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州:技能培养助西部残障孩子融入社会

16.11.2015  10:40

由于从小失聪,不会说话,16岁的丁阿一沙一直缺乏自理能力。然而,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四年技能教育后,她似乎变了一个人。 

她不但会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会做丝网花和缝纫。”丁阿一沙的爷爷丁得林说,在当地人看来,聋哑人出声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孙女做到了。 

2011年,家住积石山县吹麻滩镇的丁阿一沙,来到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她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练习职业技能,她手工编织的丝网花、串珠等作品,还被陈列在学校的展览室内。 

人物剪纸活灵活现、雕刻葫芦惟妙惟肖、丝网花做工细腻……走进学校展览室,参观者难以相信,这些心灵手巧的作品,竟出自一个个残障儿童之手。 

孩子们新创作的作品,还受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展览。”校长马效勇介绍,在学校学习的每一名听障儿童,通过培训都已经掌握了两门技术。 

临夏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这里生活着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医疗条件落后等原因,当地0至14岁的智障、听障、视障的儿童有4170人,其中许多因先天不足,缺乏生存和学习能力,走向社会后难以自立。 

上帝关掉了他们的静音键,又开启了他们的特长键。”马效勇说,他们学校招收的130名孩子,大部分是听障学生,对他们而言,文化知识是基础,真正解决问题的是技术。学校的目标是,在毕业前让每个孩子至少掌握两门技术。目前,许多孩子在烙版画、雕刻葫芦、丝网花制作、剪纸、十字绣等技能上,已经表现出天赋。 

目前,有6名工艺美术大师定期或不定期地来为孩子们辅导。“这些孩子都十分聪明,非常爱学习,一点就通。”马世贤是甘肃工艺美术一级大师,每周都要来给孩子们上课。他说,在他授课的七年级听障班的16个孩子中,市场上售价100—200元的雕刻葫芦,他们每个人都能完成。 

在特教学校的教室、宿舍,学生见人都会主动问好,竖起右手大拇指报以微笑,用他们特有的方式表示礼貌。学校走廊的墙上,挂着孩子们的沙画作品,上面写着:有了梦想,我们的心有了飞翔,有了飞翔,我们的梦想不再遥远。

信息来源:新华网 王艳明 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