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甘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

14.09.2017  03:13

甘南州位于我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是国家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生态安全屏障重点区域,是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甘肃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水土保持与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对稳定和改善全国生态环境具有突出的生态战略作用。

但是,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同时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等外部因素影响,甘南地区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的问题,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委林铎书记、省政府唐仁健省长也多次作出相关批示,要求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甘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着力改善和修复甘南地区生态系统。

省科技厅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关于抓好甘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指示要求,主动发挥科技主管部门职责作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甘南生态环境改善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科技对甘南生态环境治理的支撑作用。

一、聚焦重点,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组织国家重点专项科技计划项目

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研究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为此,我厅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重点围绕甘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突出问题,组织在甘骨干科研机构,积极申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09年以来,我省立项“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玛曲)生态修复及保护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和““甘肃甘南草原牧区‘生产生态生活’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争取国家经费2600余万元。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示范应用,其中“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玛曲)生态修复及保护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组提出并形成了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玛曲)生态系统退化监测等技术体系20多套,制定了甘南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与优化调控及恢复治理总体方案,建立了玛曲降水资源调控技术集成系统,建立并完善行业标准及技术规程16项,示范基地1个,建立8个示范区,总面积达8579公顷;“甘肃甘南草原牧区‘生产生态生活’保障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组在示范区建立了甘南牦牛繁育技术体系,建立了甘南牧区重要有害生物防治优化技术示范区示范区1800亩,提出天然草地改良与高效利用技术体系2套、建立试验示范区1800亩,牧草增产25%以上,提出主要毒害草的生态防治优化技术1套,示范区毒害草生物量比例下降30%以上,累计人工种植人工草地417亩。

今年,以兰州大学牵头组织的“川西北和甘南退化高寒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已经公示,进入填报项目任务书环节,国家拟支持经费1838万元。项目下设“退化高寒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退化高寒草地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示范”、“高寒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等6个子课题。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将阐明高寒湿地、草地和沙化土地生态系统间的演变机制及其与水源涵养功能的耦合关系;研发退化湿地和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综合技术及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揭示藏区本土文化在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中的重要性及作用机制;提出区域特色的高寒畜牧业管理及产业模式,在县域以上进行示范和推广,为青藏高原高寒退化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撑。

二、坚持常抓不懈,保持和稳定省级科技投入

长期以来,我厅始终高度关注甘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与治理的科研投入。2007年以来,我厅通过科技重大专项、民生科技计划、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技计划专项,对甘南地区立项实施了54项科技项目,投入经费1735万元;2009年以来,针对玛曲地区立项实施了11项科技项目,投入经费243万元。为切实改善甘南地区生态环境,我厅采取“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的思路,注重发挥科技对玛曲生态保护的支撑作用。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投入。 针对甘南玛曲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加强对该地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集成研究。2007年和2009年就分别立项“甘肃省甘南牧区退化高寒草地生态风险预警及生态恢复技术综合研究”和“玛曲退化草地主要毒害草防控关键技术体系研究”、“玛曲县沙丘危害机制及治理技术模式”,系统开展甘南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和生态恢复技术集成研究。“十二五”以来,先后立项“甘南退化草地生态恢复与改良技术示范与推广”等15项甘南地区生态保护领域的科研项目。 二是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甘南玛曲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畜牧业,容易引起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为此,我厅积极支持甘南地区科学开展畜牧业,拓宽其它产业,立项支持了“甘南高寒草地空间格局及其优化调控技术研究”,明确甘南高寒草地生产力的空间格局,形成了甘南高寒草地——家畜生产力系统最优化空间布局设计与调控技术体系;组织“甘南高原地区羊肚菌反季节高效种植技术示范及推广”、“甘南州特色藏中药材种植技术示范推广”等科研项目,使羊肚菌和藏中药材种植成为甘南地区的特色产业。 三是注重对生态治理与修复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 我厅先后立项开展“计入物价因素的甘南草地生态系统修复成本核算”等多项甘南地区生态治理与修复领域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研究成果将为甘南玛曲地区科学开展草地生态系统治理与修复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今年,我厅又投入经费200万元,支持立项了“玛曲退化沙化草地生态治理技术集成示范”、“基于无人机干扰的高原鼠兔非药物防治技术研发与示范”等,针对甘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力争解决影响和制约甘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瓶颈问题。

三、注重发挥专家咨询顾问作用,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生态环境治理的科学性、有效性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尤其是离不开行业领域内专家的指导。我厅作为全省科技工作主管部门,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咨询甘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专家的意见建议,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一方面,集专家集体智慧,共同商讨甘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科技工作思路。 5月12日,我厅邀请兰州大学、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甘肃农业大学等重点科技单位专家和甘南州农牧、科技部门及机关相关处室负责人,召开专家研讨会,围绕玛曲地区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技需求,形成在玛曲地区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明确重点研究方向。今年,根据专家座谈会意见,组织实施了“玛曲退化沙化草地生态治理技术集成示范”等甘南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科技计划的针对性、有效性。 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咨询专家专项意见。 7月31日,省科技厅相关人员登门向我省生态环境领域专家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杜国祯教授请教甘南草地退化沙化治理专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难点问题。经与杜教授座谈,了解掌握了当前解决甘南草地退化沙化问题,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应重点开展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甘南高原草地、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二是开展甘南草地、湿地恢复和沙地治理技术本土化研究。为此,在今年省发改委制定“甘肃省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期间,积极建议省发改委规划支持“甘南高原及祁连山区自然生态系统监测与预警系统”,解决当前甘南地区生态监测数据缺失,治理成效评估缺乏对比数据的突出问题。

经过各项有效的科技支撑措施及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的长期艰苦工作,兰大杜国祯教授认为虽无系统的监测数据,但经过长期研究,当前甘南地区生态系统状况好于上世纪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