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科技厅以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切实发挥好科技对防灾减灾救灾的支撑作用

08.10.2018  22:54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甘肃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全省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甘肃省科技厅作为甘肃省减灾委成员单位,始终坚持以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紧密结合科技管理部门工作职责和优势,持续加强对全省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着力统筹协调防灾减灾救灾科技资源,积极发挥专家功能作用,组织全省科研机构开展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防灾减灾新产品研发等多层次的科技创新项目,认真落实科技领域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切实发挥好科技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支撑作用。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甘肃省科技厅作为牵头单位之一,紧紧围绕“完善科技支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政策措施和长效机制,通过科技计划和社科规划(专项、基金)设立课题,开展自然灾害早期监测预警、重特大自然灾害链、自然灾害与全省经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的重点改革任务,持续加强对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积极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统筹发挥专家决策咨询作用,切实落实各项改革任务。

2017年以来,甘肃省科技厅共立项支持各类防灾减灾省级科技项目23项,投入经费632万元。为进一步深入揭示自然灾害发生的机理规律,2017年甘肃省科技厅组织开展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肃省农牧交错带气象干旱演变规律及其影响机制”、“河西走廊东部民乐-永昌断裂构造活动特征和变形机制研究”等5项省级自然基金项目,着力研究极端气候灾害、地震灾害的发生机理,为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

针对防灾减灾的突出技术瓶颈问题,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科研机构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关键技术研究。2017年立项支持了“甘肃省地震速报应急信息发布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将利用甘肃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台网和地震速报平台,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开发出甘肃省大震速报、灾情信息和地震应急发布软件系统,进一步提高全省地震应急与救援响应速度,丰富地震科技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手段。2018年,立项支持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开展“强震作用下复杂坡体结构黄土斜坡致灾机理与长期效应研究”,构建强震区特大黄土滑坡运动仿真模型,提出强震区黄土斜坡地质灾害隐患区早期判识方法,为黄土高原斜坡地震灾害的震前预测预警和灾害定量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整体提升甘肃省黄土地区地震地质灾害(链)的防御能力和“一带一路”建设工程的防灾能力。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为此,甘肃省科技厅着眼甘肃地区生态脆弱的最大实际,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改善项目示范地区生态环境,力争从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2017年,投入经费160万元实施“金塔县绿洲边缘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针对金塔县金塔片东线风沙口绿洲边缘生态系统退化及林业生态植被恢复难度大、沙产业落后等问题,通过固沙、防护林生态群落、生态经济林群落、绿洲景观生态群落修复与构建等荒漠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技术引进集成,在绿洲边缘沙侵害区开展林业生态修复、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示范,让防灾减灾科技成果切实惠及地方群众。2018年,立项“九墩滩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技术应用示范”民生科技计划项目,通过无人机测绘、机械化固沙等高效的现代化技术进行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后将利用机械化手段铺设草沙障500亩,筛选适于腾格里沙漠防风固沙苗木并培育10亩,有机蔬菜种植实验15亩,中药材种植培育实验5亩,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沙产业链,以求达到恢复生态,提高示范地区防风沙灾害能力。

同时,甘肃省科技厅还认真贯彻“开展防灾减灾救灾新材料新产品研发,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产业发展”的改革要求,加强防灾减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支持企业研发防震减灾新产品,组织实施了“智能控制安全保护救生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研发一种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有效保护人体安全的应急救援新产品。实施“甘肃南部地质灾害多发区生态修复与保护优化模式”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在陇南地质灾害多发区,探索生态修复的优化模式,为科学实施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与科技示范。

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统筹协调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统筹抓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为此,甘肃省科技厅一方面调动整合优质科技资源,组织省内优势科技力量,联合省外科技创新团队联合申报“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年“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实施以来,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单位联合中科院等省外优势科研力量申报“青藏高原东北部山地对突发性暴雨的影响机理及预报理论研究”等三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为甘肃省整合全国优势科研创新团队开展高水平的防灾减灾救灾科技协同攻关项目探索了路子。

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专家作用,协调相关领域专家配合各防灾减灾救灾主管部门,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工作。今年,甘肃省重大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甘肃省科技厅作为全省科技管理主管部门,较为熟悉各领域专家情况,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安排推荐专家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处置工作,配合各主管部门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7月12日,甘肃省舟曲县南峪乡江顶崖发生大型滑坡地质灾害后,甘肃省科技厅立即联系甘肃省科技厅防汛抢险专家组组长、兰州大学孟兴民教授,作为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前方指挥部成员和专家组成员,带领兰大部分青年科研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舟曲县南峪乡灾区,并临时组成了兰州大学专业抢险救灾团队,全程参与了舟曲县南峪乡江顶崖大型滑坡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甘肃省科技厅多次主动联系孟兴民教授,了解灾情情况,要求孟兴民教授作为省科技厅防汛抢险专家组组长,发挥专业所长,积极为“7.12”舟曲南峪乡江顶崖滑坡抢险救灾提供专家意见。期间,孟兴民教授与省内外专家一同对滑坡进行了仔细的勘查和分析,对此次滑坡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危害程度等进行调查评估,为救灾指挥部和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决策依据,为白龙江分流下泄开辟“第二通道”提供了技术支撑。

8月24日,甘肃省临夏县韩集镇发生发生一起山体滑坡险情后,受甘肃省科技厅、国土厅委托,甘肃省科技厅防汛抢险专家组组长、兰州大学孟兴民教授于8月26日赶赴临夏县韩集镇地质灾害现场参与灾情处置。孟兴民教授团队会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省内外专家对山体滑坡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和评估,并根据监测数据和专家会商意见,向甘肃省国土厅提出灾情处置专家意见,为妥善处置灾情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

经过长期的科技攻关,甘肃省在部分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有了长足的提升,相关科技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牵头实施的“黄土地区场地地震效应与地基液化处理技术研究”项目获2015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2017年召开的全国地震科技大会上被列为“十二五”期间重要科技成果进行了展示。

与此同时,甘肃省积极推进地震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为全省乃至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城乡抗震设防、震灾应急救援、次生灾害防范等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黄土高原覆盖层厚度及地形地貌条件特殊差异性导致的地震动放大效应、黄土地基液化势精细判定及潜在风险防治技术等,已在郑西、宝兰铁路客运专线等重大铁路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并被《甘肃省建筑抗震设计规程》采纳。活断层探测成果在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以及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中得到推广应用,综合减灾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