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守护着旅客回家的路

02.02.2016  13:00

    春节愈近,回家的脚步愈发急促。千里铁道线上,高速开动的列车,载着回家心切的人们,奔赴四面八方。列车之所以能密集安全地运行,其背后有一大群默默奉献的铁路人。他们奔赴在铁路沿线或列车上进行作业,为旅客的安全出行全力以赴提供保障。

    2016年春运大幕开启。这是铁路人一年中最辛苦最忙碌的时段,别人忙着回家过年,他们坚守着岗位,谨记安全与顺畅,吃苦在一线,冲锋在一线,时刻彰显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用行动和汗水让党旗更加熠熠生辉。

    姬国文:

    列车安全的守护者

    冬日的清晨寒风瑟瑟,兰州车辆段库检车间却早已忙活了起来,记者顺着“叮当、叮当……”的敲击声找到了正在工作的姬国文,他娴熟地敲击着车辆走行部的制动、弹簧和轮对等关键部位,俯身、侧听、仔细观察……动作连贯就像一个神探在细心工作,不放过任何可能存在的病害和安全隐患部位。“你稍等一下,车辆行驶安全至关重要,我把手头的工作做完就上来。”说着姬国文便又拿起检点锤和手电筒继续工作。事后记者看到姬国文充满血丝的眼睛才知道,他已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

    姬国文,兰州车辆段库检车间副主任。参加工作20年来,先后从事过轴承检测与选配、轮对检测与选配、轴箱总组装、动平衡试验、探伤检查等多岗位的工作,曾担任过轮轴工长、团支部书记、质检科质检员,现任库检车间副主任。这20年来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始终践行着“差一厘都不行,一厘都不差”的“微米”精神,全方位守护着列车的安全。通过在不同岗位的历练成长之后,他已成为高级技师、全路“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全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等各项荣誉称号获得者。

    春运开始后,姬国文对列车的检查更加仔细。一趟例行检查下来,他至少要将手中的检点锤挥动800余次。“我每天就是围着车厢转。不管是过去的绿皮车还是现在的直达特快列车,我们都要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同时我们也要给旅客打造一个舒适温馨的乘车环境,尤其是春运的时候更要保证车厢温度,确保旅客在车上有热水喝,让旅客在回家的路上充满温暖。”刚从地沟里上来的姬国文一边拍打灰尘,一边对记者说道。”

    作为一名车间管理人员,他几乎没有休过双休日,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都会拎着检点锤,拿着手电筒,带上对讲机,一会检查扳道作业;一会检查库内技检作业、一会下地沟对客车走行部进行检查;一会又抽查试风作业.……只要在库内检修场总能见到姬国文的身影。

    由于姬国文家就住在单位北门附近,在家也能接收到对讲机频道,不该他值班的那一天他也会将对讲机带回家,即使睡觉的时候他也会将对讲机保持开机状态,一方面通过对讲机与其他同事进行安全生产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如果遇到一些棘手的任务时也方便他直奔单位协助其他同事处理,保证春运期间夜间的安全生产顺利开展。

    “前几日姬主任已经回家休息了,当他从对讲机听到临修更换轮对时轴箱传感器方向与实际轮对不符的信息后,二话没说急忙起床匆匆赶往单位直奔临修库,和我们一同对待换轮对的轴箱前盖进行调整,保证了临修计划的顺利完成。”姬国文的同事竖着大拇指向记者说道。

    有一次姬国文是夜班白班连着上,刚刚吃过早饭回到岗位,就出现了列车计划更换轮对,但待换轮对还没有供给的情况。他一边联系检修调度协调供轮,一边进入存轮场直接配轮吊出选配轮对,缩短了换轮时间。干完这些工作已是上午快11时,本以为能坐下休息喘口气的他,又得知了日勤班组检查发现某列车出现轴簧断裂情况,即刻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换簧处理。

    今年春运已经开始了,姬国文显得更加忙碌,他如同不知疲倦的永动机,一会钻进地沟与同事一起查找制动漏泄原因,一会踏进临修库、一会又进扳道房……对客车空气制动系统易折、易断、易脱部位进行一遍又一遍的仔细检查。

