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甘肃蓝皮书》成果发布会成功举办

08.01.2021  18:50

  2021年1月8日,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院、省民委、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统计局、兰州市社科院、省社科院平凉分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读者出版集团等单位联合举行2021年度《甘肃蓝皮书》成果发布会在兰州成功举办。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马廷旭主持了本次发布会,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王成勇出席本次发布会并发表讲话。

  出席本次成果发布会的领导有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王成勇、省文旅厅副厅长田学功、省民委二级巡视员杨斌、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升、河西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兵、省社科院院长王福生、副院长安文华、马廷旭、王俊莲、纪委书记王琦、副院长董积生。

  参加发布会的还有:省委宣传部、省民委、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统计局有关处室负责人,甘肃人民出版社和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兰州市社科院、省社科院平凉分院、天水分院、白银分院、河西分院、武威分院、永昌基地、金塔基地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以及中央驻甘媒体和省内媒体的记者朋友,省社科院的专家学者、职工共180多人。

    发布会上,省社科院院长、甘肃蓝皮书总主编王福生指出:今天发布的10部蓝皮书,在选题和框架设计、内容撰写上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加强了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甘肃打造“五个制高点”、乡村振兴战略、新冠疫情防控机制、“十四五”规划、住房市场、城乡建设、兰州城市群、对外贸易、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选题研究,基本覆盖了当前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做到了紧跟时代,反映当下。

  迄今为止,《甘肃蓝皮书》已走过了十五个春秋。《甘肃蓝皮书》的发展、壮大,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精神的过程,是合作编撰蓝皮书的甘肃有关部门和地方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过程,也充分展现了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作为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向现代特色智库、高端智库、数字智库转型的创新历程。2006年《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面世,标志着“甘肃蓝皮书”正式诞生。至“十一五”末,《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报告》《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相继面世,“甘肃蓝皮书”由原来2种增加到5种。2011年首倡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西北五省区社科院联合编研出版《中国西北发展报告》。从2014年起,加强与省内重要部门和市(州)合作,先后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商务厅、省统计局、酒泉市共同编研出版《甘肃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分析与预测》《甘肃民族发展报告》《甘肃商贸流通发展报告》《甘肃酒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8年与省精神文明办、平凉市合作编研出版《甘肃精神文明发展报告》《甘肃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9年与省文化和旅游厅、临夏州合作编研出版《甘肃文化旅游业发展报告》《临夏回族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年与宁夏、青海、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区社科院合作编研《黄河流域蓝皮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报告》。2020年兰州市社科院主动与我院洽谈,共同合作编研出版《甘肃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至此“甘肃蓝皮书”的编研出版规模发展到16本,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县域、住建、商贸、旅游、民族等领域,地域范围从省内市(州)拓展到“丝绸之路经济带”、黄河流域的国内主要相关区域。

  经过十五年的努力,《甘肃蓝皮书》编纂规模由最初的2种发展到如今的16种,社会影响由最初省社科院的科研平台,发展成为如今的甘肃省内智库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品牌,社会科学的学术品牌,思想文化领域的标志品牌,甘肃有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工作成就的展示品牌。《甘肃蓝皮书》以其优质的内容、客观的数据和鲜明的特色,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持续扩展,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和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面,彰显出越来越独特的价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五年来,《甘肃蓝皮书》传递给社会的,是其中蕴含的更为重要的一种观察与思考社会问题的态度与方法,是在理性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蕴含其中的发展趋势与内在规律的客观认识。

  《甘肃蓝皮书》始终秉持稳定规模、完善机制,提升质量、扩大影响的编研理念,在选题和框架设计方面,紧密结合世情、国情、党情及省情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跟时代、反映当下。《甘肃蓝皮书》始终坚持追踪前沿、创新驱动、服务党委政府宗旨,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密切跟踪学术前沿,持续拓宽研究视野,及时掌握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突出《甘肃蓝皮书》优势、特色。二是坚定开放合作,更好利用省内外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社科研究渗透融合,建构数字化时代蓝皮书编研体系,驱动《甘肃蓝皮书》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三是面向全省发展需求,聚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向党委政府决策和社会提供事实依据充分、分析深入准确、结论科学可靠、对策具体可行的研究成果,促使《甘肃蓝皮书》更加“接地气”。马廷旭副院长深情回顾了《甘肃蓝皮书》的发展历程,并向一直支持、推动《甘肃蓝皮书》发展的相关单位和新闻媒体朋友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接着,《甘肃蓝皮书》的首席专家分别发布了《甘肃经济蓝皮书(2021)》《甘肃社会蓝皮书(2021)》《甘肃舆情蓝皮书(2021)》《甘肃县域蓝皮书(2021)》《甘肃文化蓝皮书(2021)》《甘肃住建蓝皮书(2021)》《甘肃商务蓝皮书(2021)》《甘肃平凉蓝皮书(2021)》《甘肃文旅蓝皮书(2021)》和《甘肃兰州蓝皮书(2021)》10本蓝皮书的主要研究成果。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王成勇在讲话中指出,《甘肃蓝皮书》的诞生、发展,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精神的体现,充分展现了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作为传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向现代特色智库、高端智库、数字智库转型的创新历程。自2006年编研出版《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和《甘肃舆情分析与预测》开始,持续发挥《甘肃蓝皮书》品牌效应,在经济、社会、舆情、城乡建设、县域、文化、商务、旅游等方面深入研究,硕果累累。经过十五年的努力,《甘肃蓝皮书》以其优质的内容、客观的数据和鲜明的特色,发挥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持续扩展,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创新和陇原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面,彰显出越来越独特的价值,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五年来,《甘肃蓝皮书》传递给社会的,是其中蕴含的更为重要的一种观察与思考社会问题的态度与方法,是在理性分析基础上形成的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蕴含其中的发展趋势与内在规律的客观认识。

