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扶贫多创新:贫困户排序比对 干部入村查实情

21.07.2018  23:48

  中新网兰州7月21日电 (记者 殷春永 张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有一句话流传很广: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天水市委书记王锐日前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引用托尔斯泰这句名言谈及当地扶贫工作:不论城市还是农村,每家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因此,有好多扶贫措施很难一步到位,就需要真正做到“一户一策”。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极大缓解了贫困现象。2013年,中央提出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精准扶贫”。

  位于西北的甘肃,中东部地区和南部的广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贫困面广、贫困人多、贫困度深。位于东南位置的天水市,是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地区之一,下辖的2区5县都是六盘山特困片区县,为了在规定的时间打赢扶贫攻坚战,天水市不断探索出多种创新扶贫模式,贫困人口已由2012年底的92万减少为2017年底的25万。

架豆产业被天水市武山县选作精准脱贫产业之一,在山区广泛推广,目前种植面积达5万亩。图为2018年5月拍摄的架豆种植场景。(资料图) 杨艳敏 摄

   贫困户“双线排序比对法”科学动态精准筛选

  今年是林仕忠在天水市秦安县云山镇云山村驻村帮扶的第7个年头,他说这些年来自己见证了云山村的脱贫全过程,从乡间土路的硬化,到危旧房改造,现在家家户户基本都有微耕机耕种土地。他说云山村的改变不仅是村民生活条件的整体提升,更结合实际的是去年实施“双线排序比对法”以来对贫困户做到了精准筛选,每年进行两次比对筛选,全村贫困人口由原来的124户缩减到88户,了解贫困根源“对症下药”是关键,鼓励并带动他们借产业脱贫,从而做到“药到病除”。

  据天水市扶贫办产业科科长王勇介绍,“双线排序比对法”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对返贫的农户及时纳入,对已经脱贫的按程序退出,真正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该办法以行政村为单位,由乡、村两级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召集村民代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两条线)进行排序比对,把上年剩余贫困户按“好、中、差”三类进行定性分析和评议排序,评议为“”和“”的作为当年预脱贫户,“”的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对非贫困户(含一、二类低保户)进行民主评议,把比贫困户更困难的列为“新识别”贫困户。

  王锐说,精准脱贫要着眼于“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目前,天水市全面推出贫困户“双线排序比对”筛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的难题。

天水市各县区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多种“三变”模式,武山县将财政扶贫资金量化折股到当地50个中药材种植较多的贫困村,每年按10%的股息给予入股村每村2万元分红。图为武山伏羲药业加工成品展示。(资料图) 张婧 摄

   设村级公益性岗位招工“八大员

  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的村民刘九成是云山村的大忙人,他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将自己未来一周的安排娓娓道来。由于妻子常年患病需要他照顾,刘九成想要外出打工赚钱的心思一直压在心底。而现在,刘九成已经担任云山村应急服务队的队长一职,早上打理好家务事就开始到服务队上班,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他对自己这个家门口的工作岗位甚是满意,“既能照顾妻子,又能增加收入,还能为村集体服务工作贡献自己一份力,我这个工作没啥技术要求,唯一要求就是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任何村民有任何问题,随时打电话,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予以帮助。

  云山村委会副主任潘志刚介绍说,本村像刘九成这样的工种共招有8人,统一制度管理,整合成立村级服务性岗位服务队“八大员”,即村卫生保洁、道路养护、巡河护水、生态护林、养老服务、护理送医、就业社保协管、治安及设施管护八项公益性岗位。

  潘志刚说,“村民身份的服务者解决村民问题”的工作模式卓有成效,现在村民家里一旦有事,都愿意第一时间找服务队。该服务队自今年3月份成立以来,清理村巷道陈年垃圾100多吨,栽植林木500余亩,此外,服务队还开展乡村道路建设,孤寡老人的送病治疗,街巷交通管理劝导等工作。