    春节即将临近,可是春节这个词在姬国文心中早已淡化甚至忘记。车辆检修没有节假日,自备战春运以来,姬国文吃住都是在单位,更别说抽出时间为家中打扫卫生和购置年货了,身为一名党员安全员,姬国文全身心投入了库检工作,守护着进出库列车的行车安全,确保了春运期间旅客都能安全舒适地回家与亲人团聚。

    记者王晨旭文/图

    毛宝萍:

    铁娘子的“侠骨柔情

    从18岁开始当列车员到23岁成为最年轻的车长,再到兰州客运段北京一队队长,毛宝萍用她的执着、责任和担当,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奉献情怀。在兰州客运段,提起毛宝萍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嗓门、急脾气、语速快,这是她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尽管在很多同事的眼里,毛宝萍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汉子”,但更多的时候,她展示给大家的却是铁娘子的“侠骨柔情”。

    “她是我们大家公认的‘毛赢赢’,从来不服输,无论干什么,必须要争第一。”和她共事多年的李凤萍说,无论是局里还是段上举办的业务技能大赛、演讲、歌咏等竞赛,毛队的要求是必须拿第一。列车长月考核段上的标准是80分,她定的标准是95分。毛宝萍经常挂在嘴上的口头禅是“谁让咱们是‘北京一队’”。

    2015年,兰州铁路局以全国一流标准开行“敦煌号”高等级旅游列车和“西部高铁敦煌之星”动车组,面对“敦煌号”和高铁列车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服务和一流的形象,毛宝萍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车震撼和巨大的落差。

    Z76/5次是全路连续24年的“红旗列车”,更是兰州铁路局的标杆车队,同时“敦煌号”和兰新高铁列车乘务员大部分来自北京一队,两趟列车从筹备到开行,短短时间内其标准、服务和形象都超过了Z76/5次。作为车队长,毛宝萍心里很不服气。面对压力,毛宝萍决定向“敦煌号”和高铁列车发起挑战,于是一场“挑战‘敦煌号’、学习高铁车”的活动在北京一队拉开了帷幕。

    在大练兵中,通过礼仪培训、实地实习和全员军训,车队370名职工从内到外发生了质的飞跃。为真正使Z56/5次、Z76/5次达到“敦煌号”和高铁列车的服务标准,无论是到一线添乘的次数还是现场检查的标准,她都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量化任务定到最高。列车脚踏板下面最容易出现烟头,全列19节车厢76个踏板,她逐个打开认真检查,从列车首部到尾部这一去一回就是一千米,一次添乘,像这样的检查至少进行六次,相当于走了六千多米,腿肿脚肿在她看来都是家常便饭。有人劝说差不多就行了,没必要这么认真,她说:“不这样,我们怎们能超越‘敦煌号’、赶上高铁列车标准呢。

    对待工作,毛宝萍是高标准、严要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在生活中,她呈现给大家的却是“慈母的温情”。

    “第一次见到毛队的感觉是紧张、胆怯,看上去很威严,现在的感觉就像‘妈妈’一样。”陶雯说,车队乘务员大部分都是90后,很多家住外地,在进行排摸之后,毛宝萍经常督促他们的食宿安全,逢年过节会把大家叫到自己家里吃饭。“大家私下里都叫她‘毛妈妈’。

    “毛队非常关注年轻人的成长,对每个人都做到人尽其才。”何健曾经是一名普通的乘务员,当毛宝萍得知他平时喜欢写作,便千方百计提供便利条件帮助他成长,每次在车上遇到记者,都要给他们牵线搭桥,帮助他提高写作水平,并不断给于鼓励。如今,已经走上宣传岗位的何健谈起这段经历感慨万千,“没有毛队的扶持帮助和大力推荐,我是不会走上这个岗位的。

    “别人把工作当成工作,我把工作当成事业,人一辈子能够干一件自己喜欢的工作非常快乐。”毛宝萍说。

    记者在采访毛宝萍时,她刚刚被评为2015年“十大兰铁感动人物”。面对“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先进生产者”等一项项荣誉,毛宝萍非常坦然,“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兰铁局对北京一队的充分肯定。