  王成勇强调,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省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为谋划发展的对策建议,希望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持续打造《甘肃蓝皮书》,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团结一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附:首席专家发布词

 

 

精准把握甘肃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力点》

——2021年甘肃经济蓝皮书发布词

王晓芳

2020年甘肃经济逆势增长动能增强,1-9月,实现生产总值6444.3亿元,同比增长2.8%,位列全国第三,西北第一。经济总体运行稳中向好,经济韧性增强,经济基础更加稳固。

一、2020年甘肃经济运行特点

1.粮食及六大特色产业稳定增长,“甘味”农产品产销两旺

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高出同期全国水平。粮食稳产,猪、牛、羊、家禽存栏出栏均同比增长,蔬菜、水果、中药材分别增长了5.5%、5.9%、7.6%。以电商平台、直播带货为主的线上销售快速增长,带动“甘味”农产品热销。

2.工业增加值增速全国领先,工业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

1-9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增速全国领先。十大生态产业投资增加,工业发展新动能持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18.8%、19.3%。

3.服务业恢复性增长,邮政电信软件快递业加速增长

邮政业务量同比增长26.2%,电信业务量同比增长30.9%,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35.7%,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6%。

4.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步回升态势, 民间投资加速回暖

1-9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0.6%,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1.4%,民间投资增长10.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升为43.4%。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受阻,扩大内需仍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4.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下降4.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下降3.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下降3.3%,餐饮收入下降12.6%。

6.对外贸易环境结构发生变化,增强出口新动能日益迫切

1-9月,全省进出口总值271.8亿元,同比下降2.0%。其中,出口下降35.3%;进口增长15.7%。矿产品出口下降79.2%,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下降43.7%。高新产品出口增长3%;特色农产品出口增长15.8%。

7.财政收支同比下降,民生支出比例显著提高

1-9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6%,其中:税收收入下降5.0%,非税收入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30.6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公共卫生、农业农村、灾害防治及应急、最低生活保障、就业补助、扶贫等11类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高达80.8%。

8.各项贷款增长继续放缓,个人存款大幅度提高

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继续放缓,前8个月,新增各项贷款879亿元,同比减少58亿元。其中单位中长期贷款增速持续回落,单位短期贷款负增长,个人贷款增速缓慢下降;各项存款保持稳定增长,其中企业存款继续负增长,个人存款增速大幅度提高,同比增长13.8%,财政性存款同比多增。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甘肃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2020年前三季度,甘肃多项经济运行指标跃居全国前列,但也看到,面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波谲云诡以及国内经济增长中枢下移和疫情的多重冲击,能否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实现快速发展的预期效果,还面临着如下五大“短板”。

1.经济总量小,内循环支撑力弱

甘肃经济总量在西部12个省份仅位列第9位,不足陕西省1/3,仅及贵州省一半多点,2020年前三季度人均GDP只有2.43万元,与全国人均GDP5.16万元比相差2.73万元。

2.人均收入低,消费能力有限

2019年,甘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均为倒数第一。2020年前三季度甘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于全国平均7757元、5420元。

3. 内需市场规模偏弱,消费增长难度加大

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663.6亿元,占全国273324亿元的0.97%。

4.外贸依存度不高,贸易逆差逐年扩大

2019年,甘肃外贸依存度仅为4.4%,大大低于全国平均35%的水平,也远低于西部重庆(24.5%)、广西(22.1%)、四川(14.5%)、陕西(13.6),与宁夏比,也还差两个百分点。近五年来甘肃外贸逆差问题比较突出,并呈凝固化方向发展。2020年1-9月,甘肃外贸逆差扩大到147.6亿元。

5. 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够

2020年上半年,甘肃新设立的市场主体数为13.62万户,贵州新设立的市场主体数为27.1 2万户。甘肃非公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8.5%,仅仅高于青海省和新疆自治区。

三、 精准把握甘肃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力点

甘肃省虽然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地理节点上,要打通堵点,补强短板,把准八点,精准把握甘肃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发力点。

一是把准切入点,加快推进卓有成效的双向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二是把准核心点,着重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少、融资慢问题。

三是把准发力点,在畅通汽车消费梗阻方面要着重发力。

四是把准提升点,瞄准“房住不炒”基本理念,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五是把准关键点,着力于提升甘肃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出口新动能。

