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县残疾竹编郎:日编篾条逾百米 赚钱赡养母亲

22.03.2019  21:40

  中新网兰州3月22日电 (韩县银 罗艳 闫姣)“现在编采茶用的茶篓,最近需要的人多。”张君明虽说着话,但手里的活丝毫不受影响,篾条迅速来回穿梭,很快就编完一根。密密麻麻的篾条底下,倒放着他的拐杖。

图为张君明拄着拐杖搬粮食。 李董 摄

  张君明是甘肃陇南市文县玉垒乡冉家村村民,身患小儿麻痹症,右腿三级残疾,无法劳作。一到冬天,右胳膊使不上力,严重时连筷子都握不住。张君明的病愁煞了家人,但他对待生活却十分乐观。“身体不好是事实,但人活着,就要干一些事情。”他说。

  病痛留下的终生残疾并没有打垮张君明,反而让他以超乎常人的坚强和执着,积极生活,练就了一双编织“巧手”。

  初春三月,文县茶农开采春茶,张君明也开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编织时光。

  “这几天要茶篓的人多,我得加快速度。”冉家村没有茶园,张君明的茶篓基本销往邻近碧口镇,一个卖16元左右。

  竹编是慢活,张君明粗略估算,一个高18厘米、长10厘米、厚6厘米的茶篓,一天只能编两个,最少需要薄厚宽窄匀称的篾条170多米,而其他复杂的竹编器具则更费时间和精力。

  竹编还是个危险活,张君明的手上,被篾条划伤的新伤口在往出冒血,旧伤已经泛白。二十多年来,他的手伤了好,好了伤,如此反复,留有千余道伤口。因长时间用力支撑,他的手心满是老茧,大拇指甲已变形翘起。“右眼也被伤过,所以戴了眼镜。没打算放弃,人活着,总要干些事!”他说。

  从16岁起,张君明为减轻家人负担。摸索着编织簸箕等一些竹制生活用具,到如今已有27年。“那时自家有竹子,每到农历七八月,我都砍来存下,剖成篾条后慢慢摸索着编东西。”张君明说,农历七八月份的竹子是最好的,有韧性,防腐性又强,最适合编东西。

竹编是个“危险活”,张君明的手上有很多伤口,右眼也被篾条划伤过,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李董 摄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君明的竹编手艺也越来越娴熟,背篼、簸箕、筛子、笤箕、笊篱、蜂斗……一根根坚硬的成竹在张君明的手中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个精美、实用的生活用具。

  村民们闻讯前来购买,“竹编生意”最好时,他一年能挣一千多元。但家门口的竹子“供不应求”,张君明拄着拐杖从其他村子往返买竹子,按斤或按株计算价钱,“当时出村的路不好走,山路窄小且崎岖,来回一趟非常不易”。

  近年来,冉家村逐步完善了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培育了核桃、中药材等产业,还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带动村民们致富,冉家村的整体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张君明购竹子也方便了许多。去年,张君明带着他编织的小型竹制品,参加了“第三届陇南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旅游节“在碧口镇的“古镇茶香”活动,受到了来往游客的青睐。

  “8个小物件卖了300多元,真是很不错的收入。”张君明说,家中有年逾六旬的老母亲需赡养,他编织的生活用具能补贴家用,还有政府的“低保”,如今,编织的小件竹制品也备受游客喜欢,能多赚些,“旅游节也是一个机遇,必须抓住。”张君明计划着以后向竹制工艺品制作方面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年,张君明把贷来的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委托给哥哥张凤明,搞起了生态猪养殖,经过两三年的细心经营,目前已经有了不错的收益。(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杨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