    “在20多年的工作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感动和快乐。”毛宝萍说,自己最大的乐趣就是帮助别人,传递爱心。

    “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像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每次听到旅客的一声‘谢谢’,我就特别满足,特别快乐。

    从办公室张贴的春运添乘安排表上记者看到,2月7号,也就是除夕,毛宝萍添乘Z76/5次列车。

    “作为车队队长,完全可以不再添乘,尤其是过年期间。”面对记者的疑问,毛宝萍说,“列车就是一个流动的家,旅客和乘务员就是家庭成员,我要陪他们过年,要让这些因为工作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呵护。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从1992年到2015年的23年中,毛宝萍有15个除夕之夜是在飞驰的列车上度过。

    2016年2月7日,将是毛宝萍在列车上度过的第16个除夕之夜。记者张建平文/图

    陈建观:

    老书记的最后一个春运

    朴素的制服,头戴橙黄色反光作业帽,手里拿着对讲机随时听着对讲机那头传来的声音,时而皱皱眉头、时而喜笑颜开。这就是河口南站党总支书记陈建观。参加工作40余载,从连接员到党总支书记,陈建观在不同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保障着春运的顺利进行。还有一个月就将年满60的他,早已将铁路当成了第二个“”。今年春运是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个春运,他想为自己一直热爱的铁路事业再多出一份力,在最后的时间里多陪陪那些他最熟悉铁路事业。

    河口南站建于1953年,位于我市西固区河口乡,是兰青线和兰新线的交汇点,西去有八盘峡站、大路站,东去有坡底下站,是一个兼具客运与货运的三等站,日均接发车辆270余列,日均装卸车辆110余辆,其工作量也因为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显得十分繁忙。

    “书记日常监督管理我们调车作业,工作中我们对他是又敬又怕,敬的是他对工作的那份严谨认真,怕的是干不好工作会遭到他严厉的指责和教训,有一次由于我个人原因导致工作没有干好,陈书记非常严厉的说了我两句,我也不高兴便和他发生了争吵。当时就感觉书记是鸡蛋里挑骨头,故意找我茬,但事后仔细想想我非常后悔,我不该将个人情绪带入工作中,更不该和老书记斗嘴。“河口南站一位工作人员心直口快地告诉记者。

    “有一次我问书记,您还有一个多月就退休了,退休后可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不是特别高兴,特别期待退休生活?”书记却这样告诉我:“退休有啥好高兴的,我在这岗位上干了几十年了,现在到了岁数,到了该退休的时候,不得不离开自己最爱的岗位,我现在身体硬朗,如果能让我多干几年该多好。一年365天,我有将近300天都在车站,所以说车站就是我第二个家。真的退休了还不知道该怎么办,要是能让我留在车站哪怕是打打杂我也愿意啊。

    不论严寒酷暑,只要陈建观在岗上班他都会和调车员一同行走于百米长的股道上,为各趟列车穿针引线。“这么冷的天书记总和我们一起在一线工作,我们都劝他回去。”他却说:“我在办公室通过对讲机听到你们干活这么有激情,我还能坐得住吗?索性就出来和你们一起,全当是锻炼身体了。

    有一次,已经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的陈建观听到对讲机里说到,站内有车辆急需车厢机头分离,二话没说便穿上衣服带着手电冲向了调车场,直到凌晨3时左右才回到宿舍休息,这样的情况在陈建观的工作中已习以为常。“只要晚上有任务,老书记必然会放下休息和我们在一起干活。”站内调车员告诉记者。

    站前工作人员动情地告诉记者:“他永远都是第一个来到站台,最后一个回到宿舍,我们累了,他会让我们先休息,我们饿了,他会让我们先吃饭……这就是我们的好书记,真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我们真是舍不得老书记的离开。

    “我家住在城关区,家里有一个爱我的妻子和一个体贴孝顺的女儿,他们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所以我也就在自己的岗位上放开手了干,遇到了休息日没啥事也就不回家了,回去也是闲呆着,还不如在这干干活,带带年轻人,跟他们传授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工作经验。”陈建观笑着对记者说道。