六把准突破点,发展壮大出口导向型优势产业。

七是把准对接点,努力扩大甘肃与东盟国家贸易总额。

八是把准引导点,将国内外需求实现途径引导在电子商务平台上来。

2021甘肃社会蓝皮书》发布词

冯乐安

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2021)》,是“甘肃蓝皮书”系列成果之一,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科研人员撰写。本书回顾了过去一年甘肃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梳理了甘肃当前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尝试提出对策建议。

  全书分为“总报告”“发展篇”“专题篇”“疫情防控篇”四个部分。总报告指出2020年甘肃社会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态势。发展篇侧重综合分析,对甘肃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社会救助总体形势、公共安全形势以及城市发展形势展开了分析。专题篇侧重具体领域,对甘肃科技创新机制优化、农村社会治理创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状况、大学生返乡创业、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等进行了研究。疫情防控篇聚焦防疫抗疫伟大实践,对基层防控新冠疫情经验、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期间流动人口管理、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等进行了讨论。

  《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2021)》认为,2020年甘肃经济稳步运行;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前三季度,甘肃城镇新增就业29.04万人,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5.4万人;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前三季度,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消费贡献明显提升;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最后8个贫困县全部通过脱贫验收;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当然,甘肃社会发展也面临困难与挑战,例如居民就业压力长期存在;城乡居民收入结构仍不平衡;新冠疫情带来社会整体转变等。

  《甘肃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2021)》指出,2021年甘肃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做好“十四五”规划;在社会发展方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改革收入分配倡导理性消费;统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做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进而为加速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2021甘肃舆情蓝皮书》发布词

许振明

2020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奋勇担当,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这一年,甘肃舆情热点话题丰富,舆情热度高位运行,总体平稳向好,主旋律突出,正能量充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特征、新趋势。

1 、社会主流舆情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以我们的重点监测数据为例,近九成的被访者对甘肃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表现出乐观态度,94.04%的被访者表示对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信心,有94%受访者对当地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表示满意,有74.68%的被访民众认为小康社会建成的标准之一就是自己所居住的地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改善等等,此类数据还比较多,表现出主流舆情更加成熟,更加理性。这种成熟和理性,不仅表现在广大民众对党和政府倡导的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广泛支持,而且表现在民众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能够有理性的思考。

2 、舆情热点主要围绕民生问题展开

通过我们实地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统计显示,教育、住房、生态环境保护、养老与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医疗、反腐败和干部作风、就业、经济发展形势、公共卫生与疫情防控,为甘肃2020年舆情热度排名前十位的热点事件(话题)。与前些年舆情聚焦于困难群体的生存问题以及体制机制议题不同,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老话题”在“新热点”助推下屡屡凸显,几经舆论洗礼却仍能激起热烈反响,不仅充分体现了民生、生存健康话题燃点低、爆点多的特点,也表明社会各阶层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诉求日益强烈,但相应领域的社会建设水平和治理能力还有所欠缺。

此外,收入分配、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看病难看病贵、食品安全问题、反腐、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众多问题也屡屡成为民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演绎出一个又一个的舆情热点。

需要强调的是,2020年度的舆情热点多围绕新冠肺炎疫情展开。如向抗疫一线医护工作者学习致敬、地摊经济、复工复产、“六稳六保”“光盘行动”等成为热点。

3. 主流媒体主力军作用得到很好发挥,舆情空间日益清朗

2020年,甘肃主流媒体正面宣传和舆情引导能力不断加强,主流舆情传播力进一步提升。针对网络传播平台多样化、传播内容多样性的实际,主流媒体坚持以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唱响时代主旋律,讲好甘肃故事,为抗击疫情、复工复产、脱贫攻坚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贡献力量,在引导舆情方面发挥了“定音锤”作用。针对社会热点容易引发网上质疑和网下跟风的网络传播新特点,努力做到敢于亮剑、为民发声、引领舆论,主流媒体“压舱石”作用凸显。不少新闻热点经网络爆料后,越来越多的网友在评论区留下“等官方”“不站队”“蹲权威消息”等言论,舆情空间清朗程度不断增强。

4 、网络舆情基本平稳,政府应对能力提升

梳理2020年网络涉甘事件,可以看出网络舆情总体平稳,出现个别影响力较大的舆情事件,如“兰州布病事件”“敦煌陷阱公厕”等,受到舆论高度关注。政府能够在事件发生后快速回应、及时处置、公开信息,应对能力不断提升,政府舆情处置趋于成熟。此外,甘肃各地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建设领导干部应急演练基地、舆评中心、融媒体中心等,提高了舆情处置能力。但是,一些事件的处置也暴露出政府舆情管理能力欠缺、危机应对能力不足、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等问题。

5. 舆情敏感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通过梳理近5年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舆情敏感期一般全年呈现出两个高发期。其中,3月至5月为第一个高发期,4月为较多年份敏感信息首个峰值点,8月至10月为第二个高发期,9月为较多年份敏感信息次峰值点。每年2月和6月为敏感舆情低发期,敏感舆情在这两个月普遍呈现低走态势。

6 、2021年甘肃舆情形势预测

 

当前,甘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各项事业稳定发展,党风政风明显好转,社会和谐进步,民众关注的各种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有效解决和改善,民众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预测2021年舆情态势整体稳定,发展形势健康向上向好。

 

