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优化营商环境需强化问题导向 简政减税减费仍是当前重点

10.02.2018  18:41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公欣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自古至今,营商环境一直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基础。企业之壮大,创新创业之活跃,总是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而2018年的头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聚焦了同一个议题——营商环境。
        1月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以简政减税减费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严格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抓紧建立营商环境评价机制,逐步在全国推行。
        1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前期已对116项审批事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并向全国各自贸试验区推广的基础上,由上海市进一步在浦东新区对商事制度、医疗、投资、建设工程、交通运输、商务、农业、质量技术监督、文化、旅游等10个领域47项审批事项进行改革试点,推进“照后减证”。毫无疑问,此举正是紧扣“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由此,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抓紧构建我国营商环境评价机制等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法规司积极行动,分别于1月和2月组织两场专题调研,接连赴江苏省和湖北省了解当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情况,以强劲的行动力踩下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油门”。
        近期,各省份两会相继召开,地方两会除了回应民生关切外,涉及改善当地营商环境的政策亦成为讨论焦点。简政放权、减税降税、成立监督机构……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上海、广西、河北、辽宁、甘肃、天津、山西、吉林等省份纷纷出台措施,着力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加快增长。
        2018,一场自上而下,关乎优化营商环境的“战役”再次加力升级。

中央决策  加大力度出成效

        营商环境如水,水活则鱼大。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综合竞争力。而且,当前不少国家都在出台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在这一全球竞争大背景下,更要增加紧迫感,进一步深化改革,持续优化我国营商环境。
        2017年11月世界银行发布的《2018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目前,新西兰、新加坡及丹麦排名全球营商环境前三名。中国营商环境便利度列第7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名表现亮眼,从去年的第127位上升至今年的第93位,共上升34位。
        奋斗出成效,努力见真知。“着眼于构建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我国大力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加强产权保护,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健全公平竞争市场环境。”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透露以下信息:5年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中央层面投资核准事项累计削减90%,中央政府定价项目缩减80%。同时,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7年全国日均登记企业达1.66万户,活跃度保持在70%。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要“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2018年,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将是我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政府要严守承诺,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对企业不公平对待或搞地方保护。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资质许可、政府采购、科技项目、标准制定等方面公平待遇,坚决查处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今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一定要让我们的企业家、市场主体真正感觉到营商环境的切实优化。
        据悉,接下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以推动“四个一批”为重点,即甄别纠正一批涉产权的冤错案件、剖析一批侵害产权的案例、总结宣传一批保护产权的好做法好经验、清理修改废止一批不利于产权保护的法规文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立恒心、增信心,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地方表态    多措并举齐发力

        优化营商环境,需要中央决策智慧,也需要地方政府积极有为。
        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会后上海市市长应勇的这句话更是展示了上海市实现营商环境再优化的坚定决心。应勇指出,2018年将努力让上海拥有一个行政审批最少、收费最少、效率最高、透明度最高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营商环境的新高地。
        实际上,目前上海正在从不同维度来深化打造营商环境。2017年12月24日,上海召开了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会议发布了《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成为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指南”。很快,上海就拿出了扎实的行动举措。1月29日,上海市政府决定再取消和调整87项行政审批,其中包括有利于为企业和群众减负的55项行政审批事项。2月1日,上海税务部门对新办企业涉税事项流程办理进行改革,将10个相关流程的办理时间从最少3天缩短至当天平均30分钟办结。
        当然,如果说上海的决心和行动力只是我国改善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地方缩影,那么地方两会期间,全国各地的纷纷积极表态则预示着今年必将是一个优化营商环境的“大年”。
        例如,广东省省长马兴瑞1月25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18年广东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增创广东营商环境新优势。
        甘肃两会期间,甘肃省省长唐仁健表示,今年要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公路、民航、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参与学校、医院、养老院等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还要制定出台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具体规定,畅通企业表达诉求的途径和渠道,让提出的诉求有人办。
        在东三省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营商环境问题也是着墨颇多,且用词坚定。比方说,黑龙江提到要旗帜鲜明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处理营商问题不许参与经商办企业,不许违背法规政策给投资者乱许愿,不许吃拿卡要,不许新官不理旧账,不许讲“摆平”“搞定”;而辽宁2018年政府的重点工作“十个狠抓”中,就有“狠抓优化营商环境”;吉林也提到要下大气力优化营商环境。
        实际上,不止口号响亮,地方的行动力也是出乎意料的强劲。据悉,天津市市场监管委近期制定了《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着力为企业家服务措施》,提出十个方面措施,包括放权于市场、放权于企业,深化“多证合一”和“证照分离”登记制度改革等。
        又如,河北省近期印发《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着力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全面落实减税政策,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减少征税和稽查处罚的自由裁量权,释放减税效应。同时,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大力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等。
        此外,据了解,陕西省已将2018年确定为“营商环境提升年”,对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核心评价指标,印发《陕西省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十大行动》,瞄准短板弱项,精准施策发力,促进全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
        正如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深刻指出,“这几年我到一些地方考察,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许多地方负责人不再急于‘要项目’,而是更多希望中央‘给政策’,帮助他们破除制度障碍,优化营商环境。”过去各省之间都在竞争GDP,而下一步则有望打造大力营造竞相优化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相关受访专家也表示,地方政府把注意力转向营商环境建设,而不是直接在市场进行重大投资,可以有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相对于单纯增大经济发展规模来说是一种进步。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中国不同地区的营商环境发生了明显分化。国内多份调研报告显示,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营商环境排名靠前,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改善幅度较大,西部与东北地区则不容乐观。

问题导向  自上而下补短板

        优化营商环境前期改革的进展固然亮眼,各地方各政府也不间断发力,但是短板也依然存在着。
        1月24日,唐仁健在作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营商环境不宽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主动服务企业和群众意识还不强,放管服改革的成效与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还有较大距离……我们将直面发展中的困难,正视工作中的差距,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而对于备受关注的东北营商环境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新闻发言人严鹏程也在不久前表示,“坦率地讲,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东北地区营商环境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优化。
        服务方面不到位是“短板”之一。采访中,也有专家表示,从近年来各地改善营商环境的做法来看,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了政策方面,即尽一切可能给投资者提供各种优惠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提供政府补贴等,而在如何服务方面,则显得相对较弱,缺乏应有的约束机制和制约手段,形成了政策硬服务软、政策优服务差的矛盾格局,导致政策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服务方面做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答应的政策不能按照承诺的期限和标准兑现,存在迟迟不到位或到位不完整现象;二是不能像承诺的那样提供良好服务,承诺更多地停留于文件、会议和口头上,没有传递到具体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身上。营商环境决不是靠比拼政策能够改善得了的,必须要靠服务。一些地方出台了那么多优惠政策,仍然没有吸引到投资者,原因应当在于,服务环境不佳,投资者不想去冒险。”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谭浩俊坦言。
        此外,改善营商环境应该有产品经理意识,应该注重“用户体验”。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重点是衡量企业家的感受,市场主体的感受。
        对此,专家建议,要从政府内部考核导向转变为“用户评价导向”。改善营商环境,往往涉及多个部门的权限调整、具体文件的执行,这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部门间协调机制。
        那么,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着力点在哪儿?就此,今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当前仍要以简政、减税、减费为重点。
        “一个是市场主体的营商环境,一个是人民群众的办事便利,这是政府必须夙夜在公的事情。”李克强总理着重强调,“这两个方面改善了,中国市场就会激发更大潜力,人民群众就会有巨大的获得感。