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黑山岩画   静听人类童话

14.08.2017  07:56

深藏于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的黑山沟岩画,从发现至今已有40多年,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今天我们跟随西北师大美术学院组织的黑山岩画考察组,探秘黑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7月19日,黑山岩画考察活动在西北师大美术学院黑山岩画美术作品展中拉开帷幕。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以黑山岩画为创作素材,运用油画、国画、综合材料、装饰画等艺术手法,力图再现远古时代的先民生活场景与精神追求,实现古代与现代的穿越、具象与抽象的融合。

嘉峪关黑山岩画是我国岩画宝库中的明珠,早在上世纪70 年代初就蜚声中外。这次嘉峪关黑山岩画学术考察活动,由中国岩画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主办。正像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莎所说,他们是被黑山岩画召唤而来。参加考察活动的专家,分别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以及美国、意大利、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对他们来说,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区西北约10到20公里处的黑山南麓及东麓沟谷内的石刻岩画,就是一个艺术宝库,是一处人类童年时代的珍贵遗存。

雨中的四道股形沟显得格外清新,但这却给考察岩画带来了困难,雨水使原本清晰的岩画变得模糊不清,给黑山岩画增添了些许神秘感。其实,作为一种没有文字的人类生存记录,历时越久远,则信息越繁复,谜题越多样,后人研究的角度也就越立体和多维。

黑山岩画于1972年被发现,当年,嘉峪关市文物工作人员从石关峡大峡谷中部起沿着崎岖的山沟,向北翻过三道叠崖,进入四道股形沟。这条沟宽18米至24米,在绵延1公里的两面岩壁石面上,散布着石刻画。之后,文物工作人员又在石关峡口、红柳沟、交河沟、磨子沟、蕉蒿沟等处,对黑山石刻岩画进行了全面考察。2013年,黑山岩画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俞春荣:“嘉峪关黑山岩画,它整体上是中国北方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黑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我们甘肃的景泰县,发现的岩画群,包括嘉峪关岩画,一直到新疆的哈密再往西,他这个北方岩画重要的组成部分,截至目前我们发现,在嘉峪关黑山地区,有六处二百余幅岩画的存在,这些岩画从年代大致来看,最早的到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和战国时期,以及到明代之前的每个朝代的文化现象,在黑山地区都有遗存。

黑山岩画中,不仅有早期的石刻,还有反映隋唐时期游牧民族生活的画面,佛塔、经幡、转经者等,又是吐蕃在这里生活过的证明。岩画中有许多动植物图像,包括野牛、野鹿、野骆驼、黄羊、盘羊、虎、狼、野兔、旱龟和蕨类植物等,这些动植物有的喜温暖潮湿,有的喜干旱寒冷,这反映了河西地区气候由温暖潮湿向干旱寒冷的转变,植被景观由森林向草原荒漠的转变。除此之外,黑山岩画还在畜牧经济、舞蹈形式、宗教文化、自然变迁等方面,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特点,反映了人类自身为生存和繁衍所作的不懈努力,为适应环境所经历的成长。宗教、图腾、舞蹈与狩猎场面的力与美的表现,更展示了远古人类的精神追求。

国际史前科学副会长 意大利卡莫诺史前研究中心主任艾曼纽尔·阿纳蒂 :“这里风景非常秀丽,这里的岩画令人印象深刻,从这些岩画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和社会情况。我们可以从岩画中看到牛的图像,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层面,黑山岩画风景秀丽,不仅可以吸引游客来到这里,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目前,世界各地的岩画都面临着被损毁的危险,以非常快的速度在消失,一些专家甚至预测,到21世纪末期,全球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岩画或将消失。如何保护岩画,自然也成了这次考察的一个重要议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张亚莎认为,首先要盘家底。

西北师范大学的岩画作品展,就是岩画保护和开发的有益尝试,今天的艺术家,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与古人对话,他们一方面从岩画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也从岩画中体会历史的厚重和艺术的深切魅力。

用这种方式与古人对话,对大学生们来说,不亚于在美术课之外,又在生态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历史文化和宗教学方面,拓宽了视野。正如美国著名考古学家、印第安岩画研究专家阿丽斯·M所说,我们今天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岩画背后的历史,重建与古人的“联系”。

甘肃台报道。

更多精彩请点击: 甘肃新闻·聚焦全省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