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报告(2021)》发布词

      王建兵

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报告(2021)》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和甘肃省统计局合作编写,评价甘肃县域发展水平的年度报告。甘肃县域蓝皮书已经成功出版了14年,其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得到学界和社会的认可。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总报告。综合分析甘肃省86个县(市、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结合构建的县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县域发展的问题与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二是县域篇。构建了2019年甘肃县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发展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社会保障竞争力、公共服务竞争力、人居环境竞争力、社会结构竞争力和科学教育竞争力8个一级指标,以及21个二级指标和65个三级指标。其次是使用2019年甘肃省86个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县卡数据和财政统计数据,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并对县域发展水平进行打分、分类和排序;三是农村篇。选择当前甘肃农村发展的相关专题和热点进行研究,主要有甘肃农村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甘肃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与难点、甘肃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展及问题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农业“走出去”问题研究、甘肃主要农产品供给与保障体系研究等,通过专题研究,以期为十四五时期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提出可参考的建议与对策。

一、下面的首先要公布的是,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十强县的排名

县域蓝皮书从第三方的视角,使用甘肃县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县卡数据对甘肃省86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得出甘肃县域综合竞争力十强县是:

城关区、安宁区、七里河区、凉州区、西峰区、西固区、肃州区、甘州区、  白银区、榆中县

八个单项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县,确定为最具竞争力县,名单如下:

1、最具宏观经济竞争力的是城关区

2、最具产业发展竞争力的是安宁区

3、最具基础设施竞争力的是城关区

4、最具社会保障竞争力的是天祝县

5、最具公共服务竞争力的是阿克塞县

6、最具生活环境竞争力的是两当县

7、最具社会结构竞争力的是安宁区

8、最具科学教育竞争力的是民勤县

二、甘肃省县域发展的问题与特征

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呈低速增长,且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拉大。从县域经济整体情况来看,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值为95.65亿元,较上年增长6.97%。但由于存量太小,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二是县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突出;2019年甘肃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均衡,县域各子系统发展程度差异性较大。宏观经济竞争力、产业发展竞争力、科学教育竞争力、基础设施竞争力、人居环境竞争力,其标准差均较上一年略有增大,县域之间差异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三是县域公共服务短板明显,人口出现回流趋势;从公共服务竞争力分布来看,地理位置特征及贫困特征均较为明显,河西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公共服务竞争力相对较好,而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竞争力水平相对较低。全省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差是136万人,人口流失率为-3.65%。较2018年的277万人,回流141万人。

四是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发展目前尚未达到高质量的标准;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不足。目前甘肃省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仅为1.54:1,远低于2.1:1的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生态宜居成为发展亮点。通过深入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和“六项任务”,全省大部分村庄环境明显改善,长效运行管护机制初步建立,探索形成了一些适合各地实际的整治模式和做法。

六是县域教育投入持续增加,但科技投入明显不足。县域科学教育竞争力均值为79.85,处于中势,其极差、方差、标准差均相对较大,县域之间发展很不均衡;科教支出竞争力均值为77.33,处于中势;科教资源竞争力均值为74.56,处于一般劣势。

三、对策与建议

明年是“十四五”规划发展的开局之年,更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时代篇章的关键之年。各县要把握机遇、谋划好具体工作,最大限度把中央关怀、政策机遇转化为我们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和成果,努力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

一是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县域高质量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三是大力弘扬担当实干精神,树立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四是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五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

六是提升县城公共服务能力,补齐城镇化发展的短板。

 

 

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21)》发布词

戚晓萍

一 、设计应用甘肃文化发展系列评价指标体系

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2021)》开发设计出“甘肃省文化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甘肃省文化发展地区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甘肃省文化发展相对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模型。并应用这些指标体系从事数据测算,科学评估甘肃全省及14个市州的地区文化发展态势。

二 、数据显示2019年甘肃省文化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9年,甘肃省文化发展总体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全省文化发展综合水平再上新台阶,最大亮点表现为文化思想伦理导向指数不断实现快速跨越式增长。与前一年同期相比,2019 年甘肃省文化发展综合指数增长6.70分,全省文化发展综合水平增长幅度5.37%;全省文化思想伦理导向力水平指数增长6.50分,增长幅度达41.2%。

甘肃各地区文化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与上年同期相比,14个市州的地区文化发展综合指数均实现正向增长,各市州文化产业需求端拉动力普遍上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普遍显著提升。

三 、2019年甘肃省14个市州地区文化发展指数排名出炉

酒泉市、嘉峪关市、兰州市,位居地区文化发展综合指数前三。

兰州市、甘南州、酒泉市,位居地区文化资源聚集度指数前三。

酒泉市、嘉峪关市、兰州市,位居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指数前三。

嘉峪关市、酒泉市、甘南州,位居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指数前三。

兰州市、嘉峪关市、白银市,位居地区文化思想伦理导向力水平指数前三。

四 、黄河文化田野调查报告突显甘肃民众弘扬传统的担当作为

天水古琴文化、民勤骆驼客文化、通渭耕读文化,是黄河甘肃段不同生态环境所孕育的三项传统文化,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生活气息浓郁。本皮书以上述三项黄河文化事项在当地民众生活中的传承与弘扬为选题,展开田野调查研究。

