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支农医师祁玮:下乡一年 受益一生(图)

14.03.2019  18:11

  “把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放在工作首位,方便群众就医,对前来就诊的患者,耐心检查,细心解答,用心指导用药。”这是祁玮支农一年来的真实工作写照。

  祁玮是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一名医生,从去年春节过后,他便开始了对口支援静宁县人民医眼科的工作。

  “下乡一年,受益一生”祁玮用这八个字总结了自己一年来对口支援的切身感受。

  “我是静宁的孩子,从小在静宁成长,在静宁学习,在静宁度过了我生命中最为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次来到静宁对口支援,让我有机会为家乡父老尽一份绵薄之力,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层的认识。”祁玮如是说道。

  在对口支援的这一年中,祁玮共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1000余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自体干细胞移植术200余例,共同性斜视矫正术30余例,鼻泪道置管术200例,鼻腔泪囊吻合术100余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100余例,青光眼虹膜周边切除术50余例,协助组建了眼底激光中心,并顺利开展眼底激光光凝术200余例……

  翻看祁玮的工作笔记,一个个鲜活的数字跃然纸上,而这些数字却汇聚成了“光明”与“希望”。

  “记得这次下乡我诊治过一位老奶奶。老人的家境不是很好,子女常年在外打工,自己还要在家照看两个小孙子,而老人左眼眼球萎缩,右眼白内障,可以说右眼的视力,是老人生活的全部希望。”面对如此情境,祁玮的压力自然不言而喻。

  术前反复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术中力求精益求精。因切口小,反应轻,所以老人康复的也很快,术后视力恢复到了4.6。

  “当第二天揭开老人眼前纱布的时候,重见光明的那一刻,我看到了老人家眼眶中打转的泪水,当时在场的人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老人难掩的激动之情。此刻的我更明晰了自身工作的意义和自己所背负的责任。”往事历历在目,祁玮如数家珍。

  深入基层、学以致用、服务病患是祁玮多年来的工作信条。

  从参加工作至今,每每遇到下乡义诊,祁玮都会主动申请,当被问及从业十多年来参加过多少次义诊时,祁玮笑着说:“准确的数字我也记不清了,只要有机会我就去,踏踏实实地服务好基层病患,让他们摆脱病痛之苦,这是医生最想看到的。”

  医路艰辛,医者仁心。

  从15年前的初出茅庐,到主治医师,再到现如今的甘肃省眼科专业委员会眼眶病组副组长,一路走来,繁忙和劳碌相伴始终。

  在祁玮看来,选择就要尊重。既然当初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所谓的忙也好,累也罢,都是工作的“必须品”。

  如祁玮所言,这是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忙是充实,累是踏实。当看到病人在自己手中重新燃起生活希望之时,当听到病人痊愈后的连声道谢时,忙和累,反而成了自己工作的动力,同时也赋予了自身工作更大的价值。

  “传技术,带人才,帮管理”是支农工作重点,不断使自身知识资源优势得到最大化共享,积极帮助帮扶单位科室开展新业务也是支农工作的题中之义。

  “我们与基层医生不仅是师徒,更是朋友。要让基层医生敢想敢问,只有在不停的询问中,才能切实的提高临床经验。”作为获得此次对口支援先进个人的祁玮,更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攒的临床经验分享给了基层医务人员。

  最好的教学,莫过于深入临床一线。门诊上,祁玮详细讲解每一个病例,从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到门诊病例的规范书写,将自己好的习惯通过实际工作,详细地分享给基层医生。包括与病人的沟通,询问病人的既往史,家族史等,不能仅看疾病的表面,更要通过每一个细节,去探寻疾病的成因,只有通过这些事无巨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和手术方案。

  “静宁县人民医院虽然是一个基层医院,但由于这里地处静宁县中心,负责了全县四十多万人口的疾病诊治,工作量大、面宽,难度大,责任重。但是,科室医护人员积极认真的工作态度,令我感动。”支农工作即将结束,当地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却深深地镌刻在祁玮的脑海里。

  祁玮说:“这些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刻苦钻研医术,提高自身医疗服务水平,为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  张慧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