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高新区“互利引智”纾困人才不足

08.06.2021  12:00

  中新网兰州6月7日电 (张婧 高莹 高展)地处西北的兰州高新区,面对人才不足的情况,采取“互利引智”进行纾困,取得较好效果。

  始建于1991年的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兰州高新区”),从当初的一条街起步,形成如今逾180平方公里的影响面,境内注册的数万家企业见证了其逐渐成长的艰途。

  在人才资源引进利用方面,除了落实人才优惠政策等全国共有的引才方式之外,兰州高新区还在支撑科研人本职的情况下,柔性引进一批从事前沿研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高层次双创人才。截至目前,各类人才达到9万多人。

  比如,兰州高新区依托辖区多肽研究院多项国际专利技术,开展多肽创新药研发,主要针对抗癌药物研发、离子通道、抗生素、疫苗、抗菌肽和干细胞医美等方向开展活性分子筛选。从2019年上半年至今,他们在这项基础性研究上投入了7500万元,并基于“多肽信息压缩技术”这一项国际专利构建“五肽全库”。

图为来自10个国家11家媒体人走进兰州高新区。 高展 摄

  也是因为这一项目的落地生根,当地又吸引来更多人才。上述技术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几个主要经济体系中申请了专利,这个专利合作方有多伦多大学、广东生命科学院等,高等级专家在此形成小集体。“等于是我们柔性引进了更多的人才。”兰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孙裕表示,这个案例是他们对人才引进的一个亮点,也是差异化的“引智”方法。

  类似人才引进案例在兰州高新区还有多件,比如,做水处理环保产业的王刚,从50平米的办公场地起步,现在做到年营收几千万元;奇正藏药的雷菊芳,让传统藏医药步入海外市场;海默科技的窦剑文,以实时采集监测油田数据实现油田智能化采集,在高新区孵化开始做产业,并做成了上市公司。

  6月3日至9日,“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2021海外华文媒体甘肃行活动举行,来自10个国家11家媒体人走访兰州、庆阳两地,成员发挥各自媒体的独特视角,以“情感溯源+见证变迁”的方式,讲述红色精神传承的故事,旨在呈现当地社会的发展现状。

  印度尼西亚《国际日报》执行社长张春梅说,这是自己第五次来到兰州,但却是第一次走进兰州高新区,之前对兰州的认识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如今又了解到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作为海外媒体人的她认为,不仅要将这里的文化弘扬到海外,还要把高新技术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海外归国人才,助力兰州高新区发展。

  “据我所知,海外游子在学有所成时,选择回国发展的意愿很强烈。”意大利侨网总编王卫平说,自己女儿在意大利学习,因人才引进政策而返回老家浙江,当地政府在编制、待遇、环境等方面都提供了让人满意的服务。

  王卫平说,这部分人才归国带来了学问、资金和产业等优势的同时,也同样期待能获得较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互利多赢。

  王卫平表示,兰州高新区加大奖励扶持力度、提高人才服务水平,以及对归国人才科研技术支撑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将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高地实现新汇聚。

  兰州高新区是兰州市3个“国字号”发展平台之一,也是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核心区域,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近500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0多项、国家建设基金项目30多项。该区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宗旨,打造成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和产业品质跃升区。(完)

      甘肃新闻网 【编辑:刘薛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