    过了春节到3月份陈建观就要退休了,所以今年的春运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后一个春运,用他自己的话说也是最有意义的一个春运。“最后这一个多月我一定要让自己忙起来,我这人就是闲不住,这是我的最后一个春运了,我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把更多的时间留在站台、股道和列车之间,充分享受现在的工作,为的是将我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陈建观激动地告诉记者。

    陈建观的一生没有豪言壮志、更没有值得炫耀的丰功伟绩,但他却在临近退休之时的依然坚守岗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的真谛。    记者王晨旭文/图

    杨晓霞:美丽,在“嘀嗒”声中绽放

    在兰州电务段信号检修车间,有一个由“娘子军”组成的班组,33名巾帼姐妹承担着全段108站90000台继电器的入所测试和检修任务,她们在工长杨晓霞的带领下,用无私的奉献、不懈的追求、娴熟的技术,创出了14609天“零故障”的安全成绩。

    这个班组就是先后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甘肃省“巾帼文明岗”、火车头奖杯、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奖牌和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的兰州电务段信号检修车间继电器检修工区。

    “对我们来说,一年365天每天的工作都是按照‘春运’的标准严格要求。”杨晓霞说,“别小看这一台台不起眼的继电器,这可是铁路信号系统的‘大脑’,对我们来说继电器检修质量的‘零误差、零缺陷、零返所’是每个职工的职责和担当。

    的确,为了这份职责和担当,杨晓霞带领着33名姐妹,以“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精神,始终把本职工作同行车安全联系在一起,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了器材出所质量一直保持100%优良率,使“零误差、零缺陷、零返所”记录旗帜始终飘扬在继电器工区的检修阵地上。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30个女人就好比30个家,如何将大家的心凝聚起来,形成人心思齐、人心向上的良好氛围,作为工长,杨晓霞严格用党员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把每一位老党员、优秀党员当作自己的镜子、榜样,以“与人为善”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围的同志,用管理手段打造“和谐大家庭”。

    “管理不怕严,就怕不公,只有一碗水端平,对任何人不偏不袒,大家才能心悦诚服。”杨晓霞说,“在继电器检修工区,要让每个姐妹都能感受到‘家’的亲情和温馨。”“姐妹们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家庭柴米油盐,大家都不容易,因此,只要是老人和孩子的事,我都会给她们提供方便。”杨晓霞说,工作中要铁面无私,生活中要春风细雨。因此,工作之余,大家围绕理家技巧、孩子教育、厨艺交流等话题,倾诉苦衷,分享快乐。平时无论谁家遇到红白喜事,都主动招呼姐妹去照应、去帮忙。“这也是给姐妹长精神、撑面子。

    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这是杨晓霞的人生格言。在抓班组管理、检修质量和考核落实上,她通过加强形势任务教育,培养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工作责任心,使职工在岗位上,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以“在岗一分钟,负责六十秒”的精神对待每项工作。

    “严格管理和班组和谐是不相矛盾的,如果质量抓不上去,器材出了安全问题,经济考核之手也会将我们落下来,那时,大家互相抱怨,甚至扯皮推卸责任,就谈不上和谐。

    有着十多年工作实践的杨晓霞深知,检修质量的提高取决于职工的技术业务素质。继电器检修流水作业线投入运行后,增加了计算机控制管理技术,一些职工对新型的微机管理设备感到很难适应,对此她组织职工结合自身岗位实际,开展业务技能强化培训,采取请厂家的人教,让已熟练掌握的人带,手帮手的方式开展新技能培训,使姐妹们在干中学、学中比、比中提高。同时,结合“百师带徒、岗位帮促”活动指定技师和技术能手岗位示范、现场指导教学,使职工较快掌握提高了业务技能,目前班组职工人人都成了精检细修的行家里手。

    在杨晓霞的带领下,继电器检修工区连续多年获得“质量信得过班组”和多项荣誉称号。许多姐妹说,“工作在这样的班组,我们很自豪、很幸福。”面对一项项荣誉,杨晓霞感受到的是压力和挑战,“荣誉已经成为过去,新的目标和高度在等着我们去攀登。我们33个姐妹将齐心协力,用100%验收通过率,共同书写继电器检修工区的神话。”      记者张建平文/图

