霞等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让这个城市在丝绸之路上独领风骚。然而,赛上明珠张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背靠祁连山,因山得水,因水有江南之风姿,更在于她的多姿多彩,和千年古城的文化色彩。

说起这座古城的文化色彩,不得不提张掖大佛寺。说起大佛寺,许多游客都会记得讲解员周蓉铎这个名字。

朝阳初现,张掖大佛寺门前早已是游客云集。周蓉铎和往常一样,受邀带着七八名游客对大佛寺参观、讲解。出于对文化的研究和热爱,周蓉铎的讲解里,除了对大佛寺本身历史文化的介绍外,多了一些真挚的情感和独到的见解。不一会儿,听周蓉铎讲解的游客从七八名变成了十多名,再到三十多名,游客参观前行受阻……这种场景周蓉铎早已习惯,对她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将大佛寺文化讲给更多的人听。

我从事大佛寺讲解工作十五年,在这么多年的讲解里,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的游客,我发现许多游客来参观大佛寺除了从众心理,看新奇,真正为历史和文化而来的游客并不多。很多游客不能真正理解历史是什么?文化有什么用?我记得李大钊先生曾经说过,‘横着去看人类,便是社会;纵着去看人类,便是历史。’讲解时间长了就想用自己了解和积累的知识在纵横之间给游客讲述活的历史,让游客们通过对历史真正的了解来感受历史创造的文化,最终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和力量。”周蓉铎说。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镇,素有“金张掖”的美称。近年来,张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平稳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走出了一条富有张掖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2016年,张掖旅游业延续“井喷”式发态势,共接待境内外游客20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4亿元。

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上的烤肉历史

来过甘肃的人,大多对甘肃的烤肉津津乐道。甘肃出名的烤肉当属嘉峪关烤肉。为什么?原因得从位于嘉峪关东北约20公里戈壁滩上的魏晋墓说起。方圆13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分布着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古墓葬。这些古墓葬的发掘为研究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百科全书”。

我们这里西晋的时候就有烤肉了,历史可谓相当悠久。这个可以在六号墓里的砖画上得到印证。”在嘉峪关经营烤肉店生意的张女士提起嘉峪关烤肉尤为自豪。在她看来,来嘉峪关不仅要一睹嘉峪关关城的雄关风采,感受方特欢乐世界的惊险刺激,更要前往魏晋墓群看看嘉峪关烤肉的历史,这样才够味道。

张女士所说的六号墓是西晋时期的一座夫妻合葬墓,墓葬分为前、中、后三个墓室,出土彩绘画像砖130余幅,其中中室出土彩绘画像砖主要表现了墓主人的家庭生活宴饮。墓葬中室西面墙壁上,反映男主人生活宴饮场景的壁画内容有蒸馒头、烤肉、饮酒、奏乐等,从壁画可看出墓主人的生活内容较为丰富,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相对安定,生产较为发达,人们过着殷实富足的生活。

记者了解到,1972年至今,已清理发掘古墓葬18座,其中9座为砖壁画墓,9座为素砖墓,出土彩绘画像砖760余幅。这些墓葬形制结构独特,墓室多为二室或三室,全部用干砖叠砌而成。墓室壁画多为一砖一画或数砖组成的连环画。这里的每一块砖画都被列为国家珍贵文物,形象生动地描绘了1700多年前生活在丝绸之路重镇——酒泉郡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09年8月,嘉峪关烤肉串烤制技艺被列为嘉峪关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传承城市记忆与历史的重要载体,从六号墓的砖画上不难看出,嘉峪关烤肉的确名不虚传。如今的嘉峪关已成旅游名城,仅2016年,全市宾馆数量增加100多家,乡村旅馆增加30多家,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39.94万人次,同比增长12.54%,带动间接就业1.5万人。

60岁老人情系敦煌:站好最后一班岗

以前从兰州到敦煌太远。经过一天一夜才能赶到嘉峪关,之后再到柳园住一晚,次日早晨排队买票,再乘汽车6-7小时才能赶到敦煌,想都不敢想啊。”清晨的敦煌街道霓虹灯闪烁,往来车辆缓慢有序。60岁的吴秀能老人拿着扫帚,开始打扫敦煌宾馆院子的卫生。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是兰州人,74年上山下乡到的敦煌,还有五天就退休了。虽然工作生涯还剩下五天,却越来越舍不得了。“我得站好最后一班岗。”老人说。

最初和我一起到敦煌的人有好多,兰州大学的、兰石集团的……,现在剩下的也就10来人左右。”老人说,到敦煌工作几年下岗后,自己开过出租车、打过工,最后到敦煌宾馆保卫部,一干就是8年。“刚到敦煌的时候,我们几个人骑自行车到莫高窟去看,那时人也不多。现在不一样了,高铁通了,速度快了,游客既能在数字展示中心体验,还能观看实景演出,跟着讲解员一起参观莫高窟,了解这里的文化。”吴秀能眼里的敦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希望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一定要用心去看、去体会、去学习,学习历史、学习文化。否则去看只能是看热闹。”吴秀能说,自己退休后除了在家看看孙子,还会经常去莫高窟看看,因为学无止境。

敦煌,是伟大丝绸之路上留存历史印记最为清晰、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自然遗产最为独特的第一枢纽城市。随着敦煌境内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申遗成功,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试点、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数字敦煌”全球共享模式样板树立,敦煌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高翔)

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在张掖开幕
原标题: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在张掖开幕 人民网
专家齐聚敦煌纵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两天来,借纪念段文杰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人民政府
纪念段文杰诞辰100周年敦煌与丝绸之路研讨会举行
  “2017敦煌论坛:传承与创新——纪念段文杰先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