研究认为天水古琴文化为稀缺型文化资源储备,具有深厚的发展动力与挖掘潜能;民勤骆驼客文化需要聚合资源,延伸骆驼客文化产业链条,构建“大骆驼”文化体系;通渭耕读文化可借助当前发展机遇,试点改革,打造耕读文化示范区、实验区、特色村镇、书画旅游目的地。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展示甘肃各界合力共建 “非遗”活态传承

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前形成了政府管理、学校教育、民众参与,合力共建的良好局面,“非遗”事项得到了活态传承。本皮书就当前甘肃“非遗”保护中的数字化保护、职业教育保护、生产性保护,以及“非遗”传承等内容,进行专题研究,梳理已取得的成就,反思尚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六、“两长”文化、乡村文化等报告反馈重大文化部署在甘有力践行

2020年,甘肃编制了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加强文化保护、深化文旅融合,积极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新乡贤和乡村文化人才,通过文化引领、视频传播、民间艺术创作等途径,参与甘肃乡村文化振兴,参与抗疫宣传,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甘肃民众“文化自信”日益觉醒,甘肃地方特色文化越来越受到产业开发者热捧,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特色文化“IP”已成为甘肃文化资源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引擎。

七、“文化大事记”为甘肃文化发展留下历史记录

“文化大事记”梳理、编纂2019-2020年度甘肃文化发展大事133件,为全省文化建设重要工作留下历史记录。

 

 

 

《(2021)甘肃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分析与预测》发布词

何苑

我代表住建蓝皮书课题组,发布《(2021)甘肃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成果。《甘肃住建蓝皮书》是在甘肃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完成的。全书分为房地产和城乡建设两部分,由两个总报告和11个分报告组成。总报告对全省房地产市场和城乡建设的发展态势进行全面和综合的分析,分报告则基于相关调研基础上对全省房地产市场、城镇化及城乡建设等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个案分析或深度诠释,同时我们对“十四五”全省的住房形势和城乡建设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从全省住房市场发展看,2020年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上半年全省房地产投资增速出现了波动,房地产投资仍然是拉动甘肃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力量。预计2021年,甘肃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稳定增长,住房市场将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展望“十四五”全省的城镇住房形势,仍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动摇,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一是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重点,着力扶持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二是强调因城施策,市州各级地方政府对住房市场的调控和监管职责将不断强化;三是老旧小区改造将成为“十四五”时期住房保障的重点。

从全省城乡建设发展看,2019年以来,围绕惠民生补短板,全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现有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省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一是城镇基础设施持续改善,重大城镇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带动效果显著。截至2020年6月底,全省在列的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总额达330.94亿元,为新型城镇化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结合精准扶贫,甘肃省全面推进现有农村危房的改造,尤其是贫困户的危房改造。2016—2019年,全省累计投入补助资金51.43亿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6.61万户,截至2019年年底,全面完成了全省农村现有存量危房的改造。三是全省全域无垃圾治理行动成效明显,不仅全省城乡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提升了农村环境治理能力。目前,全省农村92.7%的行政村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运输,57.7%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兰州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但也存在城乡建设投资增长乏力、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任务重等问题。

“十四五”期间,对全省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十四五”发展新基建的规划布局,综合集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省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二是加快城镇公用设施建设。“十四五”时期,甘肃省进一步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城镇发展的短板。三是从美化城市环境、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四是完善农村垃圾治理体系,包括合理规划建设农村垃圾收运处置设施,加强农村垃圾清运处置管理,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和资金投入。五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加大智能建造在全省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造,加快建造方式转变,实现全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六是推进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

 

 

 

2020年甘肃商务发展亮点及2021年发展对策建议

——2021年甘肃商务蓝皮书发布词

王晓芳

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和对外贸易环境趋紧的双重压力,甘肃商务系统围绕落实中央“六稳”要求和“六保”任务,仍取得了一些突破和亮点。

一、四大突出亮点,充分展现出甘肃商务发展的韧性

亮点一:借“机”造“势”活跃国内市场,八大行动促使消费品市场趋稳回升

2020年,甘肃省商务系统通过八大行动,借“机”造“势”活跃国内市场,1-8月甘肃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8.0亿元,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6个百分点。

亮点二:借“船”出“海”逆境中抗压前行,九大举措持续发力进出口增速明显前移

甘肃省借国际货运班列、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这几条大“船”,逆境中抗压出海,2020年1-8月,实现外贸进出口229.1亿元人民币,取得了进出口总额增速、进口增速、出口增速在全国的位次均与上年明显前移的明显成效。以集成电路及其组件为主的高新产品和以苹果汁、白瓜子为主的农产品出口增长强劲,其中集成电路及其组件出口占全部出口的24.5%,这是近年来甘肃出口领域一大亮点,表明甘肃作为全国第二大集成电路及其组件生产基地,已经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农产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21.0%。

亮点三:“挑”上“串”下,线上线下融合,“云招商”深刻引领了甘肃招商引资新模式

在招商方面, 2020年1-6月,共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1107个,省外到位资金1403亿元。第26届“兰洽会”,以线上为主、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  云上“逛”展馆、“云招商”、“云促销”成最大亮点。