    孙雨田:

    青春在兰新高铁上闪光

    “天道酬勤,只要去努力,总会有收获!”这是孙雨田对自己10年工作经历的感悟。

    从2005年走出校园跨进兰州电务段的大门,10年时间,他踏踏实实迈稳每一步;14个部门,他兢兢业业做好每项工作;8种岗位,他沉着应对扮演好每个角色。年仅32岁,就已经成为一线生产车间的“主心骨”。这样的经历对兰州电务段高铁车间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孙雨田来说,是实干、付出、勤奋、努力的回报。

    兰州西高铁信号车间承担着兰州西客站普速场、高速场、兰州西动车所、陈家湾站和4个中继站,275组道岔,327个ZPW-2000A轨道电路区段、388架信号机、79.3公里区间高铁信号设备维修养护任务,是兰州铁路局最大的站场。

    2014年3月,组织任命孙雨田担任兰西高铁信号车间主任。“我知道这份担子不轻,既然组织信任,那就要干出个样子来。”上任不久,孙雨田就迎来了兰新高铁客运专线建设大会战的考验。作为高铁车间的带头人,他深深知道高铁的高速度对信号设备的要求有多高。车间青年人占到60%以上,平均年龄30岁,清一色大专以上学历,能走进这个车间的,无一不是各车间中的佼佼者。“我们车间的年轻人,不但能吃苦,而且都很要强,骨子里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孙雨田对他带领的这支队伍很满意。

    “兰新高铁客运专线开通前,在兰州至民和段施工监管验收期间,有半年时间我们都是清晨6时30分开会布置任务,7时出发赶赴施工现场,9时进隧道,一直到下午6时出隧道,午饭就是大饼榨菜肉肠矿泉水。”孙雨田说,那段时间,为了确保兰新高铁客运专线的顺利开通,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强度。

    车间书记告诉记者,高铁信号车间距离孙雨田的家不到2公里,但大会战那段时间,孙雨田的爱人很难见他回来一次。联调联试工作开始后,孙雨田便忙得像一支高速转变的陀螺,全天候泡在高铁现场,每天来回经过十几次,他没有回去过,吃住全在车间。”

    2007年2月,他参加电务段组织的大学生挂职锻炼,在18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从一名职场新人很快成为河口南信号车间主任助理,早早地走向了管理岗位。同年8月,电务段成立兰州东信号车间,他被调整到该车间担任主管安全副主任职务,负责车间安全、共青团等工作。

    天道酬勤,在同年入路的大学生中,孙雨田已成为佼佼者,只要听说哪里有施工,他都主动申请参加。2008年至2010年,他主动参与了管内各种施工作业,并组织了武威南站室外设备大修前期施工、兰州北枢纽8号楼、12号楼联锁导通试验工作。通过在不同岗位之间的变换,他更加明白扎实的业务技能在电务行业中的重要性,他埋头苦钻业务知识,刚结束一年实习期就获得段技术比武轨道电路组第二名,并逐渐在同年大学毕业生中崭露头脚。

    2010年7月,孙雨田被调往金昌信号车间任党支部书记,他在车间创立了“裴广州”式的优质设备,整理出一套以部劳模裴广州命名的作业设备标准。如今,该项党内品牌已在全电务系统推广,走出了全局,走向了全路。

    2015年,在静态验收工作中,车间承担了275组道岔转辙机、327个ZPW-2000轨道区段、388架信号机的验收工作,工期却只有3个月。为加快验收进度,孙雨田亲自挂帅,带领党员技术攻关小组,认真研究出了一套高质量、速度快的验收方法,使兰州西站高速场转辙机的缺口检查周期从常规的4个小时缩短到3个小时,大大提高了设备验收的效率。

    在孙雨田的带领下,兰西高铁信号车间井然有序,各项工作逐步迈向了规范化、标准化。他本人也先后获得路局优秀共产党员、技术大比武轨道电路第二名等一系列荣誉。孙雨田说,“每当看到一列列飞驰在兰新客运专线上和谐号动车从眼前驶过,我们感到格外自豪,因为在这条专线上,铭刻着我们闪光的青春。

    记者张建平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