  据了解,村级服务性岗位按照深度贫困村、贫困村、非贫困村年度工资分别为1.2万元、1万元、8000元三个层级核定。

  2018年3月,该市开始推行“八大员”公益性岗位,目前共设立13000多个。王锐说,该岗位在加强村级公共服务的基础上,解决自身发展能力不强,又不属于社会保障兜底范围的部分贫困户和困难户增收难题,通过自身劳动获取稳定收入,实现稳定脱贫。

   千名县级干部每人一村查实情带上“紧箍咒

  该市动员全市1300多名县级干部分配式负责贫困村,保证每村至少1名县级干部作为“联络员”,一对一负责,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联络员”到村上发现问题,并且报告问题,采取“私访”的方式掌握真实情况。

  这项活动,官方称之为:千名县级干部联系千村大走访。王锐说,这就要让全市干部头戴“紧箍咒”,肩上担责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督促检查和指导工作,当好脱贫攻坚的调研员、监督员、观察员、宣传员、督战员。从而,达到基层情况更清楚、脱贫路径更清晰、脱贫措施更精准、工作基础更扎实的目的。

  天水市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哈福海在接到任务后,在他负责的云山村又一次进行了走访,既有特殊贫困户,精准扶贫户,也有条件较好的非贫困户。他说,走进非贫困户家庭,青砖瓦房整齐划一,家具配套干净整洁,农户精神面貌积极。此外,他还看到,这些家庭普遍存在一个共性,基本每家都有一个木匠手艺人,依靠技术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作为联络员的他在了解村民“致富经”之后,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嫁接”到贫困户家庭中,充分发挥本村的脱贫榜样优势。

  王锐表示,“这样做,发现不了问题是责任人的事情,发现问题解决不了是我们的事情,以此真正把扶贫责任的监督一竿子插到底。

清水县的华盛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天然野生沙棘林、人工核桃林、甜玉米种植等优势资源,扩大种植基地建设,带动农户增收。图为加工产品展示区。(资料图) 张婧 摄

   扶贫车间”:家门口的脱贫新路子

  近年来,天水市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方向,该市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伏志雄举例说,针对部分农户既无致富技能、又无法外出务工等问题,他们凝聚政府、市场、企业、农民多方合力,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将生产车间和培训课堂延伸到贫困村,在农户家门口打造“扶贫车间”,走出一条群众增收、产业发展和企业壮大的脱贫新路子。

  他说,生产车间建在人口较为集中的贫困村,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近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目前,甘谷县已建成运营“扶贫车间”38个,带动农户就业近2000人,其中,贫困人口1145人。

  “扶贫车间”的创建者张维林介绍说,该模式采用“政府+企业+贫困户”的形式,在贫困村建起生产车间,投资生产设备、提供技术培训、开拓产品市场,吸纳贫困户从事裁缝、编织等加工行业,每月平均工资2200元,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股份农民”:多元入股增财产性收入

  从2017年开始,天水市各县区优先推进18个乡镇24个试点村因村制宜,以股权为纽带,盘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将农民、土地、资金、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聚集到特色产业发展平台上。

  位于清水县的华盛农业综合开发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天然野生沙棘林、人工核桃林、甜玉米种植等优势资源,联系各乡镇扩大种植,带动农户增收。2015年,当地1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用国家政策贷款到手的5万元资金入股,每年分红4000元。并且,入股农户可优先在该公司就业,每月基本工资不低于2200元。

  在距清水县100多公里的武山县,县属医药公司负责人许苏中介绍,当地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0万元,量化折股到当地50个中药材种植较多的贫困村,每年按10%的股息给予入股村每村2万元分红。

  农民何时能够真正摆脱贫困?天水市委书记王锐表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中,让农民变股民,将自己的资金有偿转让给有能力的人或有前景的事业,拿钱生钱,具有财产性收入,在现代化管理体制下,给农民带来红利,是一条有效的脱贫途径。

  王锐说,25万人的脱贫任务乍一看数字很大,但是,上述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做法能够将之一一化解,“我们心里有数,并不担心。”(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