亮点四:西“突”南“冲”,通道物流枢纽建设及国际货运班列取得重要突破

1-8月,甘肃国际货运班列共发运221列(7384车),累计货运12.3万吨,货值12662万美元。其中,中欧班列65列,中亚班列8列,南亚班列发运11列车,陆海国际贸易新通道发运137列,比2019年全年新增103列,占全部国际货运总列数的62%。

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及外贸依存度过低,是甘肃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主要的国内外市场压力

压力一:内需市场规模偏小,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近几年,甘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例还不到1%。从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来看,一般意义上,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拉动经济增长0.2%,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拉动经济增长0.8%,是投资的4倍。全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六成,已经连续六年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引擎”。2018-2019年,甘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仅为32.3%、42.6%。

压力二:外贸依存度不高,贸易渠道单一所带来的不稳定性风险加大

  2019年甘肃对外贸易依存度仅为4.4%,大大低于全国平均35%的水平,也远低于西部重庆(24.5%)、广西(22.1%)、四川(14.5%)、陕西(13.6),与宁夏(6.4)比,也还差两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对亚洲市场依赖性过大。甘肃与亚洲的贸易在3/5上下,亚洲不仅是甘肃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也是甘肃最牢固的进口来源地。说明甘肃进出口市场过于单一,过于依赖亚洲市场,增大了对外贸易稳定性、扩张性的风险。甘肃外贸不仅过于依赖亚洲市场,而且从最大贸易伙伴和进出口国别位次看,哈萨克斯坦是甘肃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国香港特区是甘肃第一大出口目的地。表明进出口国别过于集中,给甘肃进出口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

三、刺激需求,牵引供给——2021年甘肃商务发展对策建议

2021年,要将重点放在改善营商环境,在带动性明显的大额消费上下功夫,积极消解消费领域“梗阻”,积极扩大内需,激活出口潜能,为“十四五”时期全面释放甘肃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打开新的内外市场局面。

对策一:激活消费潜能,使消费成为拉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一是全力消解汽车、住宅消费升级的环境、政策梗阻,综合施策,畅通大额消费品升级通道,全面提升消费层级,扩大消费总额。

二是全面推动消费内容和技术升级,构建多元化、智能化消费场景,促进零售行业线上线下齐发展。

三是加速文旅与夜间经济融合,实现消费空间和时间的延伸,在时间和场景上衍生消费链条,创造新消费增长点,进一步释放西部地区旅游红利。

四是稳就业,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稳定市场消费基础。

五是全面提升企业发展活力,企业始终是稳就业、增收入、强消费的基石。

六是努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持续实施家电更新换代下乡等专项活动。

对策二:激活出口潜能, 在全球产业链重塑过程中积极扩大省内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一是突出提升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战略地位。应将增强甘肃出口新动能的关键点放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上,培育和扩大出口企业主体总量,巩固和提高陇原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二是突出发展壮大出口导向型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壮大现代物流产业、特色农业和中药材、先进制造业、矿产资源加工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五大出口导向型优势产业,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

三是充分利用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努力扩大甘肃与东盟国家贸易总额。

四是在“十四五”时期,加快完善甘肃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带动促进内需外贸总额共同提升。

 

 

 

甘肃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1)》发布词

程黎君

 

很荣幸代表课题组,对《甘肃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21年)》蓝皮书成果进行发布,这也是我第三次参加全省蓝皮书编写成果集中发布会!这次发布的甘肃平凉经济社会发展报告是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指导下,在平凉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由甘肃省社科院与甘肃省社科院平凉分院合作编写而成。本报告深入分析了平凉市经济发展的形势、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在篇章结构上包括总报告、理论篇和调研篇3部分,14个专题,约20万字,

一、当前甘肃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

2020年,平凉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打赢疫情防控、经济恢复以及脱贫攻坚等硬仗,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各项改革纵深推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2020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30.33亿元,增长3.2%,比全省增速(2.8%)高0.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一、  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0.1%、24.7%、55.2%。

二、2021年甘肃平凉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

2021年平凉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平稳回升稳中有进的势头。从有利因素看,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工业生产稳定增长,累计增速持续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房地产投资拉动明显,第三产业稳中有进,财政收支稳定增长,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社会民生稳定发展。总的来看,2020年全市经济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经济持续恢复增长,“六保”“六稳”任务落实成效显现。但也要看到,2021年国际国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外部疫情再次出现反弹,世界经济处于疫情冲击和经济恢复的角力之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国内经济恢复进程中,一些新情况、老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矛盾凸显,夯实经济持续发展基础还需要努力。平凉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工业规模总量较小,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疫情对消费影响仍在持续等不利因素。

三、2021年甘肃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2021年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要继续按照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战略定力,全面落实“党建统领,‘四化’统筹,交通先行,产业支撑,振兴乡村,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聚力发展陇东旱塬特色农业,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深度挖掘崆峒道源文化内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统筹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发展高地、黄河流域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陕甘宁三省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黄土高原绿色发展先行区、陕甘宁三省区职业教育高地和康养中心,为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一是把握战略机遇。 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及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把握省委省政府支持陇东发展的机遇,围绕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做大做强绿色煤电产业、构建特色优势生态产业体系、不断扩大开放开发四个方面,重点抓好十二项工作开展落实,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努力形成支撑全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是弥补发展短板。 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政策机遇,优先发展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在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设尤其是高铁短板上有所突破,打通交通制约瓶颈,提升硬件设施,尽可能地缩小区域差距。

