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席·聚焦实体经济

13.03.2018  09:42
原标题:发言席·聚焦实体经济

范冬云代表(甘肃兰州三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细纱工)

培养产业技术工人后备军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就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弘扬工匠精神。”范冬云代表建议,完善产业技术工人的第三方培训,更加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为国家传统产业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打造一流的后备军队伍。

在传统纺织业转型升级的潮流下,作为一名工人,不仅要不断适应新设备和新机型,还要积极发挥技术操作的传帮带作用。”范冬云认为,创新研发、产业链延伸,不仅需要更多高端人才,也需要大量肯吃苦、接地气的“螺丝钉”。“虽然部分工序实现了机器换人,但纺织车间的很多精细化操作,仍然需要踏实耐心的工人来实现。

(本报记者 郁静娴 付 文)

张近东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

发展电商产业扶贫新模式

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为电商与扶贫工作提供了结合点。建议拓展电商扶贫模式,促进电商扶贫从捐赠扶贫、销售扶贫等传统扶贫方式向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创业扶贫及集体经济增收扶贫等模式转变。”张近东代表说。

张近东建议,对贫困地区建立物流基地等基础设施的电商企业给予配套支持,支持冷链物流等与农副产品上行相关的特色基础设施建设。广大电商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更多资金和资源投入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一批扶贫成效好、效果可持续的精准扶贫示范地区和示范企业,加快精准扶贫创新模式的推广。对行之有效的农村电商扶贫新模式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努力提高各扶贫业态盈利能力。

(本报记者 尹晓宇)

林冠代表(广西贺州市市长)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林冠代表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有益于强化区域协同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不断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

林冠建议,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朋友圈”,要以制度创新为“引擎”,更加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完善区域互助机制、建立健全区域补偿机制、健全大湾区产业合作和生态合作的利益补偿机制,以此优化发展格局、形成区域良性互动、推进区域合作共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区域特色物流体系,形成发达的区域交通网络,推动区域互联互通。

(本报记者 庞革平 刘佳华)

廖虹宇代表(海航机场集团董事长)

民航业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我国民航业在经历了一段高速增长时期后,要想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美好民航服务的需求,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廖虹宇代表说。

廖虹宇建议,完善机场航线网络布局,扩大航空运输服务覆盖范围和层次,围绕构建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枢纽机场和非区域运输机场布局,着力构建功能定位完善、层次结构明晰的现代化民用“机场网”,充分发挥民航经济对扶贫开发、旅游、电商、物流等拉动作用,助力中小城市在发展上“弯道超车”;始终坚持品质服务、真情服务,着力打造安全、绿色、人文、智慧的机场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 齐志明)

杨贵平代表(江西省工信委党组书记、主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创新驱动,需要在产业创新上有所作为。要加强引导,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杨贵平代表建议,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研发机构,特别是支持骨干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让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杨贵平说,创新驱动要有环境支撑。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出台一批鼓励和保障政策,加强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企业主体,政府引导,金融扶持,社会参与的创新投入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本报记者 孙 超)

沈南鹏委员(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基础科研

基础科研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对于实现前沿科技的世界‘领跑’具有重要意义。”沈南鹏委员建议,大力宣传基础科研的重要性,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基础科学研究,更好服务于高质量发展。

沈南鹏说,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持续增长,但相比应用研究,基础科研还未充分发展。建议对基础科研支持类公益机构给予更多政策便利,放宽该类机构登记准入门槛,为大额捐赠的个人捐赠者提供更具激励性的税收优惠。

(本报记者 李 纵)

朱建民委员(奥克集团董事局主席)

提升企业技术转化能力

产学研从相结合到深度融合,不仅是量上的提升,更是质的变革。”朱建民委员说,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要确立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

朱建民认为,技术转移转化的目的就是让成果转为产品、投入应用,而企业更接近市场、接近消费者,具有强大市场驱动力。当下,企业无论在知识结构、人才素质,还是在国家级创新平台方面,水平也已迎头赶上。建议把提升企业技术转化能力纳入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落实和完善支持企业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引导各种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技术转移成效更快更好落地见效。

(本报记者 吕 莉)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13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