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沙娜:“花开敦煌—我永远的事业”

20.05.2019  16:30

   中新社兰州5月20日电 题:常沙娜:“花开敦煌—我永远的事业

   中新社记者 南如卓玛

  1946年春天,15岁的常沙娜和弟弟常嘉陵以及父亲常书鸿骑着毛驴,一家人驮着简单的行李,暂别敦煌。途经兰州时,为了宣传敦煌与筹措经费,在兰州举办了“常书鸿父女画展”。

  时隔73年后,“花开敦煌—常书鸿、常沙娜父女作品展”18日在兰州再次开展。

  “那个时候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要把敦煌研究所的费用断了,第一批来敦煌的、董希文那一代人都走了。爸爸决定再回一趟重庆,为保护敦煌、研究敦煌艺术呼吁。”19日,在西北师范大学讲学的常沙娜回忆,也是在当年那次画展上,遇到来自美国的老妇人叶丽华。

  叶丽华惊叹出自少女笔下的敦煌色彩,提出带常沙娜赴美国同女儿一起学习。

  三年后,18岁的常沙娜随叶丽华留学,在波士顿博物馆附属美术学院学习绘画。

  赴美前,常沙娜因母亲离家出走,便从河西中学辍学,一直在家照顾弟弟,与父亲三人相依为命。随父亲和其他在莫高窟的叔叔阿姨们学习勾线、渲染、临摹,逐渐练就了“童子功”。

  88岁高龄的常沙娜回忆往事,精神矍铄。父亲常书鸿于1935年12月的某个午后,在塞纳河边的书摊上看到《敦煌石窟图录》便激动地决定“回国去,去敦煌”。她还记得,父亲回国后的次年,她和母亲陈芝秀坐船28天回国,在船上得知“九一八事变”爆发。一家三口辗转在上海相聚,开始了战乱中逃亡的日子。

  出生在法国里昂、只会说法语、以塞纳河的法语读音“Sa·ne”命名的常沙娜,到昆明以后才开始学习汉语。“在贵阳,我差点被炮火炸死。在重庆磁器口,我读完了小学。”常沙娜说,还记得她和母亲带着2岁的弟弟,从重庆走了近一个月到兰州,从兰州坐卡车半个多月再到敦煌,从敦煌市坐三个多小时牛车才到莫高窟,父亲高兴地骑着马来敦煌市接她们娘仨。

  然而,由于敦煌的艰苦条件,爱穿旗袍的母亲终于待不下去,走了。几年后,常沙娜也要去异国他乡留学了。来敦煌搞艺术的父亲,却在莫高窟清理沙子、种树,从保护石窟环境开始,临摹壁画、招揽人才、为呼吁石窟保护奔走,十分忙碌,弟弟只得寄养在别人家。

  常沙娜在美国学习两年后,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很多在美国的留学生纷纷回国,她也回国了。在北京与正在筹备敦煌文物展览的父亲相逢,展览上还相识父亲的朋友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两人十分赞赏常沙娜的壁画临摹作品。

  不久,常沙娜被他们推荐进清华大学营建系任助教。在林徽因指点下,常沙娜进入工艺美术流域,曾先后参加人民大会堂外立面的建筑装饰和宴会厅的建筑装饰图案设计,以及民族文化宫、首都机场、燕京饭店等国家重点建筑工程建筑装饰设计和壁画创作。

  “人一辈子就是这样,曲曲弯弯的,有苦有乐,有悲有欢。我经历了很多不幸的事情,但现在我依然很乐观。就像我父亲说的那句话:‘生命不息,跋涉不止’,能做什么就继续做什么,高高兴兴的。”常沙娜说。(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史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