三是聚焦重大项目。 要把抓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聚焦能源综合利用、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农业产业化、文化旅游养生、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六大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发挥重大投资项目牵引作用,以项目培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四是践行绿色发展。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走开发生态化、生产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绿色发展之路。

五是加快产业转型。 以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为重点,立足生产和生活消费升级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传统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向质量提升、绿色低碳、服务优化、品牌高端等方面发展。

六是激活发展动力。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深化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2021文化旅游业蓝皮书》发布词

侯宗辉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曾经一度给文化旅游业按下了暂停键。但甘肃文化旅游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在这场“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时代“答卷”,呈现了逆流而上的蓬勃生机与“靓丽”风景。总体而言,2020年甘肃文化旅游业发展在以下八个方面尤为突出:

一是文旅产业复苏回暖显著。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甘肃聚焦企业纾困,加强产业项目建设,策划“你是人间四月天”“陇上花开·乡约甘肃”等活动,成立甘肃文旅企业家俱乐部,开行“环西部火车游”专列,有序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如期召开“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等务实举措,全省文旅产业实现了有序复苏,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向好发展。

二是乡村旅游发展异军突起。 甘肃省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乡村,乡村旅游占据全省文化旅游市场的半壁江山。2020年9月12日,全国乡村旅游与民宿工作现场会在兰州市榆中县召开。截至目前,已建成300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0个田园综合体,推出60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生态产业的排头兵、脱贫攻坚的突击队、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三是文旅助推脱贫成效明显。 2020年初,省文旅厅通过安排文旅产业扶贫带动项目资金、提前下达旅游专项资金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全省设立的106家各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已经吸纳就业人口5083人,8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纳入全国消费扶贫产品目录和数据库。全省文化旅游业累计带动55.46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创造了“美丽战胜贫困”的生动样板。

四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2020年,全省拨付“戏曲进乡村”演出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费等累计8000多万元。截止目前,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907万人次,文化馆年服务2303万人次,全部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既定任务。完成金昌、张掖、白银等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任务。“乡村舞台”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建成了659个乡镇数字文化驿站、744个村级数字文化服务点。

五是文旅创作演艺全面复苏。 在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创排展演的方式,创作戏曲、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抗疫文艺作品3600多部(幅)。《又见敦煌》《回到张掖》等文化旅游驻场演艺逐步常态化,《天水千古秀》精彩首演,话剧《八步沙》、舞剧《飞将军李广》、陇剧《大禹治水》等剧目加紧创排。“春绿陇原”正式登陆“学习强国”甘肃平台,打造普惠广大人民群众的“云端”艺术盛宴。

六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水平不断提高。 为确保全省文化旅游市场规范有序,全省先后组织“雷霆行动”“暑期整顿”“利剑行动”“旅游市场专项整治”“市州交叉暗访”等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举办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培训班、督导调研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情况等,形成全省联动、区域联动、部门联动的综合整治合力,推进法治文旅建设向纵深发展。

七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中宣部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敦煌女儿”  樊锦诗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意见》,启动了马家窑遗址等黄河文化主题史前遗址公园设计方案,推动开展伏羲庙等数字化保护勘察项目,全系统全方位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八是“如意甘肃”文旅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一会一节”被文旅部赞誉为文旅融合的典范;联合相关省区组织开展“环西部火车游”推广营销活动,联通陆海丝路,全面打响“环西部火车游”旅游品牌。建立“如意甘肃”网红直播孵化基地;创造全国第一个省级文化旅游短视频直播集群;精心策划“丰收了·游甘肃”文化旅游惠民活动,全方位展示了“如意甘肃”品牌形象和文旅魅力。

回顾十三五,甘肃入境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13.8%和50.4%,年均增长38%和43%。近4年来,甘肃累计接待游客11亿人次、综合收入754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显示出增长和增效两旺的良好势头。

展望十四五,甘肃文化旅游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全面振兴与实现新增长尚需时日,“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化旅游品牌营销合力仍需加强,人均文化旅游消费水平提升仍将面临较大挑战。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激发乡村文旅消费潜力。 积极探索建立甘肃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与A级景区旅游多级联动发展机制。大力宣传“甘肃人游甘肃”活动,激活文化旅游市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速推进陇东、河西、陇东南、甘南临夏等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第二 抢抓机遇,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 线上线下联动,省内省外发力,串点连线,不断推出红色旅游产品。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基地、青少年研学基地、工业遗产保护展示基地和企业精神传承弘扬基地,把甘肃打造成传承红色基因的新高地。

第三 统筹推进 “(甘肃段)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文旅融合。 整合各类资源,深入挖掘甘肃长城、长征、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优势。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协调推进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或提升改造一批具有典型文化标识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形成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文化标识群落,推进文旅融合。

