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企业家返乡办艺术节 村民乐参与不再嫌"丢人"

23.10.2017  17:47
10月下旬,村民在甘肃榆中县甘草店蔡家沟村黄土高原山沟中建成的文化音乐喷泉广场上休闲娱乐。该广场由本地农民企业家张海云自筹3000多万元建设而成,文化音乐广场免费供村民休闲娱乐。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10月23日电 (杨娜)第七届甘肃榆中县甘草店镇蔡家沟村瓦房川民俗文化艺术节落幕之后,承办人张海云已经开始思考,第八届的艺术节需要加入哪些创新的东西。“不能每年都一样,时间长了,乡亲们也不喜欢了。

  10月下旬的榆中县蔡家沟村,黄土高原山沟中新建的文化音乐喷泉广场上,村民三三两两地在拍照、散步,妇女们拉着家常,孩童奔跑玩耍。乡村大舞台上的广场舞、戏台上吼出的秦腔,让秋日的蔡家沟村非常热闹。

图为广场配套修建的戏台,供村民听戏。 杨艳敏 摄

  在这里生长,从这里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张海云现在依旧会经常来村子里转转,摘蔬菜大棚里的西红柿和黄瓜,和老乡们闲话几句家常。第七届瓦房川民俗文化艺术节启幕之后,他忙着打理相关的工作,今年有剧团主动要求前来表演助阵,这让张海云感到高兴,从举办第一届节会开始,他想把其打造成蔡家沟村乃至榆中县的文化品牌活动。

  修路、办厂、带领乡亲致富。张海云看着这个曾经十年九旱、交通闭塞的小村庄一天天在发生着变化。他创办的企业吸纳了大量蔡家沟村的富余劳动力,他动员乡亲开展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化种植、养殖业,为他们提供“家门口”的工作机会。

  年过六旬的张自芳在张海云建造的大棚中负责部分蔬菜种植的工作,并兼顾着文化广场的绿化维护等。他笑称自己实现了走路十五分钟上下班的梦想,年纪渐长之后,他不愿意离家太远去讨生活。“现在和城里人一样,每天有班上,有工资拿,也有公园逛。”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满足。

  仅仅高中毕业的张海云爱读书看报,他会仔细地研究当下国家、省市、县区关于经济发展新出台的各类政策方针。他的企业发展,会严格遵照政策的要求,多年的学习让他明白,人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往往比物质生活的富足更重要。

  “我也常常在想,仅仅是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这样到底够不够,还能做些什么?”张海云开始意识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个长期闭塞的村庄已经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本能地去排斥很多新鲜的思想和做法,比如,他们会在冬天农闲的时候聚集在一起闲聊、打麻将,他们会因为家里的年轻人喜爱跳舞唱歌而觉得很“丢人”。

  长期的封闭让他们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宁愿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意将眼光放到村外,走出去迎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以此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一切促使张海云开始着手去改变村民的这种意识,去创造更多的机会让这个村庄和外界真正地“接轨”。

  张海云通过整理发掘了本地独有的文化资源,他开始着手创立首届蔡家沟村瓦房川民俗文化艺术节,让这个几十年没有唱过大戏的地方开始锣鼓喧天,让农闲时的村民可以有自己的娱乐生活,并且逐渐地接受和参与其中。

这个具有江南水韵的音乐喷泉广场坐落在甘肃榆中县的山区。 杨艳敏 摄

  回想起第一届的节会,张海云苦笑道:“没有人愿意参与,动员不起来,很多人甚至抱着看笑话的心情来看。”更多的人将他的这种行为解释为“作秀”,他们不愿意相信张海云做这一切没有私心。

  “我也委屈,但我不理睬,别人说什么我也管不住。”粗犷豪放的秦腔在这个黄土高原的山沟沟里响起来的时候,村民们逐渐地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他们会早早搬来小板凳占位置,老年人会跟着哼唱,讨论几句戏文里的人生百味。

  连续几年以传统戏曲的方式呈现民俗文化艺术节,张海云很快地意识到他忽略了村里年轻人的娱乐需求,他开始创建乡村大舞台,动员乡亲们自编自演广场舞等舞蹈或其他节目。从最初的观望,到村民们自发参与其中,现在的蔡家沟村,茶余饭后大家会打乒乓球、下象棋、跳广场舞、散步健身,他们已经习惯并享受这种积极、健康的娱乐生活。

  早上匆匆忙忙收完土豆的高彩亮没顾上休息,换上干净的衣服就来看广场舞。她很喜欢这种简单易学又可以锻炼身体的舞蹈形式,每次广场舞比赛她都抽空观看,家里的农活忙完之后,高彩亮也想跟着学习跳舞。“我也想一起跳,去其他地方参加比赛。”午后的阳光里,她的手脚随着音乐的节拍开始舞动,一边尝试着跳,一边和自己的朋友们讨论着步法。

  看完一场《铡美案》,张海云跟演出人员对接着表演的相关事宜。明年的民俗文化艺术节,他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每年要让人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这样才会有期待。”他始终相信,这片黄土地有足够深厚的底蕴,去孕育自己的文化品牌。(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