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国际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八届甘肃省文博会——陇南文化源远流长

13.10.2015  11:24

  原标题:陇南文化源远流长

西和乞巧活动

宕昌哈达铺长征纪念馆

两当兵变纪念馆

  甘肃秦文化博物馆

  陇南地处甘陕川交界地带,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既有华夏民族大文化的同源性,又有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在资源特色上,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等见证了陇南历史文化的厚重,乞巧文化、白马文化等表明了陇南民俗文化的独特,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等说明了陇南红色文化的丰富。在地域特性上,陇南市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为全省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是秦陇文化、巴蜀文化的交汇地,蜀道、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

  陇南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其族源系中国西北古老的西戎、氐、羌民族,可以追溯到三千六百多年以前的殷商和西周时期,从西北高原南迁至西汉水、白龙江、白水江和岷江上游一带的远古氐、羌人部落。自元明以来,回、蒙古、土家、撒拉、彝族等民族先后进入陇南,积淀了源远流长、厚重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是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十分难得的文化瑰宝。

  陇南市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和积淀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主要集中表现在衣食住行、宗教、艺术、建筑、服饰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西和乞巧是指在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日晚至七月初七,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汉族民俗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文县白马人独特的民俗文化主要有九个方面:服饰、信仰、故事、歌曲、舞蹈、民间美术、手工技艺、习俗、语言。白马人的祭祀活动主要有请神、送神、祭风神、祈雨、敬山神、出行祭祀,有别于任何民族,而白马人歌曲有敬酒歌、劳动歌、舞蹈歌、祭祀歌、婚娶歌、休闲歌、情爱歌等176种,曲调丰富,感染力强。武都高山戏,又名高山剧,为甘肃省独有的两大汉族特色剧种之一,其舞台演出程式一般分为“踩台”、“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等,其中“演故事”是高山戏的正式内容,其他表演如“圆庄”、“上庙”、“走印”等则带有明显的祈福、娱神和自娱等性质。

  目前,武都高山戏、西和乞巧节、文县白马池哥昼3项进入国家名录。西和春倌歌演唱、宕昌羌傩舞等22项进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洋汤号子、仇池山歌等185项进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有320项进入县区级非遗保护名录,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红色文化

  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重镇哈达铺、两当兵变更是以其特殊的地位载入革命的光辉史册。

  1932年4月,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和发动两当兵变,播下了红色的火种,使贫苦人民找到了翻身求解放的道路,懂得了为什么要革命和怎样革命的道理,为陇南乃至甘肃地下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1935年8月及1936年8月至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及红二十五军长征都经过陇南,足迹遍及陇南全市九县(区)一百多个村镇。红四方面军两次进入陇南境内,先后发动了甘川边境文县“摩天岭战役”和“岷(州)洮(州)西(固)战役”。红二十五军转战两当,有效地牵制了敌人,支援了中央红军北上。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陇南,在哈达铺作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并正式整编组建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二方面军发动了“成徽两康战役”,开辟了临时革命根据地。红军在陇南组织和发动群众,建立了120多个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农会组织和地方武装,上千名优秀儿女参加了革命组织。

  1938年冬,陇南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从此,党的组织在陇南城乡日益发展壮大。1949年12月,驻陇南国民党军队起义,陇南和平解放。陇南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陇南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在陇南大地上留下了丰富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近年来,陇南市组织党史专家、学者、文化界人士对红色资源进行抢救、搜集、整理、采写,大批革命旧址、文献、歌谣、故事得以保存流传。特别是新建徽成两康战役纪念馆、陇南根据地纪念馆、文县程海寰烈士纪念馆、武都革命历史纪念馆、成县红二方面军长征纪念馆、西和会议纪念馆、礼县龙池湾战役纪念馆等,实现了每个县区都有红色纪念馆。

  历史文化

  陇南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境内主要有秦早期文化、三国文化、西狭文化、红色文化、氐羌文化、仇池文化、新石器文化等特色文化。现有不可移动文物88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29处,市县级328处;有可移动文物10373件。境内主要有古遗址359处、古墓葬77处、古建筑167处、石窟石刻144处、近现代文物127处。

  目前,国家文物局批复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保护与展示工程立项。礼县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位于礼县城东13公里的永坪、永兴两乡交界处,总面积约18平方公里。1994年3月至1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大规模盗掘后的大堡子山进行了抢救性钻探、发掘,探明中小型墓葬200多座,中字型大墓1座,目字型大墓1座,瓦刀形车马坑2座,并对其中的2座大墓,1座车马坑,9座中小型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01年7月,该遗址及墓群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2006年,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西汉水上游早期秦文化五方联合考古队,探明总面积达55万平方米的大堡子山城址和730座墓葬,同时发现52处建筑基址、6处车马坑、窑址2处以及水井、古道路、灰坑等,共包含各类遗迹单位915处。2006年发掘的21号大型建筑基址和乐器祭祀坑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9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一处茶马古道遗址,该遗址位于康县望关乡政府西北约100米处的石猫梁山垭,在遗址垭口处发现一块刻有文字的残缺石碑,几经省内外专家学者辨认,确定为明朝时期的路碑,是全国唯一的茶马古道碑刻。2011年12月2日,康县茶马古道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通过专家组审查。康县茶马古道以望关乡茶马古道遗址为中心,沿茶马古道古线路向四周延伸,途经13个乡镇,线路全长300余公里。茶马古道古线路沿途有窑坪古镇、平乐古道、镡河古渡口、大川坝古渡口、望关关隘、铁笼关关隘等历史古迹遗址20余处,有窑坪廊桥、龙凤桥、三功桥、巩家山廊桥、羊官岩栈道等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