第四,促进康养、体育与文化旅游联动发展,不断放大文旅综合效应。 甘肃资源禀赋独特,具备培育健康、养生、养老、田园、休闲、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康养体育旅游项目的落地孵化,加速康养、体育和文化旅游融合。

第五,完善城市群建设协调管理机制,促进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完善城市群建设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以全域旅游和“新基建”为抓手,提升城市群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发挥河西走廊区位、交通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支持河西走廊城市群建设,带动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化发展。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最后,我代表课题组,对本书在调研、写作、出版等工作中给与大力支持的单位与人员,表示诚挚感谢。

 

 

 

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发布词

曾月梅

我代表《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编研团队,对兰州蓝皮书编研成果进行发布,这是兰州蓝皮书发布以来第一次纳入全省蓝皮书系列集中发布。

      这次发布的《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2021)》是由甘肃省社科院与兰州市社科院合作编写而成的,全书分为总报告、经济篇、社会篇、专题篇和综合篇五部分,由23个子报告构成,共33万多字。主要通过对2020年以来兰州市宏观经济及社会发展、 “十四五”规划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经济社会热点领域的发展现状、做法成效、形势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新时代促进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和意见建议。

        一、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分析与预测

      2020年,兰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动经济持续企稳回升,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基本由负转正,消费、收入等个别负向指标的降幅大幅收窄,全市经济运行保持了基本平稳的势头。社会发展总体运行良好,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全面加强,贫困治理和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荣登“2020中国蓝天百强城市榜”第6位。

      根据2011-2020年数据初步预测,2020年全市一产增加值保持5.3%的增幅,2021年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全市一产发展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会保持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预计保持在5.5%左右的增幅。二产受疫情和国际市场萎缩的影响,2020年上半年增速下滑,但下半年快速增长,预计保持4.8%的增幅,2021年在大规模减税降费、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政策推动下,产业增加值预计保持5%左右的增幅。三产2020年受到疫情的强烈冲击,上半年停滞不前,下半年企稳回暖,全年预计产值同比下降,负增长;2021年受国家多项利好政策叠加影响,全年产业增加值预计保持7%左右的增幅。

      二、面临的挑战和应关注的问题

      受新冠疫情影响,兰州市经济发展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还面临着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是产业体系不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供应链尚处于中低端,工业发展空间受限、基础设施不到位,协同创新存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不足,政府引导需加强等问题。兰州市经济回稳增长仍需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双循环,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稳定工业增长势头、加大投资推进力度、着力提振消费需求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

      三、对策建议

      全力推动兰州高质量发展、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把政策红利迅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经济增长新引擎作用。

      一是加快推进关键领域改革。积极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行政审批、绿色金融等领域先行快试,加快推进兰白都市区国土空间规划、兰州—新区—白银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示范区研究,积极争取纳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兰西城市群发展赋能,建成全省自然条件严酷地区贫困人口易地安置主承接地。

      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进兰白自创区和兰白试验区一体建设、联动发展,抓好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放大政策集成效应,合力打造创新策源地。协同推进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升级。立足“兰州制造”,加快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引导支持骨干企业建链、延链、强链、补链,形成新的工业增量。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制造业赋能,培育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推动产业向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四是在“一带一路”次区域合作中发挥主动作用。充分发挥兰州核心枢纽地位、战略纵深地位和国家“肘掖”屏障地位,以 “一带一路”和陆海新通道的连接点和枢纽为支撑,形成国家战略储备、商贸物流、文化科教、医疗卫生、备灾服务的交通枢纽中心,在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互联互通,产业合作、对外贸易、电子跨境贸易及新兴业态的发展上,发挥共建“一带一路”的引领带动作用。 

      五是推动兰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兰西城市群建设等政策良机,立足打造“都会城市、精致兰州”,深入实施黄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黄河风情线改造提升等标志性工程,全方位改造提升城市景观风貌。

      六是促进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兰州市应重点从六个方面入手,持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切实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解决相对贫困机制和不断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等。

      兰州蓝皮书作为新时代智库建设的重要载体,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编纂质量水平,切实发挥好“以文辅政、以文载道”的决策咨询和资政建言作用。也诚挚希望在座各位及社会各界能够继续关心帮助兰州经济社会发展和蓝皮书编纂工作,合力推动兰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李蓉撰稿/董积生审核)

 

甘肃农产品进出口强劲增长 农业国际区域合作多元化
  中新社兰州1月8日电 (丁思 闫姣)甘肃官方8甘肃新闻
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三价轮状病毒疫苗获批上市
  原标题: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三价轮状病毒疫苗获批中国甘肃网
一碗面,见证餐饮业回暖(一线调研·经营主体看活力)
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点领域,人民网
人民政协事业展现新气象新面貌
  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3日下午在人民人民网
兰州市构建“一房两站”医养服务模式
“扎实开展‘基层党建攻坚年’活动,人民网
我国经济总量超120万亿元(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陆娅楠)国家统计局1月人民网
第四版新冠病毒感染重症诊疗方案出台
  本报北京1月13日电 (记者白剑峰)为进一步做人民网
社区医院成为防重症重要屏障
  为做好新冠重症患者的临床救治工作,人民网
福建出台医务人员激励保障措施
  本报福州1月9日电 (记者刘晓宇)近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